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民抒寫

  爲時代立傳

  爲奮鬥壯行

  昨日,“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啓動,全面拉開廈門日報社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廈門解放70週年和《廈門日報》創刊70週年系列報道大幕。

  昨日下午,“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在白鷺洲城市原點正式啓動。

  戳視頻回顧昨天的現場盛況

  這場將持續半年的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廈門日報社和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聯合主辦,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提供支持,並邀請到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先生擔任顧問。

  這個活動意義非凡

  活動將派出“10+1”個記者組合

  深入島內外10個各具代表意義的城市片區

  和中國電信片區

  通過記者沉浸式的記錄、觀察、剖析

  運用全媒體的採編和傳播手段

  深入有機的城市肌理

  觀察城市的空間特徵

  探尋城市蝶變的軌跡

  用獨特的視角呈現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城市建設發展的滄桑鉅變和輝煌成就;深入挖掘和展示七十年來廈門人艱苦奮鬥、敢闖敢試、勇於創新的精神氣質、寶貴經驗、巨大成就,進一步提振廣大幹部羣衆的精氣神,爲廈門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和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貢獻輿論支持和精神力量。

  啓動儀式上,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上官軍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廈門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江曙曜爲“城跡·70年”採訪分隊代表授旗;市委副祕書長、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主任賴祖輝爲採訪分隊代表贈送了廈門地方歷史書籍;廈門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蔡廷謙,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張奕培和彭一萬先生分別致辭。啓動儀式由廈門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許若鯤主持。

  啓動儀式結束後,廈門日報社志願者在春色與細雨中走上街頭、深入巷尾,開展潔淨家園活動。

  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

  10+1個片區是哪裏?

  普通人可以參與活動嗎?

  這就來詳細瞭解一下吧

  記者將前往這10+1個片區

  後江埭片區

  記者組合:林露虹、林施贇

  重點提示:老城中心區域的變遷。這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後廈門的第一個工業區。

  杏林老工業區

  記者組合:詹文、黃雪燕

  重點提示:新中國成立後,這裏建起糖廠、玻璃廠、紡織廠等,一度成爲廈門現代工業基地。

  篔簹湖片區

  記者組合:郭睿、黃語晴

  重點提示:從大海,到內湖。一個湖的變化與一座城的變遷。

  高殿片區

  記者組合:郭筱淳、陸曉鳳

  重點提示:昔日解放廈門的灘頭部隊插上第一面紅旗的地方,而今遍地繁華。

  廈港片區

  記者組合:吳曉菁、陳雅真

  重點提示:老城區的蛻變。古老的村落變成先鋒的文創區。

  鷺江兩岸

  記者組合:徐景明、林路然、湯海波

  重點提示:碼頭岸線及鷺江水道的變化,鼓浪嶼的變遷。

  馬鑾灣片區

  記者組合:袁舒琪、趙張昀

  重點提示:島外“造城”,城市副中心的打造。

  環東海域片區

  記者組合:盧漳華、吳耀東、朱道衡

  重點提示:新城強勢崛起。

  大嶝三島

  記者組合:王元暉、陳璐

  重點提示:當年對峙前線,如今休閒島。

  集美學村片區

  記者組合:應潔、羅子泓

  重點提示:一個片區是文教事業發展的縮影。

  中國電信片區

  記者組合:陳臻、石涵琪

  重點提示:新中國的輝煌鉅變,廈門的燦爛成就,通信行業既是焦點,也是縮影。

  有故事?請你說出來

  城市空間是鮮活的,有溫度的,許多人都曾在這“10+1”個採訪片區留下故事和情感、見證過它們的歷史變遷。

  我們邀請大家共同開啓記憶之門

  講述和“10+1”個採訪片區相關的

  重大事件、城市建設、

  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故事

  徵集時間:即日起至7月底。

  徵集內容:如果您是這“10+1”個採訪片區變遷背後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或者手中持有相關史料、回憶錄、文章、老物件、老照片等,都可以告訴我們,記者將第一時間與您聯繫,前往探訪。

  參與方式:撥打廈門日報熱線968820,或在廈門日報微信公衆號(xiamenribao)後臺留言,在廈門日報官方微博(@廈門日報)留言。

  這些片區精彩的廈門故事

  將彙集形成一系列全媒體產品

  一份特刊、一本書籍

  在廈門城市發展的年輪上

  鐫刻下深深的一筆

  對於“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

  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

  文史專家

  這場活動“前所未見”必將產生巨大感染力影響力

  啓動儀式現場,文史專家彭一萬在雨中動情講述篔簹湖從“污水橫流”變爲“綠色會客廳”的往事,將大家拉進歷史的景深。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唐代詩人李白描寫秦淮河的詩句,與我們今天所見的白鷺洲美景,其實非常吻合。”彭一萬揮舞着手臂,聲音抑揚頓挫,“早年,篔簹港變篔簹湖,大量生活污水排入。1988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污染的一場大硬仗。此後,廈門市遵循習近平同志確立的工作方針,先後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治,使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爲如今碧波盪漾、白鷺翱翔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

  “像這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故事,尤其值得我們銘記。”彭一萬說,廈門日報社守正創新,通過這樣前所未見的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來記錄城市變遷,是踐行總書記媒體融合發展指示精神的重要實踐,必將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影響力。

