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討論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其實和動脈粥樣硬化是有區別的,大家不要提到動脈硬化就緊張;幾乎絕大多數人從30歲左右開始或多或少的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就像皺紋、白頭髮一樣無可避免。

當然60歲更是幾乎人人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嚴重當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但不是說動脈硬化就會心腦血管疾病。

只有動脈硬化進一步加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纔有可能出現血管狹窄,斑塊形成,缺血發生,斑塊破裂,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形成。

我們也不會有人因為動脈硬化去看病,一般的動脈硬化也不會有任何癥狀,只是合併三高的人,動脈硬化更為嚴重,如果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類脂質物質附著在血管壁,形成一種像粥一樣的組織,我們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纔有可能引起癥狀。

舉個例子吧,大家去醫院看病,一拍胸片,醫生就說主動脈硬化,好多人就問:咋辦?喫啥葯?

其實沒關係,這種動脈硬化,沒有治療的方法,最主要沒有大的風險,無需特意關注,也無需喫藥。

但是當合併三高,或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就不一樣了,隨著粥樣硬化加重,會出現心腦血管等疾病。

那我們怎麼發現動脈硬化或動脈粥樣硬化呢?

要去主動發現動脈硬化也不容易,我們不可能沒有癥狀就去做一個CT,做一個造影吧?

CT和造影對身體都是有損害的。

那我們也不能置之不理,我們關注點不要放在動脈硬化上,而應該放在合併高位因素上,應該積極的預防三高,控制三高,這就是應對動脈粥樣硬化最好的方法。

延緩動脈硬化,預防粥樣硬化就是要:戒煙!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運動!多喫蔬菜!少喫紅肉等等這些健康方式。感覺每天重複說這些事情,估計大家已經聽煩了!

總之,不要糾結多大年紀動脈硬化,誰也有!不用擔心!

擔心的應該是三高,控制體重,健康飲食!

我是小王醫生!

謝謝您的關注!

謝謝您的點贊!

謝謝您的轉發!


一、為什麼叫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比如冠心病、腦梗塞的直接成因,也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動脈粥樣硬化是因為血管內的脂質在低密度脂蛋白等的作用下,逐漸沉積於血管內皮,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斑塊形成甚至血管狹窄。為什麼叫動脈粥樣硬化呢?是因為在血管內皮沉積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二、動脈粥樣硬化很常見嗎?

動脈粥樣硬化當然很常見,因為剛才已經講到,動脈粥樣硬化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和新陳代謝的過程,所以,有人就說,人從出生到死亡,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便貫穿始終。由此可見,動脈粥樣硬化其實非常的常見,人人都會經歷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

三、動脈粥樣硬化需要怎麼處理?

既然人人都會有動脈粥樣硬化,那麼面對動脈粥樣硬化,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處理了呢?當然不是!雖然我們不能避免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口服藥物的方法和方式來延緩和減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不良習慣的戒除,控制體重和運動,良好情緒和控制飲食等,如有必要,需要口服藥物治療,這些纔是處理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佳方式。

親,看懂了嗎?關注我們,每天都會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您!


謝謝邀請!

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帶給你更多更實用的健康知識!

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儘管並不是完全正確。

所謂動脈硬化,就是指我們的血管壁彈性下降了,還出現了脂質沉積和斑塊形成。這個現象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率會越來越高。但是,究竟多大年齡開始出現動脈硬化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最早的,有的人14、15歲可能就在血管影像上發現動脈硬化了,有的人可是20-30歲開始出現動脈硬化。在40歲以上的人羣中大概就至少有一半人開始出現動脈硬化了。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的比例越多。

是不是60歲以上就或多或少都出現動脈硬化,還真不好說,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對所有60以上的人全部做過血管情況的篩查,這個不太現實。因此不太好確定,但是很有可能就是這樣。

當然,動脈硬化是與很多因素有關的。比如,年齡之外,還與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不愛活動、長期靜坐、飲食不健康、睡眠差等有關。

因此,雖然年齡的增長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但是還是有很多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和其他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等。

題主也說了,是「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那就表示有的人血管情況明顯好一些,有些人血管情況明顯差一些,嚴重的,可能已經出現血管閉塞,並出現心腦血管病了。

動脈硬化我們不能完全避免,但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的動脈硬化處在「少」的一邊,這樣就可以保持我們血管更加健康,動脈硬化帶來的併發症也就更少。

前面也提了,60歲以上可能或多或少有動脈硬化,但是維持的好,80歲以上也可以完全沒有動脈斑塊。李大夫的一個病人就是這樣。大家也要有信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個系統各個器官的功能都會不可避免的逐漸發生退行性的改變,血管也不例外,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硬化是其主要改變,還伴隨著血管內斑塊的形成,為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對於題主這個問題,個人認為,血管發生一定程度的硬化在每個人身上基本都會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我們都知道,血管硬化以及血管內斑塊的形成是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基礎,比如冠心病、心絞痛、腦出血、腦梗死等等都和血管硬化及斑塊形成有關係。血管的硬化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平常不注重鍛煉、經常喫油膩的食物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或者體型過於肥胖等等因素都會促使動脈硬化的發生及發展。

