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江水暖,又到了“水中大熊貓”江豚繁殖的季節。這種美麗脆弱的生物對水質以及震動和噪音非常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可能就將面臨“舉家搬遷”。作爲長江中的“原住民”,江豚的命運與長江休慼相關。爲了保護這些瀕危物種,江蘇已經行動起來。日前,南京市錦文路過江通道修改了設計方案,取消江中橋塔,避開江豚保護核心區,儘量不打擾江豚的生活。繁忙的“黃金水道”和“長江生態保護”的博弈始終存在,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建設前提下,江蘇正試圖走出一條和諧統一、綠色發展之路。

  在南京市錦文路盡頭的臨江大道,過江通道將從這裏始發,跨越子匯洲、新濟洲後,抵達江北新區,工程恰好跨越了江豚保護區的緩衝地帶。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計劃處處長王超介紹,錦文路過江通道2012年被納入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而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是2014年設立,規劃在先、保護區設立在後,因此產生了“重疊”。“事實上我們錦文路過江通道本身的規劃是在生態紅線,包括江豚保護區之前的。所以在江豚保護區規劃裏面,當時就已經預留了錦文路過江通道的建設條件和一個控制線位,不過是在緩衝區裏面。但不管是緩衝區還是核心區,目前都已經劃入了國家級的生態紅線,那麼在建設過程中要受到生態紅線的影響,就得要對影響進行評價。”王超說。

  爲江豚讓路,解決辦法就是重新規劃。由於錦文路過江通道跨越的江面約3.7公里寬,初步設計的方案是三塔懸索橋,其中一塔將會落於江中的保護區緩衝區內。而根據嚴守生態紅線的要求,優化後的方案將三塔變爲雙塔,大橋的永久設施將不再涉及江豚自然保護區。王超介紹,目前的方案就是在子匯洲和新濟洲上面各設一個橋塔,兩洲是陸域,不在江豚保護區的範圍。兩個錨定則落在兩岸的灘地上面。這樣整個的永久設施就不涉及到江豚保護區。

  重新規劃,成本不可謂不高。從三跨變爲兩跨,錦文路過江通道一躍成爲全世界最大跨徑的橋樑,比目前建成的最大跨徑的日本明石海峽大橋還增加了近100米,中設設計集團大橋研究一所所長周彥鋒說,這直接導致的就是工程難度的增加和投資成本的提高:“兩塔跟三塔相比的話,同樣的橋面中間少了一個支撐,那麼必然要做兩個比原來三個更強更大的塔才能把橋面托起來,另外,錨定也必須做成超大錨定,整體結構受力更加複雜,它要解決的技術難點就更多了,造價也就更貴了。”

  代價是理所應當的。“人類活動的干擾是威脅長江江豚生存狀況的主要因素。”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楊光多年致力於江豚的研究,他告訴記者,水域污染、工程建設、航運發展、過度捕撈,還有非法採砂等這些人類活動,會直接或間接地傷害長江江豚。因此,“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必須落子於“不搞破壞性”的開發:“這要求工程做一個專題環評的論證,工程的量有多大,工程的範圍有多大,工程當中有些什麼樣的作業方式,有沒有爆破,有沒有打樁,有沒有挖沙,有沒有大型船隻的往來,往來的時間有多長,種種因素綜合起來考慮以後,然後再說我們該去採取什麼樣的一些保護的措施或者是一些預案。”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如今的長江江蘇段先後架起了數十座過江通道。兩岸人民的交流往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未來,長江上還將上演多個線路、多種形式的跨越。但在過江通道的全面提速中,對長江的保護已經貫徹始終。

  在泰州長江大橋的可研階段,橋址線位涉及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設計者們創新採用了“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將初期15分鐘內的降水全部收集起來進行污水處理後再排放,防止油污和顆粒物直接順着雨水流入長江。這在長江江蘇段跨江大橋上實屬首創。

  如今,擁江發展的長江兩岸建設模式早已經換了模樣。中設設計集團環保設計研究中心總工殷承啓說,現在在過江通道的選址上他們慎之又慎,儘量避開環境的敏感點,在避無可避的情況下,會儘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實現建設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江蘇長江岸線已利用比例非常高,過江通道位置的選擇往往跟兩岸的現有路網結構、城市佈局、城鄉規劃都有關係,所以在規劃層面,前期可研階段的工作就越來越慎重了。而岸線資源的緊缺,也導致我們有些項目也在儘可能地在一個橋位上,實現多種過江通道功能,來節約資源的佔有問題。比如公鐵兩用或者是像常泰態過江通道三種方式合併過江。”殷承啓說。

  更多詳細報道,歡迎收聽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地區FM93.7,蘇南地區FM95.3)的各檔節目:《江蘇新聞聯播》07:00-07:30《新聞早高峯》07:30-09:00《新聞晚高峯》18:00-19:00。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施憶 編輯/韓瑜)

  來源:荔枝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