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這兩者其實還有有很大差別的。

首先來說李鴻章,毫無疑問他的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厲害的幾個人物之一,在曾國藩之後,逐漸成為了清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洋務派的核心執行人,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進程。如果不是在這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李鴻章得到的評價絕對是當世名臣。只是當時在整個中國,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的政治體系、道德體系、文化體系等等都與世界格格不入,並且大部分腐朽墮落。即使李鴻章深諳中華三千年權術精華,政治潛規則,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只能做略微調整。所以無論李鴻章怎麼去為國家鞠躬盡瘁,整個國家的國勢都不可逆轉的滑落深淵,屈辱也就伴隨著整個統治集團。

而李鴻章作為統治集團中一員,必然要為當時的歷史後果承擔責任。但若把賣國全部歸咎於李鴻章,這未免就有失偏頗。說實話,就是李鴻章堅決拒絕簽訂那些賣國條約,也還是會有什麼王洪章、張紅章之流。說白了,那個時期,中國是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資格的。

而諸葛亮則不一樣,他本身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創立蜀漢集團,本身的能力得到證明,並且君臣相得,為了同一個夢想奮鬥終生(李鴻章更多的考慮的是統治者的穩定)。道德品質也無可挑剔(這點李鴻章也不行),軍事上以弱攻強,戰績還佔上風(李鴻章也沒啥好爭辯的),治國上也很有作為(司馬炎曾感嘆:若我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哪還有今日的勞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諸葛亮本身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色彩,這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相較之下李鴻章若有這個魄力,則中國近代史可能就不一樣了。


李鴻章與諸葛亮,李鴻章儒臣也,忠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國三代以後,具此五資格者,而永世為百世所欽者,莫如諸葛武侯也。李鴻章所憑藉多於諸葛,而君得不及也。

其初起於上海,僅以區區三城,而能奏大功於江南,創業之艱,亦略相類。後此用兵之成就,又遠過之矣。

然諸葛治崎嶇之蜀,能使士不懷私也,民咸自勵,而李鴻章數十年重臣,不能輯和使為己用。諸葛之卒,僅以成都桑八百株,而鴻章以豪富聞名於天下,相去何如也?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犬馬戀主之誠亦彷彿之。

梁啟超先生珠玉在前,就不班門弄斧了,個人感覺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還是中肯的。既沒有誇耀也沒有貶低。總體上來說,李鴻章太過重私慾,忝居相位,執掌兵權但是卻不能控制局勢,白白浪費了中國本來能夠改變現狀的機會。

這問題,腦洞開得好大呀。

回答一下,會不會腦洞也跟著清奇一下呀?

按我的認識,對諸葛亮評價高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三國演義》及相關戲曲評書傳說功不可沒。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從長輩口中或其它途徑聽聞一些諸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智收姜維」、「六出祁山」等故事。其實諸葛亮也是箭垛式人物,所有的歷史智慧,都可能張弓搭箭射到他身上,「多智而近妖」嘛,被過度神化的人物。這導致傻小們從小就會對諸葛亮抱有好感。稍大後學習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一腔忠誠,十分煽動,「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比央視什麼《信中國》、《朗讀者》的催淚彈厲害十倍,沒有任何抵抗力的中學生,根本招架不住,好感爆棚,路人變粉,可謂是諸粉,或者諸頭哈!

二、諸葛亮符合當政者的利益與主流意識形態。

劉備是皇叔,代表了漢家正統,諸葛亮輔佐劉備是匡扶漢室,當政者都希望社會精英為己所用,為自己的子孫服務,自然會讚美諸葛亮的忠貞而否定拿漢獻帝當提線木偶的反賊曹操。

對李鴻章的評價為什麼差呢?以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功不可沒。

一、李鴻章是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革命)的主角兒,以革命起家的孫中山等自然要批李鴻章。

二、私人恩怨。在李鴻章已簽過多個賣國條約之後的1894年6月,年輕的中山先生跑到天津,想要在李的手下謀個差事,可見當時的中山先生對李鴻章賣國真的不在意。中山先生精心準備了一份要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盡其暢的自媒體文章,可惜在李鴻章眼裡,就如同現在網上的一個吃瓜網友認為自己能耐比省長還大一截一樣,在李鴻章眼中連吹牛都沒泡。因中山先生在建言書中表示,願意出國考察農業,以拯救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大清三農事業。李鴻章當了針,真讓人給他辦了護照,給他一個名義,讓他出國考察。中山鼻子都要氣歪了。來津之前已關閉了自家的診所和藥房,又託了好多人,意在從師爺做起,日後混個一官半職。考察農業只是個藥引子而已,沒想到李大人當針,還給穿上線了,跟洪秀全科舉失敗一個心勁兒,一氣之下開始了「一個人的革命」。與李鴻章的梁子也就此結下。

