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反對這種標新立異不知廉恥的胡說八道,關於李淵及李世民家族,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稿》中已經非常清楚的回答了李唐家族是非常典型的漢族王朝,如果你沒有耐心去看陳寅恪先生的著作,那麼我就用我淺薄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感悟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有自信,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元朝清朝都是少數名族建立起來的大朝代,小的五胡亂華時期的就更多,對於統治集團是不是漢人這件事,為我們現在的胸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關於李唐王朝的的確確是個漢人王朝,這一點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李家先祖有名有姓,這些都是可以考據出來的,都是非常典型的漢人,而且只看姓氏就知道李姓絕對是漢族的姓氏。有人會說李家先祖層姓大野,那隻不過是皇帝賜姓而已,而且也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後來沒了皇帝壓力立馬就改過來了。

在說關於李家女性這一支,的確是有少數名族血統,但我民族一向都是以父係為主,這一點恐怕是沒人能否認吧,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並不代表他就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是一個文化加地域認同的概念。

舉個例子,漢朝那麼多公主遠嫁匈奴,你敢說他們生出來的孩子是漢人,他們的後代豈不是都是漢族,這一點恐怕連匈奴都會笑點大牙,更不要說漢族這邊更是不會承認。再說袁世凱曾經在朝鮮娶過一個朝鮮女人,你敢說袁世凱的後代就是朝鮮人?

我們民族歷經苦難而不倒,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強大的文化凝聚里,《左傳》上說的非常明白,用華夏之禮是為華夏,用夷狄之禮視為夷狄,李唐王朝在文化層面上完完全全是儒家漢族的那一套傳統,跟夷狄沒有一點關係。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當認清歷史,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時期我們並不諱言,但李唐王朝的漢族統治卻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抹黑的。那些整天說李唐是鮮卑人的網路噴子,有空還是多讀讀書吧!


這應該是一種知道了一星半點的歷史,還一知半解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炫耀起來,以引起他人關注幻想得到讚揚,從而滿足自己的心態。

這種心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別是在「中二」時期。這個時期我們經常會標新立異,樂於「發現」甚至「發明」與史實相悖的「真相」,並不加考證地奉為圭臬。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是有人故意攪混水,破壞瓦解我們的民族認同以及民族自豪感。這種人和眾多的微博大V公知一樣,通常是拿了境外敵對勢力的錢發帖的,一般是日本右翼勢力和美國官方的「數字外聯小組」和非官方的反華基金會最為常見。

那麼究竟隋唐是不是鮮卑人的王朝呢?答案是no!有些同學說楊李兩家有鮮卑血統,部分正確。但楊李兩家的鮮卑血統都是來自母系(南北朝時的鮮卑人獨孤信,他是楊廣和李淵的外祖父),父系源流清晰可考,在人類進入父系社會後,父系即為民族屬性,楊李兩家是妥妥的漢人。就連說楊李兩家是鮮卑化的漢人也都不算正確,因為不僅血統上是漢人,楊李兩家也是文化意義上的漢人,他們自己的族群認同也是漢人,代表的利益還是漢人。因此拿楊忠(楊堅的父親)李虎(李淵的祖父)被分別賜鮮卑姓普六茹和大野的人可以休矣!

相反的例子有一個,即和楊忠李虎同時期的北齊皇帝高歡家族。史學界公認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何解?蓋因高歡家族的生活習俗已經鮮卑化,雖然他們自認是漢人,但卻代表鮮卑族的利益。


這個問題如同一些別有用心之徒將朱元璋胡扯成回族、白居易是印歐外來人種一樣的可恥下流,且不說這些居心不良之徒缺少實證和力證,他們僅憑隻言片語就信口雌黃、胡攪蠻纏的目的不僅僅是嘩眾取寵,而是要將華夏歷史虛無化,其險惡之心昭然!

