時間過的真快,“90後”這一代人最大的已經馬上進入而立之年,已經成爲這個新時代的生力軍。與其他的70後、80後不同,“90後”在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接受了更多的新鮮新鮮,視界和見識自然要比以前認識水平高,就連給孩子取名也別出心裁,可謂要多秀有多秀。

  90後爸爸小胡最近喜得貴子,孩子出生後,自然要全家人忙活給孩子取名。大名經過將近10次的篩選之後終於塵埃落定,但是孩子如何去小名,又讓一家人陷入了腦汁被絞盡的窘境。

  媽媽想給孩子取一個叫的順口且好聽的小名,而爺爺奶奶則認爲孩子小名就隨着名字叫,只不過把名字念成疊音就可以,但爸爸小胡卻覺得那樣太沒創意,最終他說服了全家老小,給孩子取名叫“小糊塗”。

  就爲這名字,還和孩子媽媽吵了半天。

  寶寶奶奶覺得,每天叫孫子“小糊塗”,不真變成糊塗蛋了嗎?再說了,這名字在家裏喊喊還沒什麼,要是被外人聽見,那豈不是有傷大雅?難道別人家的孩子都叫“軒軒”“貝貝”,自己家卻生了個糊塗蛋?但是孩子爸爸卻認爲,那些俗透了的小名是70後80後才叫的,不是有那麼句話嗎?“難得糊塗”,這種叫法纔是大智若愚,再說了,作爲90後爸媽,就不能超前一把嗎?

  小胡的朋友們則都覺得這個名字起得很有趣,而且爲什麼現在非要拘泥於給孩子起疊音的小名呢?人家姚晨的兒子還叫小土豆呢,楊冪的女兒還叫小糯米呢,要是讓思想過時的爺爺奶奶們聽到,豈不是要摸不着頭腦?

  @趴趴熊隊長:我雙胞胎兒子,生下來小名就叫熊大熊二。現在開始看懂動畫片了,才知道自己和動畫片裏的人物同名,他倆高興壞了。每次看熊出沒的時候,總是滿心期待自己的名字出現。

  @精神不精神:我兒子出生十二天了,小名叫“小雪糕”,別人問我爲什麼給孩子取這名,我告訴他們,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想好了,那時候還沒對象呢。就是因爲我喜歡喫雪糕,所以想天天喫我的“小寶貝”。

  @能爬下不站着:我也是90後奶爸,我姓臧,不顧家裏所有人的反對,給孩子取小名叫“髒兮兮”。開始他們一百個不情願,現在叫習慣了,還舉得很好聽呢,每次叫孩子名字的時候,大家都笑的肚子疼。

  其實要說給孩子小名這件事,還真沒有什麼慣例可尋,現在的90後給孩子秀小名,大概有以下幾個出發點。

  第一、自己愛什麼就給孩子起什麼

  這也是90後灑脫隨性的一點,和70後、80後瞻前顧後不同,他們往往更爲自我。“爲什麼給孩子取名字非要隨大流?”既然我自己喜歡滑板鞋,那就給孩子取小名“滑板鞋”,反正都是我的最好,這樣難道不是更好?

  第二、別人通常叫什麼,我家寶寶偏不那樣起,就要特立獨行

  現在滿大街都是“豆豆”“雯雯”“樂樂”之類的名字,都是以孩子最後一個字重疊的疊音給孩子取小名,90後寶爸寶媽們覺得,這樣的小名雖然好聽,但是叫多了,就凸顯不出自己的孩子了。

  就拿我同事的娃舉個栗子:男同事姓楊,姓氏加名字共兩個字,但是兒子的大名卻總共4個字。我們總是好奇的問,爲什麼要給小侄子起這麼個怪怪的名字,同事一臉無辜的說:“沒辦法,誰讓他媽媽是個90後。”而且孩子小名也夠奇葩,叫“八斤”,據說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正好8斤重,就直接用這個重量給孩子取小名了。

  第三、“諧音”+“搞笑”,非要給寶寶取個一叫就笑的小名

  說起用諧音給孩子取大名,是有很多鬧笑話的地方的,尤其是在孩子上學以後。之前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笑話就是,孩子名字叫“子騰”,很優雅的一個名字不是?可惜老爸姓“杜”,這樣一來,同學們每次叫他的時候都要手捂着肚子。所以孩子的大名應該有這種諧音的避諱,以免給孩子帶來尷尬。

  但是小名卻不同,因爲這只是在家裏最親的人才能叫的,外人也是和孩子爸爸媽媽關係特別好的人才知道,所以一般不會“廣而告之”。這也就成爲90後父母給孩子取小名的“任性”之舉。

  比如,有個90後老爸給孩子取名“快點”。沒錯,就是快慢的快,一點的點。於是爸爸追趕孩子的畫風變成這樣:“快點,你慢點走!”如果被陌生人聽到,會不會覺得寶爸哪根神經搭錯了?

  第四、把自己網名暱稱作爲孩子的小名

  不知道大家當時給自己起“網名”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經歷?編回想起當時,參考過當時最火的電影的名字,想到過用自己最喜歡喫的一種零食的名字,甚至把自己當年玩遊戲的遊戲角色名字也考慮過。

  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暱稱,在自己的寶寶出生後,會被很多90後父母冠以孩子的小名,因爲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孩子是自己這麼多年經歷的最好見證,讓孩子“繼承”自己的網名暱稱,喊起來倍感親切,就像叫自己一樣。至於孩子到底用寶媽的網絡暱稱還是寶爸的,這就看他們兩口子怎麼商量了。

  你家寶寶的小名是屬於哪一類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