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天文圖(成大物理分站)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探索宇宙!每天一幅不同的影像或照片,並由專業天文學家簡明的解說,帶你遨遊迷人的宇宙。

2019 年1 月21 日

火星

洞察號降落器的自拍照

影像提供: NASA / JPL-Caltech

說明: 這是美國航太總署的火星洞察號降落器在火星上的樣貌。包括太陽能板在內,洞察號的大小和一部小巴士相當。在去年十一月成功降落在火星上的洞察號,其主要目標是要偵測火星的地震活動。這幅主題自拍影像,建構自降落器機械臂相機,在不同時間點所拍攝的火星洞察號降落器各組件的照片。而上個月還在影像中心處的橙紅色地震儀(SEIS),目前已經佈署在火星表面上。拍下這幅自拍照的火星洞察號,更傳承了火星無人探測器回傳自拍照的傳統,其中包括海盜號、旅居者號火星車、探路者號、勇氣號火星車、機會號火星車、鳳凰號、及好奇號火星車。由火星洞察號記錄的數據,預期會讓人類獲得關於火星內部的空前數據,此區域咸信帶著火星甚至地球在當初如何形成的線索。

2019 年1 月22 日

科隆大教堂上空的月食

影像提供與版權: Martin Junius

說明: 為何明亮的滿月會突然變暗?因為它進到了地球的影子裏。 上個星期天晚上正好發生這種現象,而月亮也因此經歷了一次月全食。此次交食事件俗稱為" 超級 血 狼月食",因為事件發生時,滿月的視張角和亮度皆稍大於尋常的滿月,故稱超級月亮;而且月盤受到散射通過地球大氣的紅化陽光渲染,顯得特別的紅;此外,據說一月的滿月時,野狼常會對月長嚎,故這輪滿月又稱狼月。在地球面對月亮的半邊,都能見到月食的奇景,是以人們經常拍下無數的精采照片。上面這張主題影像,呈現了德國.科隆.科隆大教堂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址 )上空的月食影像系列。這幅月食系列影像,組合自68張攝於嚴寒氣溫中的照片,其中,騎車人及行人已使用數位技術加以移除。下次要再見到月全食,得等到 2021年。

2019 年1 月23 日

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上空的獵戶座

影像提供與版權: Luká? Vesely

說明: 你認得這個星座嗎?在冰柱和山巒後方的是獵戶座,地球天空中最容易辨識的恆星聚落之一,也是人類30,000多年來很熟悉的天空標記之一。在過去的50,000年裏,獵戶座的外觀基本不變,而在接下來的數千年之中,情況依然。在每年的這段期間,獵戶座是現代地球北半球冬季,以及南半球夏季年年復現的標誌。在上面這幅最近由同一部相機,在相同地點,同一晚拍攝的8張照片組成而的影像裏,獵戶座高懸在奧地利 阿爾卑斯山脈的上空。近在獵戶座腰帶三星右側的天體,是獵戶座大星雲,而環繞在腰帶周圍的四顆亮星,從左上角順時鐘算起分別是參宿四、星宿五、參宿七和參宿六。

2019 年1 月24 日

馬特洪峯、月亮與流星

影像提供與版權 : Stephane Vetter ( Nuits sacrées ), TWAN

說明: 地球景觀的愛好者,或許能認出這張地球夜空影像前景的馬特洪峯。影像中,在登山史上赫赫有名、高度4,478公尺的這座高峯,就聳立在全食月的旁邊。這片具有啟發性的景觀,是在1月22日清晨冒著攝氏零下22度低溫,攝於瑞士.策馬特(採爾馬特)。影像特別使用不同的曝光設定,以補捉沉浸在地球影子裏,反射著淡淡暗紅色澤的月亮。而在這座著名高峯上空約600光年遠處,可見到編錄號為M44的蜂巢星團(鬼星團)。此外,作為冒著嚴寒觀賞月食者的獎勵,一顆明亮色彩多變的流星,恰好閃現在暫時變暗的月盤下方,沿著馬特洪峯東北登山路線的Hornli脊往下飛掠。

2019 年1 月25 日

月球挨撞

影像提供與版權 : Petr Horálek

說明: 在沒有空氣的月球上,由遠古撞擊產生的撞擊坑 (環形山),是我們很熟悉的景觀。不過直到1990年代之後,纔有觀測者常態性的,記錄和研究可能因流星體撞擊而產生的月表亮閃。 當然要在受到陽光照耀的明亮月表上,分辨出這些亮閃並不容易。不過在1月21日的月全食期間,許多攝影者在不經意之間,捕捉到昏暗泛紅月盤上,出現了由流星體撞擊產生的亮閃。上面嵌圖呈現了事後檢視食既前的影像才發現的,出現在變暗西側臨邊附近的這例亮閃。根據亮閃持續的時間,以及位在西班牙南部的月表撞擊偵測及分析系統( MIDAS )望遠鏡之觀測所做的估計指出,這個撞擊體的質量約為10公斤,造成的撞擊坑直徑介於7公尺到10公尺之間。

2019 年1 月26 日

地球的本影

影像提供與版權 : Antonio Finazzi

說明: 地球影子最黝黑的內層稱為本影。它形似伸入太空的圓椎,圓形的截面在月食發生時最容易辨認。舉例來說在1月21日,滿月滑進了地球本影的北半邊,為地球廣大區域的觀月者,帶來全食階段長達63分鐘的月全食景觀。在上面這幅組合自一系列全食及偏食階段照片,攝於義大利.基烏杜諾鎮清朗幽暗夜空下的月食影像裏,可見到地球本影的部分彎曲邊緣。而在全食階段,倒映散射進入地球影子裏的陽光之後,月盤帶著泛紅的色澤。不過,靠本影邊緣的食月臨邊,卻明顯帶著泛藍的色澤。這是因為食月的藍色輝光,源自穿過上平流層的陽光,其內的紅光受到了臭氧的散射,藍光卻直透而過映在月盤上。

2019 年1 月27 日

從北十字到南十字

影像提供與版權: Nicholas Buer

說明: 真的有一條"路"連結北十字和南十字,但是,得在正確的時間、身處適當的地方纔看得見。就如上圖所示,這條道路其實是我們銀河系的盤面,適當的地方,在此範例裏是智利北部阿塔卡馬鹽沼的幽暗Laguna Cejar (鹽湖),而正確的時間,則是十月初太陽剛下山之後。這幅影像記錄了許多夜空的珍寶,包括銀河拱弧下方的明月、月亮上方的金星、月亮下方的土星和水星、影像最左側的大和小麥哲倫星系、影像左側地平面附近的泛紅氣輝、以及散佈在地平線的數個小鎮之燈火。有人或許會猜想,拍攝組成這幅全景的30張照片之過程,應該是寧靜與安詳的體認,其實,拍攝者得要戴著耳塞,才能阻絕野驢不間斷的嘶吼。


成大物理分站繁體翻譯:天文實驗室 ( 成功大學 物理學系 ;蘇漢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