對於動脈硬化及斑塊形成的預防,首先要做到合理飲食,多喫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少喫燒烤類、油炸類食物,戒煙戒酒;其次要做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進行適當的運動,保持體形,不要過於肥胖,放鬆心態,保持良好的睡眠狀態及情緒的穩定;再者,對於動脈硬化比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等藥物,控制血脂、血壓、血糖的水平,戒煙戒酒,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總而言之,人在年紀大了之後血管總會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硬化,但輕微的硬化不必過度緊張,定期隨訪即可,嚴重的動脈硬化則需要規律的治療,以防更嚴重的疾病發生。

本期答主:陳泳淼,醫學碩士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我始終強調一點:動脈硬化和動脈內粥樣斑塊形成是二個概念,而現在國內外專業人士都把它叫做:動脈粥樣硬化,這種概念你很難改變,但不是嚴謹的。

動脈硬化是指動脈血管內皮下的疏鬆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彈力膜等,它們也是維持血管彈性及牽拉功能。動脈血管中層是由15-60層環形平滑肌細胞構成的,是維持動脈彈性、收縮、舒張的主要部分。成年後(有人提出更早)上述膠原纖維、彈力纖維、中層的環形平滑肌開始逐漸老化,就象汽車輪胎始終在胎內氣壓胎外車重雙重壓力下加上橡膠自身的老化一樣。年輕時這種動脈血管老化、彈性變差或直接講硬化的進程很緩慢,但有高血壓情況下硬化比沒有高血壓的人進展要快得多。年齡越大動脈硬化進展越快,當然遺傳因素也造成了個體差異,這也就是年代年齡一樣的人生理年齡確完全不同。反過來說長期受到高血壓的壓力下動脈內中膜也會加快硬化的速度,中層的環形平滑肌增生並向內膜下延伸也可以成為有吞噬氧化LDL的吞噬細胞同樣會變成泡沫細胞。因此說有的人40多歲動脈硬化比60歲的人更重,年齡和有無高血壓是動脈血管自身硬化的主要原因。做頸動脈血管超聲檢查時動脈內中膜厚度就確切地告訴你。

還有一個就是由於脂質浸潤、高血糖的糖毒性、高血壓長期壓力大對動脈內膜的損害引起炎症反應加劇,炎症反應因子、細胞趨化因子等招來了大量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白細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大量從受損的動脈內皮侵入內皮下層,氧化後被上述有吞噬功能的細胞貪得無厭地被吞噬形成了體大膨大的泡沫細胞、無數泡沫堆積起來形成了粥樣斑塊的核心,而結締組織在覈心脂質外逐漸形成纖維帽把斑塊包裹起來。內皮下空間有限於是斑塊突向血管腔內,斑塊越多血管腔開始變小了。

斑塊一旦破裂就會激活流經的血小板,而且產生瀑布現象,接觸激活後的血小板,其他血小板都被激活,並暴露出纖維蛋白可連結的受體,在凝血酶催化下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它能通過激活後血小板上的受體連接所有被激活的血小板聚集成血栓,完全性堵塞血管的血栓就導致梗塞。

遺傳和年齡我們無法改變,但及早發現高血壓並降下來完全可以改變動脈血管自身的硬化進程,所以同樣80歲的人,有高血壓和無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程度完全不一樣。

致於控制好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戒煙,不發胖多運動這是另外一個途徑來預防、減慢動脈壁上粥樣斑塊形成、長大、長多、防止斑塊破裂而發生心梗、腦梗、腎動脈硬化後腎衰竭的最有效措施,而且只要你想長壽並健康地活下去誰都可以做到。希望本文對您有邦助!

2018.6.21


是的,如果全面檢查,60歲以上的人多數會發現一些部位的血管會有動脈硬化的表現。

很多種原因可以導致動脈硬化,例如增齡、男性性別、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等。其中年齡增長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常見並且重要的原因。隨著年齡增加,很多人的動脈管壁會逐漸增厚、變硬、彈性減小,年齡越大這種情況會越明顯。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部分老年人的血管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狀態,這首先是基因決定的,良好的遺傳學背景是保證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礎。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喜愛運動、不吸煙、飲食多樣化、多喫蔬菜水果、少喫鹽、適中的體重、精神放鬆、生活規律)也有助於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更重要的是,積極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可以有效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

性別、家族史和年齡增長使我們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但其他危險因素都是可控的。只要我們增強保健意識,就可以推遲發生動脈硬化的年齡。


是所有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這個可以理解!我能幫到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