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衆號 米粒媽愛分享)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讓我心痛不已,忍不住眼淚直流。

  江蘇句容一名9歲的小男孩,在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後,選擇從17樓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他在現場留下一封遺書,稚嫩的筆跡,夾雜着拼音和錯別字的一句話,把所有人的心都“砸”出一個大洞。

  “nai nai,我前天把學校的bo裏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不過才9歲的年齡,不過是撞碎了玻璃而已,爲何男孩沒有選擇求助,而是以死謝罪,他的內心該是多麼地絕望和恐懼啊。

  恰如一位網友留言所說:

  “可以想見這個孩子在家裏肯定是不敢犯錯的,否則怎會如此惶恐不安?甚至不惜以死謝罪。”

  到底是經歷了什麼,讓這個小男孩變得不敢犯錯,也不願意求助了?背後的原因,我想和你們一起探討。

  得不到父母接納的孩子,內心很苦

  我身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真人真事。

  我高中的時候,同班的一位女同學戀愛了,和男友非常甜蜜。倆人情不自禁地嚐了禁果,一不小心懷孕了,很不幸的還是宮外孕。

  當同學感覺身體不適,送到醫院時被告知需要立即動手術,否則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同學被嚇得說不出話來。然而一聽說手術必須經直系家屬簽字,同學馬上斷然拒絕。

  男友十分着急,說自己代爲簽字是否可行,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爲那時兩人只是戀愛關係還沒結婚。

  可是,同學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肯給父母打電話,無論大家怎麼勸她,哪怕腹痛難忍到已經蜷縮在地,她也不願撥出號碼聯繫父母。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一邊是不肯聯繫父母過來簽字手術,一邊是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有人的心都懸在了嗓子眼。

  萬幸,最後女孩聯繫上了她的姐姐過來簽字,醫生在無可奈何、免爲其難的情況下幫她做了手術,切除了一根輸卵管,一場危急的情況才得以解決。

  在性命攸關之際,哪怕是面臨無可預測的大出血、死亡風險,她也不願意告訴父母。。。可以想象,她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離得有多遠。

  多年以後,同學和男友結婚併爲人父母,她到如今都不願和父母談起這件事情。

  因爲在她父母的觀念裏,女孩應該守規矩有體統,讀書時談戀愛已經是他們眼中“敗壞家門”的事,如今再出了這種事,她腦海中想的只有父母把她打個半死,再無情地把她的尊嚴踐踏得體無完膚的下場。

  她曾哭着對我說: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即使是與死神狹路相逢,我寧願自己硬扛,也不願面對父母的眼神與指責。”

  多麼令人心疼。

  不禁想到北大留美碩士王猛,他不歸家12年,拉黑父母6年,寫過一篇萬字長文來控訴父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總是用指責和嘲諷的言語來對待他。

  尤其是當他被同學欺負,回家後本希望迎來媽媽的懷抱,卻換來無情指責:“誰讓你要出去的”,令王猛無助至極,從此關閉自己的心門,也斬斷親子之間的羈絆。

  心理學上說,父母是鏈接孩子和世界的第一扇門。當父母全心全意接納孩子,能給孩子建立最充分的安全感,讓他們有底氣面對成長路上和未知世界的泥濘與荊棘。

  如果父母不願意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進行批評和指責,孩子就會本能地想逃避父母,不會更不敢求助,只能獨自咀嚼苦澀。

  揹負“完美”枷鎖的孩子,一生都不快樂

  孩子不敢犯錯,不願犯錯,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被“完美”的執念所捆綁,無法直麪人生的真實與複雜。

  綜藝節目《奇葩說》中,有這樣一個辯題:“做爲家長,如果能給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鍵嗎?”

  很多父母都說,當然要啦,既然能給孩子更好的起點,又爲何要給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

  這個論點乍看之下確實沒錯,但仔細一想就能發現,所謂的完美,到底是父母的追求,還是孩子的追求?父母選擇一鍵定製孩子的完美人生,可否問過孩子的想法呢?

  節目中傅首爾的辯詞非常動情,她告誡天下父母:“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

  作爲成年人的我們,都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可是一旦做了父母,我們被焦慮裹挾,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擔心孩子用盡一生都無法過上我們心目中的“理想人生”。

  從而選擇一心盯着孩子的各項發展指標,就會容易忘記初心,當孩子還是個胎兒時,我們曾經拼命祈禱,只要他健康快樂就足夠。

  殊不知,走偏了方向的愛與期待,會給孩子的成長蒙上陰霾。

  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再不濟也要門門功課95分以上,所以會在孩子某門功課只考了81分時,對其拳打腳踢再把他丟在高速路口。

  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爲“別人家的孩子”,看不見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獨特,就會一直打壓孩子,否則孩子會“飄”起來。

  在部分父母眼中,孩子的眼淚和無助,可以忽略。孩子的失誤或瑕疵,卻絕對不能容忍。

  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孩子會懷疑自己,被父母的“完美”執念所捆綁,不願面對挫折和失敗。

  BBC紀錄片《交換人生》中,私立學校沃明斯特的校長馬克分享了一個很棒的教育理念:

  “我們鼓勵孩子去嘗試和害怕,面對自己感到不自在的事情,嘗試但失敗了沒問題,關鍵是重新站起來。”

  是的,失敗並不是只有壞處,瑕疵也並不是只有難堪,當孩子放棄“完美”的執念,去嘗試和冒險,去犯錯和成長,才能感受生命的豐富與無限可能。

  活出自我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對“懂事”的父母

  前不久,看《我家那閨女》時,我被傅園慧再次圈粉,更忍不住想瘋狂爲傅園慧的父母點贊。

  有一集是親戚聚餐,傅園慧因爲親戚比約定的時間晚到近兩個小時,席間大家又只顧着自己吃飯而不互動,無論傅園慧怎麼積極調動氣氛都不行,後來傅園慧直接發飆,離開餐桌跑到院子裏玩手機。

  不同於一般父母指責孩子不懂事,傅園慧父母輪番出來勸說,表示自己能夠理解女兒的心情。而當傅園慧發泄完情緒,又回到桌前調節氣氛,狀態非常舒服。

  我們終於明白,那麼自信開朗的傅園慧,到底是怎麼來的。尤其是當比賽拿了第二,其他人都感到惋惜甚至會泣不成聲,她會發自內心地爽朗回答:“我真的很滿意!”

  父母的接納和理解,是照亮傅園慧的陽光,令她充滿安全感,敢於安心篤定地做自己,從不爲一時的得失而怨天尤人。

  就像一位朋友說的那樣:

  “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在我遭受校園暴力的時候,在我痛苦無助的時候,只要想到我的爸爸媽媽,我就會重新燃起勇氣。我永遠不會自暴自棄,永遠不會甘於墮落,我會一直好好的活。”

  只有父母願意理解和接納孩子,只有家庭成爲孩子的避風港,孩子才能不畏困難挑戰,勇敢去嘗試和冒險。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真的好想拉着那個9歲男孩的手,抱抱他並告訴他:

  “沒有不會犯錯的孩子,也沒有任何一個理由能讓你放棄生命。我們都很愛你。”

  與此同時,想借這篇文章告訴全天下父母的是:“有時候,壓死駱駝的,未必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從此刻開始,請好好愛那個“犯錯”的孩子吧,給他溫柔的傾聽和耐心的引導,無論到哪一個年齡,他都需要你的擁抱,更需要你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