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介绍

  时间: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人物:蔡文斌父子,CFJ_建一家三口,王中文带个外挂,台湾日月潭,悦达天下,孤帆远影,兰书夫妻俩

  路线:走桐桥岭古道登顶望洲山经神宫桥山从溪头埠古道下山回望里镇。

  桐桥村位于钱库镇项桥社区南端,东、北与李家堡、林家塔相邻,东、南与括山社区的将军、河西、丰山交界,龙金运河贯穿南北,上有古老的障川桥。其西边为箭嶴(或作蔗嶴),嶴内有石棚墓、灵鹫寺、童桥等古迹,西边灵鹫山上灵鹫峰、桐桥古道等景观。其中石棚墓为春秋时期的古人类遗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明这一带22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是钱库镇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我们一行十人早上八点三十分来到桐桥村口,只见几个农妇在河坝上忙碌着清洗着什么叶子,走近一打听,原来是清明草。

  清明草是一种清明节可以采摘来做清明团吃的野生小草。草上有一层白毛,摸起来绵绵的。把草尖采摘回来洗干净,也可以弄碎,然后和上汤圆粉,也就是糯米粉,就可以做成清明团子了,很清香很糯很好吃。

  在河坝右边田地上有一排佛塔,那是灵鹫寺单檐塔,灵鹫寺原名灵鹫讲院,始建于唐中和三年(883)。塔在寺前,现存5座,呈一字形排列,每塔由青砖粘灰浆砌造,单檐,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残高3.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须弥座,青砖叠砌,雕饰华丽,有水云、如意、卷草、仰覆莲等纹饰。束腰每面壸门内浮雕狮兽,姿态各异。塔身呈圆瓜楞状,高1.07米,空心,鼓腹,顶置圆盘,周饰垂幔,下刻覆莲。正南面设一壸门,上以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残存覆钵。砖刻艺术精妙,造型精巧,为研究北宋砖塔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3年被列为第一批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塔的后面,就是灵鹫寺,背倚灵鹫山,面朝白鸽山,因此地有灵鹫山,而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也有灵鹫山,如来曾在此讲《法华》等经,佛教以为圣地,故名。灵鹫讲院始建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北宋,元至正,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和民国4年(1915)俱有重修。据寺内《重修灵鹫寺碑》记载,寺原有建筑大山门、圣旨亭、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说法堂、藏经楼、方丈室、药师楼、地藏殿等。1996年,重建大雄宝殿三间以及大雄宝殿前后二层厢楼共18间。2002年,又建成天王殿三间。大殿后面六间厢房和观音阁依山势而建,整座寺院随地势而升高,颇具气势。目前寺院占地3000平方米,虽没有昔日辉煌,但寺貌已有所更新。

  灵鹫寺的侧背面的就是灵鹫山了,你看那山峰形似灵鹫唯妙唯俏,那就是灵鹫峰。

  箭嶴灵鹫山志

  昆邑之南,金乡之西,有地名箭嶴。嶴内数十武有寺,寺内有山,树木阴翳,巉岩磊落,尖峰崱屴,如鸟斯革,吾不知其何山也。山人告予曰:“此山名灵鹫也。”予闻其名,遂纪其实。爰思夫吾邑名山大川不一而足。东则有燕子山,南则有白鸽山,西北则有金鸡、凤凰诸山。是山名灵鹫者,殆甲于燕子、凤凰四山乎?兹因图成,聊述见者以志之。

  从灵鹫塔往前行十多分钟,来到了位于桐桥村箭嶴的浙南石棚墓群。这是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石棚墓群遗址,墓群西、南、北三向山麓环抱,东首为开阔地。石棚墓是当时浙南沿海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形制,这种巨石墓葬文化在国内极为罕见。2001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桐桥石棚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15日,温州浙南石棚墓群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准,这是温州市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投资预计超过100万元,钱库桐桥石棚墓群是其中三处之一。

  桐桥村遗留有商周时期石棚墓群,说明商周时期钱库人类活动已经比较频繁,聚居的人数已较多。如果没有相当多的人力资源,要搬运几吨甚至十几吨重的巨石并支起石棚墓,那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用大型机械施工,也还有一定难度。

  这是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桐桥1号石棚墓 盖石略呈长方形,厚0.55—0.60米,长3.68米,宽2.06米,周长9.45米。盖石下支撑柱1根,高1.84米。墓葬盖石伸出柱壁外,支柱与盖石之间结合不甚紧密。

  桐桥石棚墓是古代东夷人墓葬的构筑形式之一,用巨型石块做墓壁并封顶的墓。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一种墓葬。石棚墓亦称支石墓,是世界最早建筑物之一,常见于辽东半岛等地和朝鲜半岛,日本、西欧葡萄牙、南美洲各国沿海地带都有发现,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中国过去发现的石棚墓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桐桥等处石棚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传统认识,对探讨商周时期浙南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也有特殊意义。

