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德行為事實能夠體現社會學所倡導的「實證精神」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明確提出「關於人類整個認識演變的重大規律」,《論實證精神》又重申了這一理論,認為人類思辨的發展先後經過了三個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在實證階段,「人類智慧便放棄追求絕對的知識,而把力量放在從此迅速發展起來的真實觀察領域,這是真正能被接受而且切合實際需要的各門學識的唯一可能的基礎。」[11](P9)即人類的認識才達到正常狀態,即觀念和客體的統一。實證一詞有五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個含義表示「真實,與虛幻相反」,即「注重研究我們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第二個含義表示「有用與無用的對比」;第三個含義表示「肯定與猶疑的對立」,即「善於自發地在個體中建立合乎邏輯的和諧,在整個羣體中促成精神的一致」;第四個含義表示「以精確對照模糊」,即要贏得「與現象的性質相協調並符合我們真正需要所要求的精確度」;第五種用法,「把實證作為否定的反義詞來用」,它的使命主要是「組織,而不是破壞」。[11](P29-30)真正的實證精神,用孔德的話說就是「為了預測而觀察,根據自然規律不變的普遍信條,研究現狀以推斷未來。」[11](P12)以道德行為事實為研究對象,可以體現出這樣的實證精神。因為,一方面,道德行為事實是人的道德性的最充分、最重要的體現,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可以瞭解和把握某個人、某個羣體或者社會的道德狀況和水平。另一方面,道德行為事實是真實的,一旦發生了,就不能改變,只能對其進行褒貶評說;道德行為對社會有機體會發生積極的社會作用,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當然不道德的行為也會敗壞社會風氣等。道德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必然要能夠擔當起社會學所倡導的實證精神,而以道德行為事實作為研究對象,是可以承載起這樣的學科規範與使命的。3.以道德行為事實為對象,可以離析出道德社會學與鄰近學科的關係由於倫理學和社會學擁有一個共同的研究主題即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也可以具體化為個體與社會秩序、社會結構的關係問題,使得道德社會學的建立具有可能性,而且,道德社會學必須在這個問題的分析和回答上,有所側重,才能區別於兩個相鄰近的學科而赫然獨立。也就是說,西方倫理學重在為「自由的個體主義」作辯護性陳述,即重在個體,那麼道德社會學要區別於倫理學的任務,顯然就不應該是為個體尋找合理性證明,同時道德社會學依然要秉持社會學的使命,即圍繞著「社會秩序如何可能」這一主題性內容展開,但是,不是象以往社會行動理論那樣去關注個體行動如何建構了社會秩序、在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形成了理論上的二元分立,而是為社會、社會共同體、社會秩序、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尋找道德的合理性證明,這纔是道德社會學的核心任務。那麼,以什麼為切入點?通過怎樣的研究途徑來完成這一任務?筆者以為,道德行為事實堪此重任。同時,以道德行為事實為研究對象,可以離析出道德社會學與倫理學和社會學的關係。首先,道德社會學與倫理學。倫理學歷來以全面研究道德現象為己任,既包括道德意識現象,也包括道德關係現象和道德活動現象;既研究個體道德又研究社會道德;既研究道德的內在動機,也研究外在的行為效果;是一門關於道德的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的科學。道德社會學只是從客觀的、實存的道德行為事實的層面研究道德。相比較而言,倫理學更多關注的是道德的應然狀態,即道德是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以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為其實在內容,這些原則和規範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作為人們行為的「應當」,顯示出意義。這種應當,對於個人來說就是人們的價值指向和方針;對於社會來說,就是價值導向。儘管倫理學也一再強調它也是一門特殊的實踐科學,正如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把道德稱為「實踐理性」;馬克思把道德看成是「實踐——精神」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強調在道德實踐過程中要堅持目的和手段、動機和效果的統一等等,既便道德行為事實確實也是倫理學所關注的,但是,研究往往只是停留於理論的分析和論證上,而對現實社會中實實在在的道德實踐卻研究得很不夠。道德社會學對道德事實的揭示,更多關注的就是道德的實然狀態,即人們行為表現出的道德是什麼狀態。這樣,就如同社會學以「別的社會科學都涉及但不做專門研究的東西」[12](P3)為研究內容一樣,道德社會學把道德行為事實從倫理學的領域中劃分出來,作專門的研究和探討,使得道德社會學從研究內容上看,成為倫理學的一個子系統。倫理學研究的道德,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往往被定位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受著社會關係特別是經濟關係的制約。」[13](P46)作為社會意識,道德「也必須藉助於社會輿論、宣傳教育,以及相應的實施機構等,並將它們包容於自身之中,成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13](P51)即道德處於社會結構的思想上層建築的地位,發揮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因此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往往帶有社會意識形態的烙印[14]。