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嚐盡人間酸甜苦辣,卻始終保留着一顆曠達超脫的心胸。他所做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他處世態度的最佳寫照——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於簡樸中見深意,表現出蘇軾曠達超脫的胸襟,寄託着他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全詞呈現出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而這,就是最真實的東坡居士。

  除了這首外,他還有另外一首特別能凸顯灑脫自在的人生態度的詩詞,大家讀完後肯定能感受到那種失意而不失志的大家情懷。尤其是詞中最後的那兩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令很多人讀來,都禁不住慨嘆和佩服東坡先生的偉岸心胸。(在哲學詩畫看來,這樣的心胸,在現代人中十個能找出一個就非常不錯了。)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譯文: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裏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三更。這時家裏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裏面全不迴應,只好獨自倚着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卻爲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趁着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 ”,一開始就點明瞭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復醒 ,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 ,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二字 ,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走筆至此 ,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爲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峯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可否認,當時的黃州狹小且骯髒的,而詩人被貶在這裏,內心極其苦悶和不平。但詩人卻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秉持着他對生活的熱愛,竟然忘卻了生活中的一切不幸。莊稼種上,菜園子也澆了水,甚至還有一片竹林圍繞在茅屋四周。他脫掉了沉重的長袍,摘掉了方巾,完全是一身農人打扮。

  不用再考慮天下大事了,什麼變法,什麼民生,什麼錢糧,一切都跟自己沒有關係了,朝庭似乎也暫時忘了他的存在。

  “黃泥路”,這大概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小路了。一個氣質瀟灑的中年男人,布衣葛巾,醉眼朦朧,嘴裏唱着:“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朝爆黃泥之白雲兮,暮宿雪堂之青煙”,一會躺在地上,一會又坐起來對着一株野花發呆,累了就在草地上枕着泥塊睡着,醒來後卻找不着自己的家在哪裏。

  就是在這條路上,他度過了一生中最爲平靜的一段時光,中國文學史上也增添了一抹鮮活的顏色。風景、美酒、月夜、臨風舉杯的詩人,天上的那抹彩霞,專爲東坡燦爛。

  此時的花兒爲你開,小雨爲你灑,江水爲你流,風兒爲你吹。千百年來的風聲雨聲,花影樹影,美酒明月,只爲那朗朗的明快歌聲和信手拈來的美麗字符。

  “夜闌風靜彀紋平 ”,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 ,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蘇軾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餘韻深長的慨嘆,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