本來晚清時期,給清廷擦屁股的事都得李鴻章去干,朝廷中啥事也不幹的清流們就以罵李鴻章為業,朝野也都以罵李鴻章為樂。中山先生等革命黨人掌握話語權後,就勢而為,李鴻章賣國賊的帽子鐵定是摘不下來了。被過度黑化的人物。

其實,中山先生真的不關心李是不是賣國,先生為了「驅逐韃虜」,曾計劃把東北各種權益讓與日本,比李鴻章的手筆可是大多了。

最後,話語系統、民族大義與意識形態的緣故。

第一,我們是革命話語系統,凡是鎮壓農民起義的,都不是好人。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與捻軍,傳統說法乃是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而人家諸葛亮與自己的創業老闆大劉,不但愛民如子,戰略轉個移,還哭爹叫娘地帶上百姓,所有武業,也都是為了民族融合與大一統。

第二,南宋以來,中國的士大夫開創一條歷史不歸路:主戰主和不是戰略戰術問題,而是立場與態度問題。總之,主和就是賣國,主戰才是愛國。不說成本,不計代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端的是貪夫循財,烈夫循名,至於國計民生,隨它娘的!人民群眾更好玩,老弄不清自己應該站什麼位置,主戰主和上,比士大夫還偏執,似乎戰爭不用自己當炮灰,自己人生與妻兒老小都能因戰得福似的。秦檜問題上,就是典型的例子。按我的認識,主戰主和,跟炒股有類似的地方,股票跌了,主和就是割肉,主戰就是補倉。前者是想及時止損,後者還想拉長再贏。跟家庭經營也有類似的地方,強鄰起釁,你是為了老婆孩子而把自己家的菜地與菜果讓出一二呢,還是為了自己家的菜地與菜果而讓老婆孩子跟著你與強鄰打架呢。總之,戰略戰術的選擇而已,怎麼一種是賣,一種就是愛了?

第三,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人被刺激得,終於有了國家意識與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情緒是一把雙刃劍,玩好了,傷別人;玩不好了,傷自己。正常的國家,還能一致對外;不正常的國家,主要就是抓漢奸內鬼了唄。正常的男人在外面受了氣,直接就打了過去;不正常的男人在外面受了氣,回家打老婆孩子出氣。我們的傳統,對外一失敗,馬上扭頭內部自戕。五四運動如此,李鴻章一輩子亦如此。民族與國家集體無能,內部找個出氣替代而已。你瞅准了,只要這個國族還是一味的罵漢奸,抓內鬼,那麼它離正常就還有點距離。


將不同歷史時代、不同政治境界和不同精神格局下的兩個人,放在同一面「鞠躬盡瘁」人文價值標準的顯微鏡下進行比較,是一件慘不忍睹的事情,也是歷史學走出學術殿堂步入遊戲模式下的一種無奈,多少反映出當今社會在歷史認識上越來越趨於動漫化的審美錯亂。

「鞠躬盡瘁」的意思是指小心謹慎,貢獻全部精力,用在政治人物身上,還有一層勤勉國事,盡忠報國的含義。「諸葛一生唯謹慎」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其一生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使蜀漢政治清明,治理有條不紊,而且盡忠職守,竭力報國,死後家無餘財,僅薄田數畝,桑樹幾十株,以一國宰相之位,竟如此寒酸,毫無疑問地當得起「鞠躬盡瘁」四個大字。

後世史學界對諸葛亮多有軍事能力不足的遺憾,這就有點求全責備的味道,諸葛亮長於治世,短於戰事,並非其個人過錯,以這個理由來評價他,多少摻加了個人的感情因素,因此並不影響對他「鞠躬盡瘁」的歷史定位。而今人比較流行的各種評述大都來自於小說家之言,稱諸葛亮「窮兵黷武」,而又多以失敗告終,因此認為其一生作為有限等言論,多為情緒化表達,當不得真。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並非其主動所為,至少有四次是曹魏方面主動發起,其餘兩次基本上都是見好就收,其目的與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無關,大多是以強軍練軍為主,這並非其不作為,而是真實的歷史環境不具備完成這一使命的條件,所以,對諸葛亮「逆天而行」的指責是無稽之談,更不影響諸葛亮一生勤勉國事的鞠躬盡瘁形象。

因此,對諸葛亮以「鞠躬盡瘁」來定位完全是歷史的量身定做,也是歷史賦予他的美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楷模,更多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和精神理想,這一形象已經超越了以功過得失為衡量標準的評價範疇,而是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義化身!