李唐王室雖有鮮卑血統,但李氏家族是中原漢族古有定論,現在個別肖小大放厥詞,胡編亂造,根本不講事實依據,長此以往非人為的製造歷史冤案不可。遙想當年,雲南沐英莫名其妙地被內定為回族,雖然沐氏後裔集體抗議仍然無果,這不是生生地人為製造不和諧嗎?

民族團結不能靠一味遷就縱容、委屈求全,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實行各族平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各族一視同仁,尊重歷史和現實,但絕不允許惡意編造和杜撰,有意煽動仇恨、禍亂民心,這與網路造謠何異?政府不能因為少數人的不滿而強迫絕大多數改變習慣,尊重是相互的、平等的。歷史不容杜撰、更不容惡意篡改,學術有其嚴肅性和真實性,沒有公平的態度何來公正的管理與規範?

文化需要捍衛和保護,不能任由國內外一些學術混混、文科渣渣肆意抵毀、剽竊!中國的社會科學真的需要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怪圈裡走出來了,如果我們長久的生活這種自虐到自賤的陰影里,中國的科技即便再發達、國力再昌盛,也架不住歪風邪氣地侵蝕與消磨,請全國各族同胞和政府一道,打響華夏文明的保衛戰的第一槍,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民族現代的定義和概念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出的,具有被動性(現在很多人具體是哪個民族是由政府來劃分的 ,這樣的由官方劃分一個人具體是哪個民族的劃分方法曾在這種劃分方法推出的時候引起爭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一個具體人是哪個民族是根據此人對自己的血統,文化的認同來決定的,帶有主動性(比如元朝的統治者認為自己是蒙古人而不是漢人,清朝的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滿人),所以如果李唐王朝的統治者認為自己是鮮卑人那他就是鮮卑人。


喜歡宣傳李唐是鮮卑族的人,基本是兩部分人。首先,李唐卻有鮮卑血統,這是歷史學界的公論。否則,歷史教科書上也不會說李唐是民族和諧、民族融合的典範。另外,整天嚷嚷血統、嚷嚷民族區別是個危險的信號,即:民粹主義抬頭。因此,我們確實要分清整天嚷嚷血統的人的居心何在。

一部分是好人。因為民粹主義抬頭,他們藉此機會宣揚民族團結,但這部分人常說的是李唐具有鮮卑血統,是漢化鮮卑族的後裔,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華夏子孫,而不是鮮卑族,這要分清楚。李唐自己都說自己是漢人,後世的人沒事兒撐的。

一部分則是壞人,也即破壞中國歷史自豪感,因為漢朝和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兩大高峰,這個高峰不僅是指經濟還包括文化、外政、內政、軍事等多方面。在後者中還包括民粹主義者。

這部分人基本上是藉助李唐的血統,有三個目的

其一:打擊民族自信。你們看看,你們漢人很不行,這麼多朝代有幾個你們漢族人建立的?

第二:破壞今天的民族團結,宣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特別是「安史之亂」中的「統治階層內部爭權奪利」轉化為「漢族和他族」的鬥爭。更有甚者,還有人說李唐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歧視最嚴重的時期,所以,民族歧視是主流。

他們藉助人們對法律的不熟悉,嚴格法律,說李唐是有他族血統,但作為漢族他們卻是民族歧視最嚴重的政權。

例如這些人說「將禁兵器私與化外人者,絞。共為婚姻者,流二千里。」,你們看唐朝禁止和他族結婚,歧視多嚴重。

其實,說這話的人,掐頭去尾只留中間。頭兒是啥「緣邊關塞,以隔華、夷。」這就說明這條法律的實行地區是「邊關」!實行地區是有分別的。

「去尾」是啥?「諸蕃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妻妾,並不得將還蕃內。」這個去尾過程就是忽視「法律隨著時間的推展而推延」即上邊的法律是李淵、李世民時期的法律,那個「尾」就是李治時期。

完整的解讀就是:李淵時期,因為中國和他族政權之間的關係處於敵對狀態,在邊關地區禁止私自結婚。這不是很正常嗎!任何國家都不會允許邊關隨便異國婚姻的。之後,李世民擊潰了突厥,邊關地區較為和緩,為此,異族通婚事情較多,到了李治時期又規定:結婚可以,外國人、外族人來內地娶漢人女子也行,但是,你不能帶走!

