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是香港一代武俠電影宗師,在香港電影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就其對武俠電影的影響來說,除了武俠電影大神胡金銓,幾乎與人能與之比肩。張徹在影壇活躍的年份是在60年初末到80年代初,期間為邵氏拍攝了上百部武俠電影,其中不乏有佳作誕生。

張徹在邵氏的十幾年時間裡,幾乎革新了香港武俠電影;讓早期的黃梅戲武俠蛻變成血性陽剛的男兒武俠,張徹在武俠電影中注重男人間的情誼,著重渲染死亡的意義;英雄慷慨赴死成為張徹電影中最動人的情節,士為知己者死更有幾千年中國俠士遺留的華夏古風。每部張徹電影看完之後讓人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

張徹電影的大賣,帶動了邵氏武俠片的風潮,並讓武俠片成為邵氏的門面和招牌。除此之外,張徹對武俠電影的動作革新意義非凡,重用武術指導唐佳和劉家良;由此更了革新舞臺化的武打招式,把南拳的武術招式融入武俠電影的動作中,進而大幅度提升動作的觀賞性,讓武術動作看起來更真實、更驚心動魄。

很多人認為,比起張徹的指導水平,張徹挑人眼光更無敵於天下。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張徹的調教下共產生了共六代傑出弟子,遍佈全球各地,卓有成就;其中王羽大哥更因《獨臂刀》紅遍全東南亞,成為六七十最大腕的功夫巨星;狄龍與姜大衛的雙子星更完美詮釋了張徹電影俠義精神。

當然最被人熟知的莫過於徒弟吳宇森,正因吳導演繼承了恩師的暴力美學,才拍出《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變臉》等經典槍戰片,成為聞名世界的華人大導。

所以要說影壇地位,徐克和王家衛雖然代表了當今華語武俠片和文藝片的頂尖水準,但是就對華語電影的貢獻來說,比張徹還是差了一截。


關注頭條號武俠小王子李言,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俠。


八十年代,一部《大上海1937》在中國內地熱映,影片講述了1937年日本侵略者佔領上海,在民族危難關頭,上海灘「三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及其弟子選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有的奔撲國難。本片由香港導演張徹執導,一批內地功夫明星徐小健、董志華等聯合主演。影片充滿民族大義、陽剛熱血、劇情緊湊,一經上映就在內地掀起票房旋風。當時的影迷從此記住了該片的導演張徹。

1924年,張徹出生於杭州,成長於上海。父親是浙系軍閥,他1940年代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少年從政,成為國民黨的文化官員。1949年,張徹自編自導處女作《阿里山風雲》,揭開了戰後臺灣電影的帷幕。其中由他作詞的插曲《高山青》,成為傳世的經典歌曲。