但李鴻章能擔得起這一歷史評價嗎?客觀地講,勤勉確實是有,一生轉戰南北、周旋列強,「外須和戎,內須變法」,興辦洋務,發展實業,奔波勞碌,以風燭殘年簽署人生最後一份屈辱條約後,咯血而死,其勤勉形象不得不令人動容,完全夠得上「鞠躬」一詞。但盡忠就未必,簽署《中俄密約》時,索要200萬兩賄賂,因沙俄只給了50萬兩幾乎翻臉不在最後文本上簽字,這還是記者沈藎在冒死爆料這一密約內容時附帶透露出來的信息,史料上沒有留下來的這種骯髒交易不知道還有多少。還有將北洋海軍打造成自家的私人武裝,致使清廷對其多有防範,軍費開支一再受阻,使軍艦設備老化,彈藥武器供應不足,經甲午海戰全軍覆沒,這裡面除了那個腐敗僵化的政府外,李鴻章個人就一點責任也沒有嗎?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們很難想像其忠在何處!

現在很多人為李鴻章抱屈,認為他生不逢時,卻以一己之力儘力維護了國家利益,認為對他賣國的歷史評價很冤枉,這種說法完全就是罔顧歷史。看看他在日本馬關談判期間的作為,就知道歷史並沒有冤枉他。李鴻章在日本馬關,對日本盡數破譯其與朝廷之間往來的所有電報內容毫無察覺,在長達數月的談判期內,更無任何政治敏感,而此時的日本因舉國發動甲午戰爭,國家政治幾乎處在崩潰邊緣,但李鴻章對此也無任何判斷,其政治上的昏聵可見一斑。在其被刺受傷期間,日本怕因此夜長夢多,精心挑選醫術精湛的醫生為其治療,就怕他因故回國使日本的談判有利條件受到影響,但李鴻章達成妥協的願望比日本人還強烈,最終拖著病體完成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還對日本人刻意為之的醫療感激不盡,回國後還不斷與治傷的醫生唱詩答謝,他就是這樣「為國盡忠」的,這裡面除了決策層的意志外,李鴻章最起碼在談判技術上就有很多周旋的餘地,完全將所有責任推給那個行將就木的政府,恐怕也失去了應有的客觀立場吧!

所以,對李鴻章冠之以「鞠躬盡瘁」的歷史評價是很滑稽可笑的,這種評語出自列強之口,倒也罷了,因為在晚清的官場上,李鴻章是唯一能夠與他們可以溝通的人,人情化頗重的李鴻章也的確讓他們獲得了不少好處,是大清帝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操盤手,值得特別感謝是有淵源的,可中國人也認同這樣的說法,就很令人費解了。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丞相,三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封武鄉侯,追謚忠武侯。從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三分天下的「隆中對」起,諸葛亮就追隨劉備成魚水之交。

1.諸葛亮。網路配圖

蜀漢章武三年(223)春,劉備永安白帝城託孤起,諸葛亮就輔佐劉禪。先七擒孟獲後穩定蜀漢的後方,後率諸軍北駐漢中,5出祁山北伐魏國。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八月,諸葛亮因疾病而卒于軍中,年僅54歲。諸葛亮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行動,踐行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託孤遺言。

2.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網路配圖

李鴻章同諸葛亮沒有可比性,他靠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起家,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出讓中國利益的系列不平等條約。

3.李鴻章同諸葛亮沒有可比性。網路配圖

李鴻章(1823.02.15--1901.11.07),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肥東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鴻章被廬州府學選為優貢;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順天府鄉試中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會試中進士,朝考後改翰林院庶吉士,受業曾國藩門下,求經世之學;清道光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4.年輕時的李鴻章。網路配圖

太平天國起義後,李鴻章先任湘軍幕僚,後組建淮軍。靠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升至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兼協辦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和一等肅毅伯等高官重臣,可以說是兩手血淋淋。

5.鎮壓太平軍時期的李鴻章。網路配圖

1870--1880年代,李鴻章在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任上,用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方法大辦洋務,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等系列民用企業。

6.李鴻章。網路配圖

清光緒十四年(1888)12月,李鴻章創建了實力是東亞第一的北洋水師。但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失敗。洋務運動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則從洋務中大發橫財。

7.晚清重臣李鴻章。網路配圖

李鴻章最被人詬病,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30多個條約,其中,出讓中國利益的不平等條約十餘個。

