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乾隆極爲寵愛的大臣,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和珅,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既然能夠被皇帝所重用,那麼和珅肯定也有着過人的本事,除了他辦事能力強硬之外,還善於拍馬屁,把乾隆哄的十分開心,因此乾隆對於他的所作所爲也是睜一眼閉一隻眼,但是乾隆身邊卻有這麼一位大臣,他在乾隆身邊沒大沒小,乾隆也不會怪罪於他,此人就是劉墉。

劉墉比和珅的出身要好的多,和珅出身於平民,而劉墉卻是出生於貴族世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出生就已經在終點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一生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劉墉的曾祖父是順治年間的進士,祖父是康熙年間的進士,父親是雍正時期的進士,由此可見,劉墉的家世可謂是書香世家,而在這種條件下長大的劉墉,更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爲父親的關係,便去參加科舉考試,相傳劉墉的成績非常的好,能夠排列在第一位,但是乾隆卻想提拔一位平民,藉此來鼓勵百姓們學習,於是劉墉就與狀元失之交臂,最終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被任爲翰林院庶吉士,當然這也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關係,劉墉的父親是劉統勳,在朝中身居高位,由於清廉正直,也是深受皇帝的信任。

民間相傳:劉墉被皇太后認爲乾兒子,所以他和乾隆的關係也是十分的親切,私下以兄弟相稱,因此纔敢和乾隆沒大沒小的說話,乾隆對他也是極爲的寵愛,讓他的仕途一番風順,在朝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有一次因爲犯下了大錯,乾隆並沒有對他趕盡殺絕,只是將他發配軍臺效力,僅僅一年的時間就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當官,時隔七年再次被乾隆重用,由此可見乾隆對他是多麼的好,能夠再次得到重用,最重要的還是因爲劉墉愛民如子,廉潔公正,做事雷厲風行,對於貪官絕對不容忍,深受百姓的好評,與和珅的形象相比,簡直就是一正一邪,忠奸對立。

雖然劉墉與和珅兩人都是乾隆的寵臣,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劉墉最不喜歡的就是貪污腐敗,認爲和珅就是一個小人,而劉墉對他也是無可奈何,誰讓人家是乾隆身邊的紅人呢?所以劉墉也是一直在隱忍,乾隆去世後,劉墉立馬就和剛剛登基的嘉慶結合到了一起,準備將和珅趕下臺,留着他也是一個禍害,俗話說的好:牆倒衆人推。那些平時不敢得罪和珅的官員紛紛上書,彈劾和珅的罪狀,甚至還有人要求立馬將和珅凌遲處死。

而劉墉對和珅的態度也算是比較好的,看在他是乾隆寵臣的份上,就開始勸誡嘉慶,對他說:您剛剛登基,要展現出自己仁愛的一面,對和珅也不要痛下殺手,賜他白綾自盡就行,這樣才能夠深受百姓的愛戴。對於劉墉的說法,嘉慶也是深信不疑,於是就將和珅賜死,得以保留全屍,如果不是劉墉的勸阻,和珅的下場肯定更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