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來亞洲拍攝的原因:愛喫大米

麥克花白鬍子,身子微微發福,

全世界旅行的經歷都在身上刻下了痕跡,

他眼神深邃,身子矯健,一看就知道

走過了許多山路,吹過了很多的海風,

麥克是日裔美國人,在美國長大,

他對自己神祕的「根」興趣濃厚,

大學畢業就開始到亞洲各地遊歷。

嘲解自己為什麼總是選擇亞洲作為攝影地時,

他的回答很有趣——「喜歡喫大米」!

現已是世界著名攝影大師的麥克回憶道,

過去超過90%的作品都在亞洲拍攝,

他為《國家地理》拍攝的許多主題都選在這,

如此的機緣,連他自己也數不清,道不明。

重走「海路兩條絲綢之路」

麥克曾用3年時間,

沿馬可·波羅的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又用了3年,沿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走了一遍「海上絲綢之路」。

他成了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走完了

「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藝術家。

為了完成宏大的主題,出發前,麥克做足了準備,

旅程令人興奮,異域的風景深深地吸引著他。

更激動人心的是,他拍到了許多書上提到的風景,

「沿途看到了和當年史書記載中幾乎一模一樣的場景」。

陸上絲綢之路歷時三載,跨越十國,

拍攝了一萬多卷膠捲,

作品獲《國家地理》最佳故事獎、最佳攝影獎。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揚帆啟程,

路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直到非洲東岸,

全程10000多公里,歷時2年。

不允許失敗的攝影

雖然《國家地理》雜誌給攝影師的時間充裕,

裝備精良,但若是一次作品被否定,

就沒有再次挑戰的機會了,

所以麥克每次都全力以赴,

盡最大努力拍好、完成任務。

拍攝了《馬可·波羅》《長城》《鄭和下西洋》等

一系列世界攝影界里程碑式的作品。

拍攝一個專題最少用6個禮拜,

最長如《鄭和下西洋》用了3年,

他每年有6個月是在外面,

和家人聯繫只能用衛星電話和網路視頻。

麥克說自己可能是這樣工作的最後一代攝影師了,

網路媒體的衝擊、攝影的轉變,

傳統的攝影手法和模式都變了。

很幸運地做著自己最想做的事

端著攝影家滿世界轉悠,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從小我們就立志環遊世界,玩遍全球、喫遍地球,

從來沒覺得徒步、坐船會是很辛苦的事。

麥克在2005年做《鄭和下西洋》紀錄片時,

就很不愉快,帶隊繁瑣,還要操心錢的問題。

回歸攝影時,他開心壞了——

只要有光線就能到處拍拍,到處逛逛,

很幸運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還有人給錢。

▲海上絲綢之路

麥克作品無數,對好照片的定義卻很簡單。

他說,一張好照片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讓翻閱影集的觀者停下來注目,沉浸其中。

構圖、光線、色彩和主題都必須抓住他們的內心,

吸引住觀者一直盯著看的作品纔是好作品。

▲攝影愛好者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解析一下麥克的攝影作品,和有禮有節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例如:第三張的構圖特點。

中國的攝影師用了太多的PS

麥克對中國攝影是的看法也一針見血,

為了愛美,而把照片排成婚紗那樣的美,

太過的磨皮、傅粉、道具、打光,

他發現中國的攝影師太過依賴道具,

後期也很多,許多照片展示時都有些失真了,

這在一個自然攝影師看來是很南轅北轍的事。

而他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都是實景,

場景是不能預置場景的,

因為要把真實的東西展現給大家。

麥克舉例說自己第一次在書裏看到九寨溝覺得很美,

可是到了那裡,卻發現根本不是那個樣子的,

「照片都被過度PS了」。

▲雪景

喫攝影、喝攝影、睡攝影

目前,仍在《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有4人。

競爭激烈,錯失一次機會就可能被清零。

攝影師每次出行都代表著雜誌社,馬虎不得,

為了拍攝好照片,就要忍耐住艱辛。

▲攝影愛好者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解析一下麥克的攝影作品,一起分享哦!

麥克在《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30多年,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分享時說,

「不論是專業攝影還是興趣愛好,

都要跟隨自己的熱情而行,

在競爭劇烈的社會環境中,

你必須愛好攝影,

必須喫攝影、喝攝影、睡攝影,

必須完全浸淫於你所愛的事情!」

生活中,美無處不在

從大師的鏡頭裡,美更豐富、更有層次,

新穎的視角、純粹的自然風光,

不僅讓我們耳目一新,也沉醉其中,

壯闊河山的絕美風光,

歷史足跡的依稀脈絡,

即是追尋發現,也是探索重溫。

帶著熱情而行,把愛好變成專業、職業,

旅行、工作、發現世界的不一樣的美,

還有雜誌社為此支付費用,樂哉、美哉!

遇見光影,定格光影,呈現光影。

看過無數風景,拍出無數風景的麥克,

很謙虛地說,自學的攝影是自學的,

「而直到今天,我內心仍然是一個攝影愛好者」。

▲麥克和他的「絲綢之路」展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