1957年,張徹赴港後加入邵氏。1967年,張徹導演、大才子倪匡編劇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張徹因此被稱作「百萬導演」。張徹的電影開創了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先河,改變了香港武俠片以女星為主的傳統,培養出一大批在香港電影史上耳熟能詳的名字:狄龍、王羽、姜大衛、李修賢等,正是這些人主導了當時陽剛的武俠片風格。60至70年代張徹所領銜的新派武俠電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香港電影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張徹的影片緊扣市場,只要觀眾喜歡,就一直拍下去,因此其同一時期的影片演員、情節、佈景都比較模式化。說白了,他就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商業片導演。而王家衛的電影有很強的個人風格,在對白和鏡頭構圖上有獨特的表現手法。而徐克的武俠電影主導了80、90年代的電影潮流,是這一時期港臺最好的武俠電影。由於時代、風格的迥異,這三個人的電影不具備可比性。但張徹在香港電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當年華語電影第一廠邵氏的頂樑柱啊。。。可惜老了之後,就江河日下了。。。但是,張徹導演之於香港電影,主要是武俠電影,相當於趙本山之於小品,小品不是趙本山發明的卻是他發揚光大的,新派武俠電影也不是張徹首先揭開的序幕,但是卻是在他手上真正開始走向成熟化,類型化。看得重一點,可能如果沒有張徹可能就沒有後來風光無限新派武俠,沒有張徹破紀錄的《獨臂刀》等作品也就沒有後來的異軍突起,幹倒國泰,稱霸南洋的邵氏,就沒有香港輝煌的類型片盛世,也就沒有後來我們熟悉的一個個天王巨星。。。所以我相信現在來評個香港影史十大導演,張徹肯定佔據一席。評個香港武俠電影導演前三,張徹排第二,其他導演不敢往第一看(徐克還湊合,但是論成就還是夠不上老爺子)。喜歡香港老電影的人就會把老爺子捧得很高(比如小弟我),畢竟張徹和胡金銓同為香港電影武俠功夫電影的開山鼻祖之一,單論其電影作品開創的陽剛美學,也算是開邵氏,更是開時代先河,打破了過去武俠電影愛用女星為主角的傳統,把武俠電影推到了男性為主要表達對象的「正道」上,而且老爺子也培養了一大批後來在香港電影中的天王巨星,包括狄龍,王羽,陳觀泰,姜大衛,李修賢等等。(雖然這些人現在基本出現只是當個小配角什麼的,但是當年可都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當時的張徹是邵氏的頭牌導演(相當於現在馮小剛之於華誼兄弟),基本他想捧誰誰就能火,絕不落空。另外老爺子也培養了很多幕後英才,最知名的莫過於吳宇森,當年就是張徹從片場一手提拔起來的,還有剛去世的劉家良老爺子和唐佳(此人和中華第一武指袁和平是同門師兄弟,師傅是袁小田),也是張徹慧眼識珠從龍套演員,武指(當年的武指,地位不高啊,參見《獨臂刀》中,王羽回齊府救田豐時候,進門就被殺的兩個小兵)提升走上導演崗位的,這兩位可是一起攜手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武術指導(我是指進入片頭字幕的那種,參見《雲海玉弓緣》,而且他們兩個第一次在這個片子中設計使用了吊鋼絲,從此中國的俠客們真的可以飛起來了,牛不牛逼)。當年的張徹和另一位武俠導演楚原的武俠片基本霸佔那個時代的熒幕,武俠片在繼《火燒紅蓮寺》《黃飛鴻》之後,又重新成為華語電影裡面最賺錢的類型(不提胡金銓。因為胡大師相比張,楚兩位前輩,更加註重藝術質量,基本就是王家衛和王晶,劉鎮偉的區別),直到後來有個叫李小龍的「外來和尚」,把武俠功夫片推向了另一個極致。。。所以基本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張徹就是個徹徹底底的商業片導演。其拍攝的作品用濃重的大片廠特色,類型固定,演員固定,故事結構模式化,場景舞美燈光模式化。。。雖然張徹的一些作品包括《獨臂刀》,《馬永貞》,《少林五組》,《五毒》等片子,都分別開創了不同的流派,像是殘缺武俠片,上海灘功夫片,少林功夫片等,但是這些類型基本最後都會被邵氏導演包括他自己給拍爛(這些跟風片子,很大一部分都是張徹監製),比如經典的作品《五毒》(昆汀最愛的香港電影)和《殘缺》,看過片子的人,立馬可以發現,這兩個片子尼瑪基本演員沒變,《殘缺》根本就是《獨臂刀》和《五毒》的雜交版本,毫無新意,張徹純粹拍了圈錢,說實話比王晶還狠。。。總結起來,張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師級商業導演,近百部作品,雖然必定良莠不齊,但是開創了諸多類型,光是這一點估計就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尤其是港片已死的情況下。當年張徹領銜的新派武俠電影,掀起了港片60,70年代的港片發展的高峯,是香港電影工業史發展最有力的推動者之一。


不可同日而語,張徹是傳統武俠片的鼻祖,60年代到70年代可以說香港影壇是張徹的天下,他的影響力和規定律是無人可破的,其他導演都要遵循他的武俠片模式來拍攝電影,王家衛和徐克是80年代末崛起的新派導演,雖說建樹也破深,但和張徹還是沒法比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