  桐桥岭古道

  八点五十五分,走完河边的水泥路尽头,来到桐桥岭山脚,在上图房子的左侧边有一条上山的古道,这就是登顶望洲山去的千年古道。

  桐桥岭古道位于桐桥村,从桐桥村箭嶴到丰山村坑口自然村,上通望洲山顶,全长约2千米。路面由卵石和条石铺成,路面宽1.5米。桐桥岭古道曾是坑口、周家城、牛条垟等村村民上下山的主要通道,现在这些自然村村民大部已搬到山下,加上公路已通,很少有人走这条岭了。该古道坡陡险峻,绿树成荫,是登山健身的好去处。

  九点十分,路过一凉亭,此为重建于2003年的童桥(桐桥以前亦称童桥)半岭三中亭。

  清风留客醉,皓月伴宾吟。

  过了三中亭,道路越来越陡峭,杂草灌木也越来越密,古道几乎被掩盖其中了,两边那比人还高的茅草叶不时的划伤了手背和脸颊。

  九点三十五分,走到了桐桥岭的第二个凉亭,此为重修于1999年的希望亭。

  儿子:老爸,路呢?

  爸爸:路在草丛下面呢,用登山棒敲敲,小心脚下。

  儿子:我走不动了,好累。

  爸爸:你要减肥了,从今天开始!

  儿子:好痛啊,脸被茅草刮破了。

  爸爸:儿子,你是最勇敢的。

  儿子:还要走多久呢,真的好难走。

  叔叔:马上就到山顶了,加油。

  我偷偷的敝着笑,是马上到古道出口了,可只是全程的八分之一而己,后面还有一个古道接古道。

  九点五十分,终于走完2公里多的桐桥岭古道,登上了小山头,出口处是一段一米多宽的黄泥路,在黄泥路上走了200多米,左拐进入一条二三米宽水泥路。

  十点十分,在水泥路边遇到个小摊贩,摊上在卖些饮料饼干以及山上的特产“番薯枣",地瓜粉,鲜竹笋等,我们在此小憩一会,瑞悦和中文各买了斤“番薯枣",可能是东西放久了缘故,口感不是很好,大家吃两口嫌弃了。

  十点三十分,走过了一公里多的水泥路,路边左转有条上山的古道,这条道就300米左右,出口处就是括山岭脚通往望洲山顶的盘山公路,公路边有个庙宇。

  在公路前行了几十米,左侧边有条向山上的小路,这就是登顶望洲山的古道,此时已徒步了4.2公里,距离山顶还有不到3公里了。

  沿着登山古道继续前进,跨过一个木栏栅,此栏是山上养牛的农民弄上的,以防止牛群往公路上跑走,而我们一路上与牛共舞,其乐融融。

  古道是绕着山腰盘旋而上的,走到一面开阔处,可望见层峰叠嶂尽头有一处美丽的海湾,那就是大渔湾的黄金海岸线。从望洲山下来,往东南方向,有古道可通往龙沙石塘滨海,再往前走还有条古道通往大渔渔嶴村,就上图的位置。

  这是我走过的登顶望洲山的几种古道路线,供参考,而我们今天走的是桐桥到溪头埠,另外还有往南方和西南走到龙沙沙坡和藻溪的,以待验证。

  走在原始的古道上,感受着古人的气息,望洲山登山步道因地处高山,行人鲜少,这两公里多块石铺就的古道,还保持着原汁原味。

  路边的一朵白野花,这周路过两次一直在跟我打招呼,山里映山红还没怒放,走得青山,总不能空手而回,就它了,无名花,让大家沾一点春天的色彩。

  望洲山之巅

  十一点十分,临近山顶处,古道左侧有一凉亭,此亭即是望洲第一亭,站在亭上,可瞭望到在山间旋转而上望洲山盘山公路,大家在此处休息了五分钟继续上路。

  过了凉亭再前行十分钟,就望见前方悬崖下镶嵌着一座红墙绿瓦的道观,这就是望洲山白云硐天真道观。道观面临悬崖,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半掩于岩洞之中。道观中有一泉,雨季不溢,旱季不枯,水质甘甜,可供行人解渴。观内有师父(即住持,或称当家)。天真道观始建于600多年前,近年扩建重修,其内有供奉了600多年的老君、真人、老祖、仙师塑像。

