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央廣網衡陽4月16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劉建兵面容白淨,帶着黑框眼鏡,說話慢條斯理,初次見面完全不像是一個在一線車間"摸爬滾打"了15年的"老師傅"。

劉建兵是富士康科技集團衡陽塑模一部放電加工課的一線工人,主要負責手機、數碼產品等量產產品的模具製作。模具被稱爲"工業之母",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國家的工業製造水平。而放電加工,是模具生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使正負帶電體無限靠近,利用瞬間產生的10000攝氏度高溫,將材料加工成型。

憑藉着喫苦耐勞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術,劉建兵在2016年獲得"湖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我沒有幹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兒,只是在工作中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而已",每當人說起這些榮譽,他總是這樣說着。

劉建兵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一線工人並不是機械地重複"

來到車間內頂針加工自動生產線,記者注意到機器旁都貼着一張溫度標準表,上面密密麻麻地紀錄着不同材料的升溫時間、退火時間和硬度。"這裏面的每一個數據都是我們創新團隊一個一個測試出來的",劉建兵有些自豪地對記者說到。

模具頂針是塑料模具製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應用於在模具中頂出做好的產品。頂針每年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之前劉建兵的團隊就接到了一筆製作百萬個模具頂針的單子。但是依照當年生產線的效率,平均每生產一個頂針需要11分鐘,效率極低。

劉建兵向記者展示車間生產線

團隊看着積壓在現場的訂單心裏發愁,"這樣下去肯定行不通"。如何能提高效率,按時按質的完成任務?那段時間,"改革創新"成了團隊裏每天都在討論的話題。

製作頂針的關鍵一點在溫度,如何把頂針頭迅速加熱到合適溫度,塑形後再退火到標準硬度是革新核心所在。但溫度不好控制,超過1000度,塑形時很容易爆掉;低於800度,就不能塑形到位。退火時,溫度降的太低,硬度過硬,不好進行後面的磨製;溫度高,達不到標準硬度。

"試了多少次都不記得了,就是一直在做",調試溫度的半年裏,劉建兵和同事一直泡在車間,"我們就是認死理兒,非要把這個做好纔行"。

對頂針製造工序的改進花了整個團隊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加工的時間由原來的11分鐘縮短到了2分鐘,自動化生產線只需要5個人就可以完成。

"琢磨"是劉建兵在接受採訪時最常說的一個詞。如何達到更高的要求、創造出新的技術;如何在原有低效率的基礎上提高生產力;如何把數控設備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劉建兵說一線工人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只是簡單、機械的進行勞動。

"創未有之新術,新已有之創造"這是劉建兵的朋友圈簽名,他說機器和人一樣都是活的,要不斷地尋求變化和創新。

從"學霸"學生到"學霸"老師

帶着黑框眼鏡的劉建兵總被同廠的工人們說有股子"學生氣","學霸"的稱號更是從他加入富士康崑山培訓中心就被同事傳開了。

"當初大家都覺得做車間工人會看圖、操作就行了,下課後大家都約着一起出去玩,只有他老是在那兒看書",當年跟劉建兵一起培訓的同事對記者說到。

劉建兵與同事討論業務

"當時幾百人一起培訓,真的很怕被淘汰下來,所以學得比在學校時還認真。"

畢業當天,就在同期學員解脫般地把培訓書本丟在垃圾桶時,劉建兵則把它們都摞在了生產線一角。"總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隨時可以拿出來看看"。

很快這些書就派上了用場。入職後,車間生產線上的數控程序與培訓時有很大差異,並且整個程序都是英文。"一下子就蒙了",劉建兵說開始那幾天根本睡不着覺,左手抱着專業書籍,右手拿着牛津字典,在機器旁一個詞一個詞對照着學習。

2008年,劉建兵通過集團機加技委會考覈認證,取得了集團講師資格證,開始對廠內員工進行ProE軟體培訓授課,並編寫了《ProE電極設計》教材,填補了該書在集團機加技委會的空白。從"學生"到"老師",劉建兵還是那個當年的"學霸",他總是說,沒有可持續的學習,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

劉建兵操作數控設備

"從未乾過轟轟烈烈的大事"

劉建兵所在的SHZBG產品事業羣中文名是"鴻超準",他說模具製造拼的就是精準,"很多情況下,模具的誤差度都控制在頭髮絲直徑的十分之一內"。

2010年,某品牌電腦的密封圈要求整體電極放電加工完後面粗度要達到9#,這要求做出來的模具是絕對的鏡面,因工位的特殊性,在高倍數放大鏡下看不能有一點不同的波紋和瑕疵。當時,這一要求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品質要求。

連續幾個禮拜,爲了達到客戶要求的"鏡面",劉建兵和團隊嘗試了幾十種方法,實驗了幾十次,最終通過改變電極設計方法與電極加工路徑完成了這一任務。

劉建兵和創新工作室的同事們

訂單要求超過現有做工品質標準的事情在劉建兵的工作中很常見,在他手中提交改善的提案項目超過100多個,"我沒有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在工作中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而已"。

在劉建兵看來,工匠精神在於專注。"不求幹大事兒,只求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紮實,想盡辦法做好做細做到極致"。

朱力,西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五分廠數控加工中心高級技師。17歲投身軍工製造以來,憑藉着對技術工作的熱愛和心中難以割捨的兵工情懷,他刻苦鑽研技術,潛心於工藝革新,先後成功完成多種特種裝備產品核心零部件的生產任務,成爲一名真正的"兵器大工匠"。

在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設備廠有這樣一位高端設備維保的"神醫"--黃孟虎,20年來,他以高超技能、傑出貢獻和優良品德,先後榮獲或被評爲"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陝西省首席技師"、"陝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而這些榮譽的背後,正是他所踐行的"執着追求,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