第三:把李唐打造成外族入侵,就像蒙古、滿族那樣,之後,給日本人鳴不平,「都是外族入侵,日本失敗了而已」。

綜上所述,網上各色人等都有。堅持民族團結的相對少,因為他們不愛說話、怕被圍攻,所以,後一部分人就比較多。這是堅持民族團結的人應該思考的,你不發聲,那麼,破壞者就會被人誤認為是主力,從而,達到破壞民族團結的目的。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后聖,其揆一也。」翻譯,孟子說:「舜生在諸馮,遷居到負夏,死在鳴條,是東夷人。文王生在岐周,死在畢郢,是西夷人。兩地相距一千多里,時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們得志後在中國所推行的,像符節一樣吻合,先出的聖人和後出的聖人,他們(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樣的。」

何弘敬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胡人漢化家族。其九世族名何妥,何妥的父親叫何細腳胡,是粟特(原西亞波斯一帶民族)商人,南北朝時在蜀經商,入籍郫縣,是四川有名的大商人。何妥是有名的大儒,曾任隋國子祭酒。何妥經學著作主要有《周易講疏》和《孝經義疏》二種。何弘敬的族父何默,夏州(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衙前兵馬使,檢校太子賓客,試太常卿。何弘敬的父親叫何進滔,《舊唐書》記載為靈武人(今寧夏靈武市,一說為寧夏永寧縣),客居於魏(今邯鄲大名縣)因族功贈左散騎常侍,為節度使田弘正衙內兵馬使。何弘敬的父親是何進滔,兒子是何全皞,祖孫三代皆為魏博節度使,(轄區河北南部一帶,駐地今大名小)。何弘敬墓誌上說自己是廬江人(今合肥),周唐叔虞之後。這就是典型的胡人漢化,找一個華夏名人為自己祖先,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封地在唐。就像《遼史·太祖紀贊》就說「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鮮卑的慕容氏「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即黃帝氏族。前秦君主苻堅出自氐族,然而也號稱「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將自己說成是大禹的後代。

漢族是個血緣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先秦時代,楚就是蠻族了,閩越都是越族了,再往南今兩廣地區都是化外之地了!秦國因為和西戎有聯姻,而被中原各國瞧不起!!這都是一種狹隘的民族觀!


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欲亂其國,先毀其英雄。

假設一下李唐是鮮卑人建的,大漢是匈奴人劉邦建立的,朱明是蒙古人建的,大宋是契丹人建的,你覺得中國人會怎麼樣?漢民族會怎麼想?

中國會直接崩潰。漢民族會大亂。污衊其英雄,攪亂其思想,詆毀其聖人。

一個國家底蘊很大一部分就是他所自豪的英雄。說李唐是鮮卑人建立的其心可誅,打擊漢民族的自豪感,弱化他的信心,使得漢人內心自卑,破壞他們的凝聚力。

李虎應該是李氏崛起的奠基者,他當時生活在北周的統治下,後來當上軍人,繼而建功立業當上大柱國,和楊堅的楊氏一樣,都是生活在鮮卑的建立的王朝。從這可以看出,他是正兒八經的漢人。後來娶的都是漢女,沒有所謂的鮮卑血統,有跡可循。

要知道漢人其實是非常注重血統的民族,春秋戰國就有華夷之辯,孔子的「入夏則夏,入夷則夷」,夷指的是楚國等華夏外圍民族,夏指的是禮儀,不是血統。外圍華夏人懂禮儀就是自家人,不同就是那麼蠻夷。後來孔子說「微管仲,吾披頭散髮矣」這裡就可以看出漢人對異族的藐視是很嚴重的。