  主辦單位

  努力讓正能量更強勁 主旋律更高昂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這是一次全新的活動,更是一次全新的契機,兩家主辦單位對此都有着深層次的思考。

  “這場採訪寫作活動,是廈門日報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要求的一次業務大練兵,也是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一次實際行動。”廈門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蔡廷謙說,“我們希望通過舉辦這一活動,進一步增強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持續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我們也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通過文字、圖片、視頻、H5、特刊、書籍出版等豐富多元的形式,努力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七十年來,新中國的輝煌鉅變,廈門的燦爛成就,通信行業既是焦點,也是縮影。很高興,更是榮幸,能成爲此次10+1個代表性片區之一。”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張奕培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動爲契機,深化媒體行業和通信行業融合,讓大家能夠更廣泛、更充分地體驗和參與中國電信的各項業務創新,感受通信信息技術帶來的極致體驗,共享信息世界美好生活,共建智慧城市、美麗廈門。

  記者代表

  這是一次深入瞭解廈門 錘鍊業務能力的好機會

  城市原點,城市空間綿延的起算點。在城市原點啓動“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追憶城市原點所在的篔簹湖片區的滄桑鉅變,恰恰呼應了我們從原點出發,深入城市肌理的初心。除了篔簹湖片區,我們還將尋訪後江埭片區、廈港片區、鷺江兩岸,通過梳理老城區的變遷,探尋城市再生的發展密碼;我們將到廈門最早的臺商投資區杏林,爲兩岸融合發展寫下生動註腳;我們將尋訪高殿片區、大嶝三島,回望昔日紅色歷程,在如今的繁華中展望美好未來;我們將到集美學村片區,梳理文教事業發展的軌跡;我們將到如火如荼建設中的馬鑾灣片區、環東海域片區,感受新城崛起的脈動;我們還將透過中國電信片區,與您分享通信產業、數字經濟的華麗鉅變。

  “這次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爲我們提供了一次深入瞭解廈門的難得機會,也是我們錘鍊業務能力的好機會。”參與此次活動的記者代表郭睿說,期待通過長達數月的採訪寫作,拿出一組真實客觀有思想有生活氣息的新聞作品。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上官軍

  “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是根據中宣部、省委宣傳部有關部署要求,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廈門日報社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爲主題的一次重要採訪寫作活動。當前,全市幹部羣衆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幹勁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這場採訪寫作活動,展現了廈門新聞戰線在新時代奮鬥進程中的主動擔當作爲,參與記者要高舉時代旗幟、展示壯麗征程、體現奮鬥主題,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堅持不懈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力宣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新成就,全方位挖掘鷺島兒女的奮鬥故事和寶貴經驗,廣泛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把新聞寫在鷺島大地上、寫進羣衆心坎裏,引導全市幹部羣衆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追夢人。

  市委副祕書長、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主任賴祖輝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廈門解放70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上,廈門日報社推出“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通過記者蹲點式調研採訪,挖掘廈門城市變化軌跡,以全媒體講述廈門故事,很有歷史意義;此次活動選取的“10+1”個採訪點代表性很強,比如篔簹湖片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在此踐行生態文明戰略的探索和實踐;如火如荼建設當中的馬鑾灣片區、環東海域片區,則是新城建設的代表;還有中國電信片區,彰顯通信產業、數字經濟帶給我們生活的變化。同時,這次活動也是廈門日報社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舉措,是新聞記者隊伍一次難得的練兵良機。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將全力支持這一活動,期待湧現出更多的優秀成果,爲廈門百姓分享精神食糧,爲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廈門解放70週年獻禮。

  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總經理黎樹旺

  “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頗具意義。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廈門解放70週年以及《廈門日報》創刊70週年——這70年,見證了新中國走向波瀾壯闊,記載了廈門逐漸脫胎換骨,推動傳媒業迎來百花齊放,也激發着通信業開拓轉型藍圖;這70年,中國電信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以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和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爲己任,在廈門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70年間,廈門通信能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通信信息技術已然與高鐵等行業一樣,站在全球先進行列,廈門更是排頭兵!今年下半年,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深度應用,尤其是5G的試商用,將更大程度地改變社會、改變生活!

  廈門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許若鯤

  一張報紙,見證一座城市。《廈門日報》與新中國同齡,創刊於廈門解放後第五天,自誕生之日起,便與這座城市、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齊奮鬥。站在70年這個新起點,廈門日報社推出 “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希望發揮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探尋廈門發展的歷史軌跡,講好廈門故事,爲這座城市凝聚起再奮鬥再前行的力量,以追夢的情懷,奮進新時代。

  我們把這次策劃視爲一次業務大練兵,採訪報道中將着重體現“深入”“思辨”“融合”三個關鍵詞。深入,就是要以社會調查的方法論,以“海量採訪”的方式,深入最基層,挖掘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和人物故事;思辨,就是要用歷史的眼光觀察廈門的發展,在全國的方位中觀察廈門的站位和作用;融合,就是我們在這次採訪中,將推動融合報道,以文字、圖片、短視頻、H5、微信、微博等多媒體方式呈現廈門故事。

  這麼有意義的活動

  快把你的珍貴記憶和我們一起分享

  共同記錄城市的美好吧!

  標星+置頂廈門日報

  一秒找到日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詹文 林露虹 陳臻 攝影:王火炎 何炳進

  攝像:黃少毅 胡雪晴 陳毓璇 視頻編輯:謝佳諾

  編輯:羅小州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