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是中國道教史上最富魅力的“活神仙”之一,也是八仙的核心人物。自宋代以來,他在民間始終保持着強大的影響力。在人們心目中,他不僅是一位鋤強扶弱的“神仙俠客”,還類似於道教中的觀音菩薩。

呂洞賓穿針引線逐漸組成“八仙”

如果要選出一位在民間影響最大的道教神仙,恐怕非呂洞賓莫屬。中國道教史上能與他相媲美的道士,大概只有丘處機、張三豐等寥寥數人。呂洞賓不僅在道教中地位極高,被全真道奉爲祖師之一,在八仙中他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

八仙的組合,並非流傳有序的道派,而是由元、明時期的文人通過“拉郎配”組合而成的。他們本來東一個,西一個,要把這些人湊成一套班底,必須要有一箇中心 人物,而這個中心人物,毫無疑問就是呂洞賓。爲什麼這樣說呢?理由很簡單,因爲呂洞賓是與其他七仙聯繫最多的一個。在流傳至今的所有八仙故事中,八仙中互 有師徒關係最多的就是呂洞賓,其次纔是鍾離權。其他幾位要麼是“單線聯繫”,要麼互不相干。在元代的傳說中,呂洞賓是李鐵柺的師父,可到了明代,李鐵柺反 倒成了他的師公。鍾離權在元代已被公認爲呂洞賓的師父,可能正是靠這層關係,他才躋身八仙之列。何仙姑是呂洞賓的門徒,曹國舅和韓湘子則是呂洞賓和鍾離權 共同度化的。連一度進入八仙行列的劉海蟾,也是呂洞賓的弟子。所以,八仙的中心人物就是呂洞賓,通過他的穿針引線,才逐漸組成八仙這個小團體。

出身履歷衆說紛紜各執一端

呂洞賓是何時人?籍貫是哪裏?出身履歷如何?由於傳說太多,這些問題至今沒有定論。雖然很多人認爲呂洞賓是唐代人,卻沒有給出讓人信服的依據。有關呂洞賓其人其事的記載,在唐代文獻中還沒發現一條。至北宋初年,纔開始出現呂洞賓的傳說,其流傳範圍也侷限在道教內部和民間某些地區,在北宋中葉以前,他的大名尚未廣爲人知,當時還鬧出了朝廷緝捕呂洞賓的笑話。

《宋人軼事彙編》引《默記》稱,北宋仁宗年間有個叫李教的術士,學了一些旁門左道,常與一羣惡少結伴胡作非爲。一天,他來到一家妓院,在牆上大筆一揮,寫上“呂洞賓、李教同遊”數字,讓人以爲他是活神仙。後來王則在貝州造反,他聽說李教道術最高,便聲稱李教是自己的軍師。朝廷也聽說李教有妖術,又在妓院中見到李教所題之字,立馬貼出告示,追捕李教和呂洞賓二人。平定王則的叛亂後,才知道王則根本沒有一個叫李教的軍師,但仍令人追捕呂洞賓,直至知道沒有呂洞賓這個人,才收回追捕令。

到了北宋後期和南宋初期,呂洞賓名聲漸大,頻頻見諸記載,僅南宋洪邁的《夷堅志》就載有他的故事數十條之多,但仍衆說紛紜,各執一端。有的說他是唐蒲州永樂縣人,有的說他是京兆人,有的說他是嶽陽人,還有人說他是九江人。至於他的身世,也有幾種說法。金末元初文壇盟主元好問所編《唐詩鼓吹》收有呂洞賓詩一首,郝天挺在註解中說:“洞賓名巖,京兆人。鹹通中及第,兩調縣令。值巢賊亂,移家歸終南。得道,莫測所往。”“鹹通”是唐懿宗時的年號,如果呂洞賓當年考上進士,也算是春風得意了。但多數研究者不同意郝天挺此說,傾向於認爲他是科場失意的落第秀才,因仕途無望才走上修仙之路。

呂洞賓發願度盡天下衆生方成仙

從元代開始,被全真教奉爲祖師之一的呂洞賓名震朝野,不僅被民間萬衆崇拜,連朝廷也極力推崇,他的家世自然也要顯赫起來。《歷代神仙通鑑》稱,呂洞賓生於官宦世家,其祖父呂渭官至禮部侍郎,其父呂讓曾當過太子右庶子和海州刺史。《列仙全傳》稱,呂洞賓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時,出生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而下,飛入其母牀帳中就不見了。未滿週歲時馬祖見到他,說:“此兒骨相不凡,自是風塵外物,他時遇廬則居,遇鍾則扣,留心記取。”預言呂洞賓將來會在廬山遇見真人,還會與鍾離權結緣。