舉個例子,當年慈溪怕漢人復國後對滿人清洗,放開漢滿不通婚的政策,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漢人根本不同滿人通婚,慈溪想得沒錯。後來民初大規模的清洗滿人。

別說古代了,就說今天,你見過多少維漢,藏漢,回漢結婚的?這還是現代的今天,可想而知古代的情形。

話外題,鮮卑其實不能說是異族,他是古代華夏的外圍民族,後來遷移到草原。史料就有記載,周和諸侯會盟的時候鮮卑人就是看火的,那個時候老秦人是看馬的。後來鮮卑人漢化那麼成功本來就有這因素。鮮卑的統治者也稱自己是黃帝之後。所以說起鮮卑,漢人會說同源同種。你看說起蒙古,滿清有人會說同源同種嗎?


說李唐是鮮卑顯然過分了。

1,首先他姓李,李是漢姓,而非鮮卑姓氏。但李唐有鮮卑血統也幾乎是公認的。在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幾乎一直是北朝幾百年的統治者,而且漢鮮卑通婚普遍,李氏地位較高,有鮮卑血統很正常。但李唐自認是漢人,而非鮮卑。

2,唐繼承了漢文化,也繼承了鮮卑文化。不論李唐有沒有鮮卑血緣,李唐絕不是之前純粹的漢人及儒學文化代表。李唐起於北朝,受鮮卑及其他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響較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這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李唐有游牧民族的行事風格,比如子收父妻,稱可汗,手足相殘,女人登基,文人尚武,軍力彪悍等。

3,鮮卑自從入主北方中原之後,就一直在與漢族融合,在唐朝時,完全融入漢族。李唐儼然如現在的美國,有著高度的文化包容性,有很多外國人的在唐的很多城市定居生活,有時也會有外來文化成為潮流。李唐一開始是佛道儒三家並列,並沒有把儒家放在至高的位子上。李唐兼收並蓄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大唐盛世,重用他族將領,不注重中央集權,也為自己帶來隱患。


為登大位而屠兄殺弟囚父戮侄,接著霸佔弟媳……跟無數女人有過"愛情"又對早逝的原配號稱"刻骨銘心",三個嫡子兩個被自己終生囚禁至死,一個各方面都不如意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加倍寵愛關懷培養,這太子兒子卻給自己戴了綠帽子,甚至最後把李氏江山奉上,給了小媽。如此,這位李世民藉助洗腦把自己弄成"千古聖君"…想擁有漢人最高聖君名譽,又想洗白這些生前身後污點與罪惡,只有把自家打扮成非漢人身份了。可是要記住:那些獨孤、長孫類都是母族、妻族。老李家一直姓李,大不了曾經被"鮮卑化"過一段時間,跟楊堅的楊家一樣。


謝謝你的邀請,主要的是純粹的漢族王朝自漢武大帝思想統一後,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道以法家為鋪,既外儒內法,加強了思想的控制,而隋唐是自五胡亂華後一百多年由亂而平結合的產物,在文化上更活躍思想上更開放,很多可以表現出第一個女皇帝,曾經是母妃卻能做兒子的皇后,曾經是兒媳卻能做貴妃,以胖為美,不以夷夏為民族觀,以天下大同的開放兼容四海來朝,而且強盛的代價是皇子們血戰的結果,從高祖到肅宗凡是長子繼承人都沒好結果,叢林法則讓皇朝擁有活力,這些都與純漢族的儒家思想是不可想像的,太能折騰,好戰的性格也是自宋的分水嶺,以前的讀書人追求的是出則入相拜則入將,後來文騶騶的來,血性磨軟了,都與後世大一統的儒家王朝不入,但又不能不宣傳,只能擇其血統雜異才出現這些不合常理得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