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本山大叔(我覺得應該叫本山大爺,因為年齡肯定比我爸要大)的小品《賣拐》讓「忽悠」一詞紅遍大江南北,婦孺皆知。我個人覺得「忽悠」這個詞雖然有點貶義,比如代表不說真話,說假話讓別人相信,從而達到騙取別人某種利益的一種方法。但是從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詼諧的說法吧,比起「作假」、「撒謊」、「矇騙」等詞,「忽悠」算是容易讓大家接受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且「忽悠」有時候也代表了一種善意的謊言,比如女朋友生氣了,你可以「忽悠」她一下,讓她開心點。

那麼對我們顧問而言,「忽悠」這個詞在很長時間裡(包括現在)被大家認為是能力的一種了。哪個顧問對客戶說的天花亂墜,口若懸河,讓客戶雲裏霧裡,不明所以,接著頻頻點頭稱是,接著對顧問高山仰止,仰慕之情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最終達到顧問說啥就是啥的效果,這樣的顧問我們經常說他「「忽悠」能力高,牛逼!」。

在SAP剛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的年代,這種「忽悠」能力一度被顧問作為「葵花寶典」一樣來練習,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先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把SAP的管理思想、最佳實踐學起來,然後講給客戶聽。一時間真是意氣風發、所向無敵。

誠然,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我們都會經歷類似的階段,從不懂到懂一點,從懂一點到深入的懂,從深入的懂又會到迷糊,從迷糊再到清晰,這樣螺旋式的上升是我們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技能必然經歷的階段。我們也理解SAP剛剛在中國興起的時候,大家的這種「忽悠」是不可避免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忽悠」也讓很多人覺得SAP是高大上的軟體,也讓顧問維持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收入。

不過隨著SAP在中國的普及,尤其是2010年以後,我相信大部分做的比較久的顧問都有類似的感受,「忽悠」越來越難了,「忽悠」越來越不好用了,單純靠「忽悠」再去打單幾乎不可能了,甚至有時候「忽悠」直接被客戶當面拆穿,弄的顧問尷尬不已。

所以顧問的「忽悠」危機來了,尤其是對以前經常靠「忽悠」混在顧問圈裡的朋友,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其實說到底,是由於「信息不對稱」才造成了「忽悠」空間的存在。「信息不對稱」從古已有,尤其是在戰爭中,一個信息甚至可以決定戰爭的成敗,我們在很多「諜戰片」中不難體會到「信息」或者說「情報」的重要性。另外,在證券市場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信息不對稱」的威力,甚至很多人炒股就是憑小道消息或內部消息,真真假假難辨。SAP行業只所以存在「忽悠」的空間,也是因為行業剛開始起步時,「信息不對稱」程度比較高,公開的資料比較少,客戶對很多信息並不瞭解,對信息也難以辨別真偽(因為沒有參照系無法驗偽),所以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那麼我們顧問「忽悠」的空間就越大。說白了,就是可以瞎扯一通,反正沒人懂,包括顧問自己。最好是自己把自己都「忽悠」蒙了,那麼所有人就一定蒙了。

之所以說「忽悠」危機來了,是因為隨著SAP的普及,「信息不對稱」程度下降了,很多客戶(當年被「忽悠」的人)都成了專家,也有大量的顧問轉到企業內部,所以乙方顧問的日子是真的不怎麼好過了,因為人家都懂啊,你拿什麼「忽悠」?!

那麼我們顧問的日子怎麼過呢?難道日子不過了麼?那肯定不行啊,上有老的要頤養天年,下有小的嗷嗷待哺,不過日子那就要喝西北風了哦。其實筆者一直不太贊成「忽悠」,只是認為有時候適當的誇張是不得已而為之(大家都懂的),不過讓我把頭豬說成大象還真是難為了我。所以呢,我的觀點是單純靠「忽悠」的顧問恐怕日子真的不好過,不過一直認認真真理解業務,學習系統,學習項目管理的朋友日子還不至於過不下去。我認為,顧問(指乙方)這個行業一定會繼續存在並長遠的發展下去的。為什麼呢,我是基於這兩點判斷。第一點是「信息不對稱」程度不會一直降下去的,更不可能降為零。因為世界永遠在變(而且變化是越來越快的),企業的業務在變,SAP本身也在變(我們都知道SAP版本從R3到ECC到S4,資料庫也變成了HANA),那麼這種變化一定導致新的的「信息不對稱」,顧問「忽悠」的空間永遠存在(個人不贊成純靠「忽悠」,還是盡量真正弄懂,而且真正弄懂是用業務語言表達技術概念,這個我們可以單篇講)。第二點是社會大分工背景的存在以及進一步加深,社會分工只能越來越細。雖然現在很多的知識知識都已經公開了,但是一個人窮極一生也只能研究透徹其中一部分(比如有幾個顧問敢拍著胸脯說:「我對SAP所有的模塊包括開發都精通!」,人家有時候說你是「SAP ALL」,當成謬讚就行了。),所以即使「信息不對稱」降低,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有獲取全部信息的能力和精力。因此就一定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顧問只要讓自己變得專業,就一定會長期存在並發展下去,會活的挺好的。

「忽悠」不能讓人變得強大,「專業」才能長遠發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