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2年,留里克王朝建立基輔公國,定都於有「羅斯諸城之母」之稱的基輔城,因此這個國家被稱作為基輔羅斯,並且在不斷的征服過程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基輔羅斯建立之初仍然帶有十分濃厚的軍事貴族政治特點,並且殘留了許多氏族公社制度的特徵,但是隨著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與發展,國家內部的一些王公貴族逐漸實力大增,並且想要擺脫基輔大公的統治,最終在十一世紀之初形成了封建割據的形式。

1054年,雅羅斯拉夫大公去世,儘管基輔羅斯內部的各個公國仍然尊奉基輔是為宗主,但是內部實際上已經解體。這個過程與西周王權的解體有許多相似之處。原本統一在基輔之下的公國實際上分裂成為了十幾個獨立的小公國,各個公國內部不僅有軍事實力,還有實際的行政權、司法權等等,基本上已經可以拋開基輔公國而獨立存在。因此馬克思在其《十八世紀外交內幕》中曾經評論過,留里克帝國可以看做是現代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國家以及突厥、和莫斯科公國的先導。這一點與查理曼帝國解體後締造了現代法蘭西、德意志與義大利有很多相似之處。

基輔羅斯的最終覆滅,內部的分裂是一方面原因,而外部蒙古的入侵則是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1237年成吉思汗的後代開始入侵羅斯,到了1240年底的時候徹底貢獻基輔城,金帳汗國的建立標誌著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蒙古人在俄羅斯地區的統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公國的大公伊凡三世擊敗蒙古軍隊,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以及之後伊凡四世建立沙皇制度。


公元九世紀基輔羅斯建國以後,加速了階級分化的過程,特別是由於受到拜占廷社會制度的影響,到公元十世紀時,封建制度已經形成起來了。大批公社自由農民開始了淪為農奴的過程。公元十一世紀,雅羅斯拉夫在位時,制定了《雅羅斯拉夫法典》,其後裔又編訂了《羅斯法典》,在這部法典中,表現了維護封建主利益的立場。規定了農民與主人不同的社會地位,法典中廢除了「血親復仇制」,代之以根據身份的不同處以不同的罰金或償命金,還確定了農民應向主人繳納租稅等封建義務以及領主對農民的司法許可權等等,這一切都證實了基輔羅斯封建制度的確立。然而,從法典中也可以看到此時的農民還不是西歐那種典型的農奴。多數農民還沒有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

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必然出現封建分裂的局勢,雖然在十二世紀時,為了抗擊黑海沿岸的草原民族波洛伏齊人的侵襲的需要,各封建主也曾短暫地聯合起來,可是,一旦侵襲的危機過去了,政治上的分散與分裂依然如故。各封建領主之間爭奪土地的混戰構成基輔羅斯政治上的主要特點。

基輔羅斯內部分崩離析,必然使外來侵略勢力有可乘之機。十三世紀時,基輔羅斯就遭到來自東西兩方面強大力量的侵襲:一個是從亞洲來的蒙古人,一個是從德國來的寶劍騎士團。

從西邊來的寶劍騎士團的入侵,曾取得過一些勝利,佔領了基輔羅斯波羅的海沿岸的一些士地,但是,1242年在諾夫哥羅德附近的楚茨湖上發生的一次「冰上激戰」中,騎士團被打得落花流水,僅屍體就留下了一萬多具。1410年,俄波聯軍在格倫瓦爾德附近又一次大敗騎士團徹底挫敗並削弱了騎士團的力量,減輕了來自西方的侵略威脅。

更重要的危機是來自東方的強大的蒙古軍隊,他們往來迅速,勇敢善戰,內部比較團結,而處於封建分裂狀態下的基輔羅斯各公國,根本無力與之抗衡。1237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軍從南方草原很快地打到了北方,在一個月內連續攻陷了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十四座城池。1240年又攻佔了基輔,絕大部分基輔羅斯地區都陷於蒙古軍隊的鐵蹄之下。1243年,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金帳汗國以統治基輔羅斯。

金帳汗國在基輔羅斯採取「以敵制敵」的辦法進行統治,也就是在所有臣服於汗國的基輔羅斯諸公中,挑出一個最順從的大公,授予「弗拉基米爾」的稱號,而凡是被敕封為弗拉基米爾的大公,就成為金帳汗在基輔羅斯的代理人,代表金帳汗徵收貢賦,有權兼并其附近的土地。正因為爭奪這一特殊的權力與榮譽,各大公之間明爭暗鬥,互相傾軋,告密討好,爭當心腹,這樣,恰恰是最有利於金帳汗在基輔羅斯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基輔羅斯就始終無法建立起統一的政權。直至蘇茲達爾打工在莫斯科建立莫斯科公國,並通過不斷兼并的方式統一東北羅斯地區,才逐漸開始完成國家統一。


城邦封建制的國家分裂不是遲早的事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