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並據此確定黨的工作重點任務和奮鬥目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對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時代特點、直面時代課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而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鑰匙,就在於用新發展理念解決好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什麼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不同的時代是不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基於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現實情況,黨的八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做了進一步提煉,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應該說,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但當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不平衡不充分成爲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我們就必須下功夫去解決它。

新發展理念可以有效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爲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不平衡,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爲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可以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又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夠高的問題。要解決因結構性問題和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夠高導致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崇尚創新,有利於精準把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決社會發展動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注重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解決社會發展整體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倡導綠色,就是強調要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解決美麗中國建設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厚植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解決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共享,是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解決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進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些方面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切實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道。

在繼續推動發展中着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聚集點。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和出臺政策要以社會的主要矛盾爲立足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展的內涵和重點、理念和方式、環境和條件、水平和要求與過去相比有很大不同,這就要求更好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新的思路和舉措,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最根本的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按照新時代要求,在以新的理念舉措不斷推動發展的基礎上,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第二,圍繞社會主要矛盾,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第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提高的必然結果。在這一時期,人民羣衆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大力發展的基礎之上。第四,在具體工作過程中,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繼續推動發展中破解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