據說呂洞賓少年時十分聰明,能日記萬言,出口成章。成年後身高八尺二寸,臉色淡黃,有些小麻子,三綹髭鬚,喜戴華陽巾,穿白長衫,系一條黑布帶,長得有些像張良,又有些像司馬遷。張良的樣子,《史記》有記載,稱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而古代留傳下來的司馬遷像,就是一副書生模樣。由此看來,呂洞賓的模樣應該頗爲英俊,加上身材修長,肯定風度翩翩。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呂洞賓像,估計就是根據這些描述畫出來的。

元、明時期還傳說,呂洞賓雖然天生聰明,文采出衆,但在仕途上並不如意,曾三舉進士不第。後來遊廬山,遇到火龍真人,獲授“天遁劍法”。四十六歲時,在長安酒肆偶遇鍾離權,鍾離權勸他棄儒修道,並點破他的“黃粱美夢”,令他頓時醒悟。隨後鍾離權又“十試”呂洞賓,考驗他是否已經六根清淨、凡心全無。經過了 這麼一番考驗後,才正式收呂洞賓爲徒,把“上真祕訣”和“靈寶畢法”傳授給他,還贈給他幾粒靈丹,助他修煉。呂洞賓的這些奇遇,似乎應驗了馬祖當初的預言。但這些故事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

呂洞賓修煉得道後,“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爲神仙”。然而他不願上天界成仙,發誓願“必須度盡天下衆生,方願上升”,有些類似於佛教中的觀音菩薩, 從而在民間博得越來越多的信賴,人們把自己的幻想寄託在他身上,編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把他塑造成一個能夠鋤強扶弱的“神仙俠客”,而道教徒也就利用 人們的這種心理,極力把呂洞賓變成道教中的觀音菩薩。

呂洞賓飛劍除蛟害

《列仙全傳》稱:“洞賓既得雲房(即鍾離權)之道,兼火龍真人天遁劍法,始遊江淮,試靈劍,遂除蛟害。隱顯變化四百餘年,常遊湘潭嶽鄂及兩浙汴譙間,人莫識。”呂洞賓除蛟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傳說江淮地區有一蛟精經常爲非作歹,禍害人間。或作雷雨,破壞州縣民房;或興風鼓浪,翻覆往來客船;或化爲人,淫亂良家女子。官府百般設計除掉蛟精,總是難以見效,便貼出告示,求異人除此大害。正好呂洞賓雲遊於此,便主動請纓降服蛟精。只見他走到江邊,拔出寶 劍,大喝一聲,將劍往水中一擲,須臾淮水盡赤,一大蛟浮於水面,看上去已經死了,其劍復自行躍入鞘中,衆人無不驚異。

呂洞賓扶危濟困的故事也數不勝數,如《安慶府志》記載:“(呂洞賓)曾至桐城呂亭驛畔,遇一孝婦取水事姑,至此息肩。指示之曰:‘此間自有甘泉,不須遠去,遂拔劍劃之,泉爲湧出,至今方池數武,泉出沙間,雖大旱不竭,名洞賓泉。’”

對於呂洞賓能飛劍殺人的傳聞,明代有人通過扶乩請仙,以呂洞賓的口吻說:“世多稱吾能飛劍戮人者,吾聞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猶佛爾,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於彼。一斷貪嗔,二斷愛慾,三斷煩惱,此其三劍也。’”又說:“世人競欲見吾,既見吾而不能行吾言,雖日夕與吾同處,何益哉?人若能忠於國,孝友于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濟物,以陰騭格天,人受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與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蓋人之 性,念於善則屬陽明,其性入於輕清,此天堂之路。念於惡則屬陰濁,其性入於粗重,此地獄之階。天堂地獄,非果有主之者,時由人心自化成耳。”這番說教,既 有佛教理念,又有儒家思想,顯然是當時的文人利用呂洞賓的影響勸誡世人行善積德。

呂洞賓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在民間傳說中,他不僅爲平民百姓治病解難,除害滅妖,而且外貌瀟灑,性格幽默,經常遊戲人生,不拘小節,還沾染着一些“酒色財氣”之類的小市民習氣,與普通人非常接近,符合老百姓的欣賞趣味,所以特別受民衆喜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