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人生》

La vie de bohème

★★★★

 

年份:1992

導演:Aki Kaurismäki

國家:法國/芬蘭

 

IMDB 評分:7.7

 

 

      芬蘭國寶級導演 Aki Kaurismäki (雅基·郭利斯馬基) 在戲迷之中無人不曉,基本上他的名字已經代表了我心目中的芬蘭電影的形象。雖然如此,可惜的是我只看過郭利斯馬基對上一齣作品《心靈港灣》(Le Harve,2011),這次回看他於1992年上映的舊作《波希米亞人生》,發現兩者可以說是姊妹作。兩部作品都是導演出走芬蘭,攝於法國的法語電影,同時亦有 André Wilms 飾演名叫 Marcel Marx 的男主角,縱使故事上沒有直接關聯,但足以把兩者相提並論一番。

 

 

      《波希米亞人生》是郭利斯馬基當郵差時,看過亨利·穆傑 (Henri Murger) 的半自傳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 後,立志要把它搬上大銀幕的電影。雖則電影與小說內容上不盡相同,但精粹依然。故事講述三位落泊潦倒的藝術家於巴黎過著捉襟見肘的遊盪生活。秉承郭利斯馬基一向的冷峻風格,充滿著淡淡哀愁的黑色幽默;角色人物皮笑肉不笑,從來沒有大叫大喊大笑,以簡練的語調對白蘊藏情感。熟悉電影的都能看出郭利斯馬基是「師承」小津安二郎、布烈松 (Robert Bresson) 的提煉手法,去蕪存菁,只留下戲劇的純粹。此片特別之處是採黑白攝影,由與郭利斯馬基長期合作的芬蘭攝影師 Timo Salminen 操刀,能在褪去色彩下的波希米亞生活中,找回失落了的真實感。

 

 

      Marx (André Wilms 飾) 是一名作家,作品屢遭退稿,更因欠租被逐出住處,於餐廳遇上阿爾巴尼亞裔畫家 Rodolfo (Matti Pellonpää 飾),二人一拍即合。二人閒聊至深宵,欲回到 Marx 的住處時才發現已有新住客入住,就是愛爾蘭作曲家 Schaunard (Kari Väänänen 飾)。物以類聚,三人開始結為好友,一起喝酒談天;同時亦經常身無分文,一起捱餓。Rodolfo 遇上無家可歸的法國女人 Mimi (Evelyne Didi 飾) 並戀上她;畫作上亦巧遇知音,企業家 Blancheron (Jean-Pierre Léaud 飾) 找上門作肖像畫。Marx 則受雜誌老闆 Gassot (Samuel Fuller 飾) 聘用作時裝雜誌編輯,兼找來兩位好友及相識不久的女友 Musette (Christine Murillo 飾) 協助。好景不常,Rodolfo 被發現非法逗留而需要遣返;Marx 私自用雜誌發表作品而被解僱。三人各自遇上難題,卻依然故我,不理世俗的傳統枷鎖,繼續自我藝術的追尋,女人最後成為愛情下的犧牲品。Matti Pellonpää 及 Kari Väänänen 都是郭利斯馬基的長期班底,看回資料才知曉二人是不懂法語,要以拼音念稿,因對法語一曉不通,實不懂評論,不過演繹上則巧妙地配合郭利斯馬基的平調電影風格。客串性質的演員亦陣容強大,如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的 Jean-Pierre Léaud,及著名美國導演 Samuel Fuller,戲份雖少,卻同樣令人難忘,選角應記一功。

 

 

      相較《心靈港灣》,此作無論是攝影或是結局都採灰調子,顯得較為疏離,相信初接觸郭利斯馬基的觀眾會感覺較難入口。Rodolfo 的角色把法國非法移民的問題輕輕帶出,及後此一政治議題在《心靈港灣》被放大,把一位偷渡的黑人小孩放在主線的鎂光燈之下,戲劇性更有張力。以上這兩部作品作為郭利斯馬基入門電影,應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