而道德行為事實的研究卻可以既不關注道德的、不道德的行為主體的內在動機;也不對行為本身進行過多的價值評價;只是對諸如「闖紅燈、公共場合吸煙、插隊夾塞、不孝順老人、欺騙」等違反道德的行為以及諸如「拾金不昧、捐贈、公交車上讓座」等遵守道德的行為運用實證的方法進行測量和分析,進而揭示出這種狀況產生的社會原因。這種研究儘可能遵循社會學倡導的「價值中立」的研究態度,既便很難做到,但是至少要保持一種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描述和分析一定時期的道德現狀。可見,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元理論,它所揭示的關於道德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可以為道德社會學對道德事實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其次,道德社會學與社會學。道德社會學同時又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77年出版的《美國大百科全書》編入了這一條目,蘇聯1984年出版的《應用社會學辭典》也收錄了這一條目,我國1987年出版的王康主編的《社會學詞典》和1991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也都編入了這一詞條。既然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那麼就要運用普通社會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道德行為作為一種人類所特有的現象,可以從關於人類行動的社會學理論解釋中尋找到堅實的理論基礎,比如建構主義的行動理論、功能主義的行動理論、批判結構主義的行動理論等,這些無疑是道德行為事實研究的豐厚的理論資源。道德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在理論建構方面必然要遵循社會學一般理論的標準。社會學中有三種理論類型:即「形式的(formal)、實質的(substantive)和實證的(positivistic)」。[8](P5)道德社會學以研究道德行為事實為主線,從對社會系統中的道德分析入手,闡明道德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其目的在於為社會秩序提供道德合理性證明;從個體道德社會化的角度分析道德事實的發生機制;進而對血緣羣體、業緣羣體以及開放的地緣羣體這些不同羣體、不同層次的道德事實進行研究和考察,揭示不同羣體的道德事實對社會道德景氣的影響,進而構建一個道德景氣指標體系,根據道德景氣值監測和預測社會的道德狀況是正常狀態還是偏離狀態。道德社會學在理論建構上,必須集三種社會學理論類型於一體,並構建出一套相對應的範疇體系。可以看出,以道德行為事實作為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既規定了這門學科的特有的研究視域,使得這門學科與倫理學和社會學等相鄰學科區別開來;也規規定了這門學科服務於社會實踐的方向和任務;道德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確立,是這門學科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參考文獻:[1]鄭杭生.社會學對象問題新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2]列寧.列寧全集:第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美]亞歷克斯·英克爾斯.社會學是什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4][美]傑弗裏·亞歷山大.社會學二十講:二戰以來的理論發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5][美]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6][美]J·C.亞歷山大.新功能主義及其後[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7][美]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8][澳]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9][美]威謙·K.弗蘭克納.倫理學[M]. 北京:三聯書店,1987.[10]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法]奧古斯特·孔德.論實證精神[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3]羅國傑.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4]王海明.論品德結構[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32-36.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道德社會學引論」(06CSH001)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龔長宇(1969-),女,黑龍江東寧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社會學博士;胡書芝(1978-),女,河南唐河人,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羅忠勇(1974-),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來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4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