  苍南境内道教宫观约始建于宋代,至清光绪年间,道教的活动基地有三山、五硐、九道观之称。三山即云台山(金乡镇)、鹤顶山、望州山,五硐为白云硐、水帘硐、观音硐、紫云硐、燕窠硐,九道观指三元道观、天真道观、水帘道观、妙峰道观、紫云道观、玉虚道观、凤仙道观、龙隐道观、清华道观,可见望州山白云硐天真道观在苍南道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午我们是在道观里吃的素餐,斋饭钱随意捐赠,有八个素菜可自选,主食是白米饭和炒粉干,味道都不错。

  十二点十分,吃饱喝足我和“小发哥"(老同学发建的儿子)先行从天真道观出来登上望州山巅。山巅至高处有一块高几十米的壁立悬崖拔地而起,险峻异常。山巅巨石被称作望州台,如果来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站在望州台上,据说可看到温州、台州和福州,望州山之名由此而来。望州山尽管海拔不是很高,但由于它矗立于平地之上,因而显得特别高峻。站在山巅,河流密布、阡陌纵横的江南平原和一望无际的东海尽收眼底。可惜今天天气不给力,只看见远处雾朦朦一片。

  帅气的“小发哥"

  在山巅南边有一块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天然草坪,草坪宽阔而又平坦,厚厚的野草平铺在平缓的山坡之上,站在上面可以眺望大渔湾海景,亦可以在草坪上摸爬滚打,玩各种自拍。

  过了天然草坪,我们登上了海拨774米(有说753.3米的)望洲山最高处的望州台,站在高处,当然忘不了四处瞭望再加合影留念。

  十二点半,从山顶下来,走过道观前约500米公路,再右转走入一条废弃的沙石公路,回程的路是队长十几年前走过的,对路况很模糊了,再加上十几年的沧海桑田变化,山上的古道不知被破坏或掩埋了没。

  经过上李村时,正好有位农民在山上劳作,我们向他打听了往溪头埠方向的古道入口,他指点我们顺着这条路过去,然后到下李村再绕过峡谷,就有了去神山村的古道。其实,就在我们问询处也可以翻过那个小山头走到神山村的古道。

  神宫桥山

  我们顺着老农指点的方向,同时看着两步路地图上的路网,因为两步路上还没有人走过的轨迹图,只能靠自己边探路边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午两点时,绕过小峡谷的瀑布,终于找到了这条古道,更庆幸的是古道状态良好。宽约一米至一米五之间,由大小不一块石铺成平整的台阶路,路面比较干净,坡度也不大,道路两旁是松竹绿荫掩映,走在上面感觉非常舒服。

  古道上来十五分钟,有个三叉口,一条是向上往神山村白马庙的,当时我们就是往这个方向去的,到了白马庙才发现路迹的方向不对,按那左拐的路迹方向直行,可能就是到了我们开始在问路的上李村,于是我决定倒回三叉口处。走另一条下山方向的路,到了三叉口时,正好遇上了从溪头埠古道上来准备和我们汇合的兰书同学夫妻俩。接下来的路我们也不需要担心了,由他们俩带路往山下走去。

  这就是半路偶遇的兰书同学和她老公,在我们前头领路,辛苦了。

  这一路下来,遇到很多被废弃的民屋,据了解,住在这神宫桥山上的神山村原来有767户家庭,已于2016年前开始搬迁下山,住上了安置房。

  而留在深山上的,只有一处处无人居住的老屋,经常也有念旧的老人上山来看看,难怪这一路的古道保持着很好,毕竟几年前这山上还住过七八百户人家,你可以想像的出此地曾经的繁华。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下午三点三十分,我们来到了清风亭,古亭由当地山上的条石垒筑而成的,亭洞门上是由整条带弧形的长条石架上,亭内的柱子也是一根根长条石支撑的,工艺十分精湛,“发哥"驻足在此不禁感慨万分。

  长亭过来,古道变宽了,路面更整洁了,古道右侧一直伴奏着溪水潺潺流动声,景色也变得更美了。

  这是个三叉口的标志碑石,我们就是从左侧的神宫桥山古道下来的,右侧上去是东门垟山,过了东门垟山可以走到藻溪镇方向。

  望里溪头埠

  临近山脚时,遇到个全木结构新修的凉亭,“小发哥"休息时还不忘玩会游戏,现在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了,家长们要警惕,有空多带孩子出来去户外走走。

  下午4点,迈下最后一阶登山步道,我们来到溪头埠村的小溪边,这时天上下起了滴滴小雨点,我们还要冒雨走几公里路到望里镇南茶寮搭公交车回钱库的停车点取车回家。

  下午四点三十,走到望里镇南茶寮,@悦达天下说自己的老家就是望里镇的,要当东道主请我们一班同学去望里大酒店大吃一顿,正赶上肚子饿,我们也不客气了,在此感谢@悦达天下的热情招侍,同时也感谢@徐杰同学的专车接送我们到徒步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