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就是極富盛名的遊身八卦連環掌——我國流傳很廣的一種傳統武術拳種,由董海川先師博採眾長、藉豐富經驗將武功及內功融為一體,獨創而成的以掌為主的拳種。

據平遙縣「非遺」中心主任霍文忠介紹,董海川的得意高徒譚希名繼承了遊身八卦連環掌「纏、順、綿、軟、巧」的特色,深得精髓,並傳承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成為一代武術大師。隨之,譚派拳種傳入平遙,開始在當地代代相傳。

一朝成名

據考證,遊身八卦連環掌為清代河北文安縣人董海川 (約1797~1882年)在江南遊歷時,得佛道兩家修鍊之啟示,結合武術融合而成。

相傳,董海川先生在京都肅王府聽差時,一身絕技,深藏不露。一次,肅王府護院總管自薦獻技於演武庭前。

此時,肅王喚董公獻茶。由於觀眾擁擠,難以進入,情急之下,他一手託盤,一手提壺,縱身躍過人牆,送茶至肅王面前。肅王非常喫驚,問道:「你也精通武藝?」他答:「略知一二。」肅王隨令其當場表演。

只見,他左翻右轉、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沒而多變,身體左旋右轉、時高時低,身落時如鷂子鑽林、行雲流水。觀者目瞪口呆之時,董海川提氣騰空,躍起數尺之高,旋轉而下,落地無聲。王爺大驚,「此術何名?」他尋思,此掌乃自己所創,並未定名,便靈機一動定名為 「八卦掌」。

從此,董老先師名聲大震,授徒眾多,最著名的是尹福、程廷華和譚希名等。董老先師去世後,其弟子對八卦掌加以發揚光大,遊身八卦連環掌先在北京一帶流傳開來,近百年來遍及全國並傳播到國外,如東南亞地區。

收徒趣聞

霍文忠說,譚希名收徒看人品,在收張大興為徒時還有一段故事。

那天,張大興在教徒弟們練武。有一瘦小老頭在旁觀看後說:「你這功夫純屬笨功子,打一般人還可以,遇上高手就不行了。」張大興聽了很是不快,提出要比試比試。誰料,小老頭說:「打你不用拳腳,用胯連打你三胯,而且是左胯。讓你的四個徒弟拿一張被子,每人拽一角提著,不要把你摔壞。」交手後,小老頭抽身換影、動若猿猴,旋轉變化、神出鬼沒、上穿下翻,張大興卻不知拳往哪裡打、腳往哪裡踢,被小老頭兩次用左胯連打兩胯,打爬在徒弟們拽的被子上。在被第三胯打在被子上時,一個徒弟看呆了,沒拽穩被子,張大興重重地從被子上穿出去爬在地上,擦了一臉泥土。

晚上,張大興憤憤不已,還想比試,朋友道:「傻子,老師到了,你還不懂?」他才恍然大悟,此次相遇絕非偶然,而那個小老頭就是久負盛名的譚希名。至此,張大興成為譚希名的得意門生,後收平遙人王倫為徒,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開始傳入平遙。

內外兼修

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的主要特徵是身捷步靈、隨走隨變,「形如遊龍,視若猿守,坐如虎踞,轉似鷹盤」。基本功以樁步、行步為基礎,身型要求頂頭豎項,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實腹暢胸,吸胯提襠;步法要求起落平穩,擺扣清楚,虛實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轎,出腳要摩脛;走圈時,內腳直進,外腳里扣,兩膝相抱。身法講究擰、旋、轉、翻、圓活不滯;手型以瓦隴掌為主,主要手法有推、託、帶、領、橫、拉、拖壓等,要求能進能退、虛實結合、變化無窮,外重手眼身法步,內修心神意氣力。動作要求順頸提頂,松肩垂肘,暢胸實腹,立腰溜臀,縮胯合膝,十趾抓地。

八卦掌分為「定架子」「活架子」「變架子」三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礎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規規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勢正確,樁步牢固,行步平穩,切實做到「入門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閭上提、穀道內提)、頂(頭上頂、舌上頂、手前頂)、裹(裹臂)、松(松肩、沉氣)、垂(垂肘)、縮(胯根、肩窩內縮)、起鑽落翻等要領。

薪火不斷

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第五代傳承人張德安,系王倫高徒,研習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不僅深得真傳,而且對拳理拳法深有研究,多次參加省比賽並獲獎,是平遙武術名家。

第六代傳承人張瑞慶繼承了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的衣缽絕學,精通內家拳各門派拳術拳理;

第七代傳承人董金寶受張德安、郭誠等前輩心法傳授,深得譚派遊身八卦連環掌的真諦,是山西省「著名武術家」,在平遙門徒眾多,並有了鞏長福、梁世傑為代表的第八代傳人。

1998年,在平遙縣體委、縣武協的支持下,旨在將已故著名武術家、八卦掌傳人張德安老先生的遊身八卦連環掌在平遙發揚光大,由張德安老先生的弟子張瑞慶、蘇明德、李燕祥、侯奮、任偉、王雙亮以及再傳弟子董金寶、王金生、米寶明、李祖珍等眾多八卦掌愛好者發起成立了「平遙縣八卦掌研究會」。同時,董金寶個人出資,成立了「匯武林傳統武術陳列館」。

山西青年報:趙志偉/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