8.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網路配圖

不平等條約主要包括:1876年9月,中英《煙台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1885年6月,中法《會訂越南條約》;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1896年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9.晚年李鴻章。網路配圖

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晚晴「中興四大名臣」, 死後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


因為諸葛亮一直主戰,李鴻章卻經常主和。我們的歷史書上,主戰的都是好人,主和的都是壞人。

我們和所有歷史人物一樣,逃不脫歷史局限性,無形中會被洗大腦,而失去來自良知的價值判斷。人們只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恢復漢室的志向堅貞不移,卻看不到為了諸葛亮和劉備的野心,無數蜀國生靈塗炭。小小蜀國,不顧國計民生,動輒起幾十萬的刀兵,諸葛亮這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反觀李鴻章,除了有儒家知識分子的修養,還多了幾分變通,知道清朝老大帝國的短板,知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該裝孫子的時候裝孫子,該硬氣的時候硬氣,該偷奸耍滑的時候偷奸耍滑。最可貴的是,李鴻章和諸葛亮一樣,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國家而非一己私利,不貪虛名,為了國家背黑鍋也行,這點諸葛亮恐怕也做不到。總之,我們看歷史,不要空談,要走近歷史,了解這些人面臨的現實環境,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

謝謝友的邀請:

李鴻章和諸葛亮的最大差距在於:

在李鴻章時代,有李和肥半天下之說。當時,晚清政府積貧積弱,民不聊生,國家財政困難,軍費開支困難,整個社會哀鴻遍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我們的李中堂,如此的巨額財富,究竟來源於哪裡?可以說皆是民脂民膏!,由此可見,李鴻章的貪腐是最令人詬病與「不得人心」的地方。

而諸葛亮則不同。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甚至有代蜀漢自立的實力,完全有腐化享樂,佔盡蜀漢天下財富之捷徑的資本。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利用職務的便利,大搞特權與特殊化,以及肆無忌憚的享樂腐化。,最初諸葛亮上書劉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耕田十五頃,供給子弟飲食衣服,綽綽有餘,我沒有別的收入,所以財產也不會增加。我死的那天,絕不讓家裡有多餘的布匹,外面有多餘的錢財,辜負陛下。」諸葛亮逝後,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因此,諸葛亮就是儒家標準的「溫,良,恭,儉,讓」完美的化身!

當時的李鴻章自嘲為「大清的裱糊匠」,留下感人的臨終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天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己,諸君莫做等閑看!由此可以看出,李鴻章在臨終之前仍然心繫國家,希望國家能夠擺脫內憂外患,能真正的強大起來。可是無奈自己己經要不久於人世了,因此心懷憾恨,希望後人能夠完成他的遺願。

李鴻章也是具有家,國,天下情懷的時代英豪。然而他的「以夷治夷「的政略方針,對於西方列強來說,就是赤裸裸毫無鬥志的綏靖主義,也是在積極的配合著慈禧「,盡中華之物,皆與帝國之歡心」的賣國政策。

在援越抗法時」以恭親王,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無視唇亡齒寒的道理」。認為「兵單餉匱,」「海防空虛」,「斷不可輕於言戰,」力保」和好大局「。主張「以剿辦土匪為名,派駐軍隊,但不要「顯露助戰之跡,致啟釁端」。也難怪左宗棠在臨終前給了李鴻章一個經典的評價「對於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而諸葛亮則是。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生前,蜀漢之人「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去世後「蜀人追思」動人的故事。

諸葛亮不但具有傑出的才幹,而且還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作風民主,賞罰分明,生活儉樸更是深受後人讚美。他死於軍陣,齎志以歿更增加了人們對他的崇敬和無限惋惜。特別是他忠君愛國的高風亮節,更是為歷代王朝統治者和儒家思想所推崇。《三國志》注《襄陽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諸葛亮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道陌上。

特別是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寫詩著文歌頌諸葛亮,不少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都競相把他做為效仿楷模,特別是杜甫的《蜀相》,更使無數人們增加了對諸葛亮的追思,敬仰與欽佩之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其中還有一點就是,雖然諸葛亮主政的蜀漢,在當時的三國鼎立時期是實力最弱的一方,但是他並沒有採取畏敵如虎式的避戰方針,而是對綜合實力數倍於己的曹魏政權採取了一種積極主戰的軍事打擊手段,以匡複漢室,統一全國做為一生的追求目標,這也符合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情節。而李鴻章的戰略實在是過於短視,不僅不重視陸域的經營,不重視唇亡齒寒的道理,更是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斷送了北洋海軍。

正如一首歌所唱「老百姓心中有桿秤」。也正如一句俗語所說:「金碑,銀碑,不如百姓的口碑。」這也恰恰地說明了「公道,公理」自在民心當中。

我們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與兩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自然是傳統的道德文明,」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成為我們對歷史英雄人物評判的標準。也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李鴻章和諸葛亮歷史差距這麼大的主要原因。


東漢民風淳樸、風化最美。民國學者梁啟超直接點贊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東漢人的這種精氣神,在桓、靈二帝時表現的最為明顯。「黨錮之禍」發生的背景即是東漢的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山東臨沂。這時候已經是東漢晚期了,雖然風化最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民間風氣很正。比如,曹操刺董失敗逃亡,一個縣令僅僅因為看到曹操有英雄氣,就放過了曹操。

諸葛亮即是成長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大儒很受尊重,社會上重視氣節。諸葛亮27歲前在南陽隱居養望,有大志向於國家。後來追隨劉備,創立蜀漢基業。劉備去世後,又輔佐後主劉禪。兢兢業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我們能看到儒家所提倡的各種美德:志慮忠純、奮鬥不息、君子之德…

(諸葛亮)

由於此後的漢民族幾經浩劫,諸葛亮代表的正統力量成為中國人在低谷時期堅守的榜樣。在《三國演義》成書後,更成為了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一生以微弱之蜀漢,強撐危局,一生未曾向敵方投降,反而處處攻勢,讓強魏不敢輕視。至於不平等條約,諸葛亮可是想著克複中原的,怎麼可能會簽呢?

李鴻章背後的清王朝,距離現在太近。李鴻章去世於1901年,到現在也不過100多年,其人其事,有大量史書記載,時間還沒來得及淡化人們對於那個慘痛時代的記憶。李鴻章作為那個時代的主要代言人,也被視為慘痛時代的始作俑者而被人記恨。

(李中堂)

李鴻章所處的時代,風化一點也不美,民風一點也不淳樸,充滿了冷漠、自私、狠毒和算計。大概要斗得過惡人,必也要有比惡人還要狠毒的法子才行。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洗白一個說大可不必,作為歷史人物,被人評說自是應當。

李鴻章曾說,與婦人與孺子共事,亦為不得已也。

面對著一個從軟體到硬體都落後於世界,而且落後到無法和周遭對話的中華,面對著還抱著天朝上國迷夢不醒的同僚和上司,他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促進一切。 只好用盡各類方式,委婉、迂迴、偶爾不免卑鄙、甚至為虎作倀地,推進著宏圖大業。

他不夠光明磊落,他甚至也談不上氣節二字。任誰在那麼多不平等條約上簽字承擔後世罵名,他也不敢談氣節。可是如果由著李鴻章的同僚們瞎折騰,中華亡國之禍近在眼前。東南互保,給中國留下了一點翻盤的火種。

同樣是梁啟超,他在書中寫道:我敬李鴻章之才,我哀李鴻章之識,我悲李鴻章之遇。

諸葛亮在朝堂可以大刀闊斧,厲行北伐。李鴻章在朝堂,唯有唯唯諾諾,過了裱糊匠的一生。

氣節之美,人所共羨。委曲求全,人之所惡。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承載了人們希望建功立業的希望,李鴻章幾經沉浮,卻打破了這種希望。

歷史地位之差,不也很正常嗎?再過1000年,史書上的李鴻章,會不會還是一樣的記述呢?中國現在不能釋懷的歷史有很多,李鴻章背後的朝廷,恰恰是最不能讓人釋懷的。


為什麼總喜歡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呢?相差了1600多年,有意思嗎?再說了一個鞠躬盡瘁的楷模,一個被唾罵的人,也合在一起比較?、

1、諸葛亮輔佐的是劉備,是漢的余脈,這是符合儒家最正統思想的。而且還能化腐朽為神奇,把一個一錢不值的劉備輔佐成三國鼎立的雄主,這是扭轉乾坤的能力。而李鴻章沒有把大清朝敗亡的路上給你扭轉了。更主要的是李鴻章輔佐的大清朝,簽訂的對外屈辱的協議,不支持變法運動,這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2、諸葛亮一生不貪財,而李鴻章不是。高官不愛錢,這是我們人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很重要的指標。

3、諸葛亮自己是大文豪,為自己留下了《出師表》、《誡子書》等極為符合正統思想的文章。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能留下這種級別的文章,那是最好的宣傳手段。

4、諸葛亮已經被稱讚了近兩千年了,婦孺皆知,李鴻章被臭罵了一百年了,也是婦孺皆知。這種有基礎認識的東西,不是短時間之內有任何改變的,即使現在的自媒體有太多的顛覆歷史的言論,也是很難改變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