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成長的十個啟發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成長的十個啟發》。我想用一種輕鬆的方式,把我從小到大的過程描述給大家聽,我會從中提煉出「十個啟發」,是我經過了40 多年接近50年的人生生涯後,感到對自己最有啟發的東西,也希望對在座20歲的你們有同樣的啟發。自信不失謙虛,謙虛不失自信我出生在臺北一個非常大的家庭,排行老七。我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我的愛有決定性的影響。我的母親,她對我的愛是一種支持的愛,是一種容忍的愛,是一種誇獎的愛。我在小時候非常頑皮,如果說我今天有一點創意,或多或少可能來自於我的頑皮,而我的頑皮則絕對來自我母親的包容。我記得我小時候特別不喜歡睡覺,有一天我就異想天開,把全家的鐘和表都撥慢了一小時。第二天所有的姐姐起來,氣死了,上學的遲到,上班的遲到。只有我媽媽,當她看著我的時候,我感到她的眼光裏,有一絲誇獎。可能她覺得這個孩子固然頑皮,但是還蠻有創意的。我的父母親從小就告訴我說,應該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於是有一次,當鄰居跟我們說他的池塘裡面有100條魚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去小心地求證。因為魚遊來游去,很難數。於是,我就想到了更大膽的一個方法,把池塘裏的水放光。放光了以後,一數就知道了,只有50多條魚。當鄰居來興師問罪的時候,我又看到了我的母親一邊在賠罪,一邊還是有那麼一份得意。母親對我的包容我非常感謝,但是我最感謝的是他們對我的放權。我覺得人生在世,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被動,不夠主動,不知道自己的主權掌握在誰的手裡。尤其是在座的同學們,你們的小學初中高中時代,很可能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思走,按照老師的意思走,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機器,是一個附屬品,他們叫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非常慶幸我有一對開明的父母。還有一件事讓我刻骨銘心。在四五歲的時候,我跟父母親說,我不想上幼兒園了,我要上小學。他們明確地跟我說,我支持你,只要你想好,允許你早一年上小學,但是你也要負責任,你要考好。這是一個開明的父母親對我的巨大影響,也讓我有了自信。早讀一年晚讀一年沒有差別,但是孩子的自信是無價的。當然父母親也不是永遠放縱的。犯了錯還是要懲罰,而且懲罰還是很嚴重的。有一次,我在親戚面前誇口每一次都考100分,但一個多星期以後我考了90分拿回家。當時我母親一句話不說,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頓。我不服氣。然後她跟我說,你自信,我鼓勵你,但是你自大,我就打你。自大就是不謙虛,謙虛是中國人5000年來的美德。我狠狠地打你一次,就是要讓你知道謙虛是我們必須有的一種美德。所以我的第一個啟發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我終於理解了,我們要自信,但是在自信中必須要謙虛,不是自大,不是自誇,這纔是中國人應有的合適的自信。天賦就是興趣,興趣就是天賦我哥哥在我1歲的時候去美國讀博士,我10歲的時候他回到臺灣。他看到臺灣當時的應試教育,覺得還是帶我到美國去比較合適。我母親又一次給了我選擇,她告訴我說,美國有很好的教育,我希望你考慮去美國受教育。當然如果你不願意走,也是你的選擇。當時我選擇到美國做小留學生。母親連續7年,陪我到美國,她每年一半的時間都在美國,讓我度過一個非常幸福的不孤獨的小學生涯。在美國的環境裏,我感覺又學到了很多。我的老師對我非常照顧,老師們都經常鼓勵我,就像我的父母親一樣。當我有什麼事情做好的時候,他們就會誇獎我,鼓勵我。有些科目我讀的不好的時候,他們居然告訴我說這個歷史啊,化學啊考試可以帶回家去考,信任你不會偷偷看書。這句話也讓我非常震撼,老師不是在懷疑我、監視我、監督我,而是在信任我。在他們的信任之下,我感覺我有一份非常大的責任,我絕對不能作弊。在這樣輕鬆、鼓勵、支持的環境下,我從一個剛到美國非常害羞的小男孩,慢慢變成了一個更自信的好學生。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做了第一次的創業。在創業導師的輔導之下,在學校的課程裡面做了一個嘗試性的創業。我們拿著一根根鋼管,做成花色拿去賣錢。我們一幫學生在老師的輔導之下,做出了幾百套管,然後拿回去賣給了自己的父母親,是靠這樣賺錢的。做了一個學期後覺得這麼賺錢,不是真的針對用戶的需求做的。所以我又報讀了這個課,我覺得我還需要再做一次。什麼事我覺得都應該做好。第一次我做的是銷售副總裁,第二次我做的是銷售總裁。我把我的理想告訴了我的同學們,我們在學校了同學們的需要。當時同學們不滿意學校把午餐時間從70分鐘改成50分鐘。我們就設計了一個T-shirt,上面有一行字:I want longer lunch。longer lunch是一條臘腸狗,的長,很可愛,人見人愛的一條狗。這個T恤買得非常好,我們成為了所有的高中創業裏的第一名。高中畢業之後,我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哥大對我的影響是它的人文教育。在哥大,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要學哲學或者音樂藝術等等。如果有人問我開復你怎麼會寫書啊,你的書裏還有那麼一點點人文思想,那麼很大一個程度都是來自於我在哥大的學習。我還建議老師,我們應該讀點中國的書。很多人問開復你11歲到美國怎麼還能寫中文呢?還用孔子、莊子,一定是別人幫你寫的。至少還有一點證據,我學過文言文。但是學過不一定記得,不過還有Google在麼。如果你只記得一段,學而時習之,你打進去,Google一下,就出來了。很多同學經常會碰到,當你碰到你沒有興趣的時候,不知道該做什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你應該更多地找到自己的興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就要多嘗試。嘗試很多不同的你可能有興趣的東西。相信你總會找到的。再給你一個祕訣,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往往你的興趣就是你的天賦,你的天賦就是你的興趣。當時我就發現我的興趣其實就是計算機。因為我在學計算機的時候我發現我學得特別快,編程也特別好,周圍的人都特別佩服我。所以我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真諦,下一個啟發:天賦就是興趣,興趣就是天賦。用英文說就是:you will love what you good at , you will good at what you love 。因為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別人就會誇你,你做這件事情就會更有成就感,所以你就會產生興趣。如果一件事情你有興趣,你就會整天在想,喫飯洗澡睡覺都會想,於是你就會覺得那是天賦。思考比傳道重要,觀點比解惑重要83年我在哥倫比亞畢業,進入了卡耐基梅隆大學讀博士,我們的系主任,Nick教授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我第一次見到他就問他,Nick,你對我們的博士和博士論文有什麼要求?他的回答讓我非常驚訝。他說,我希望你畢業的時候你的畢業論文在你的狹窄領域裡成為世界第一,你的博士論文在你的狹窄領域裡成為最好的博士論文。然後我又問他,以後我帶走的最重要的資產,是不是就是這篇論文呢?他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今後,這篇論文的99%你都不會再碰了,不會再延伸它了,你大概只有1%的可能會延伸它。其實做博士論文的真正意義不是做出一篇理念,而是在做這個論文的過程中你學會瞭如何思考,學會瞭如何分析一個未知的問題,把他化解為你的一部分,然後用科學的方法,用數據的方法去回答,然後證明這個假設。這個過程纔是最重要的。這個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每一個科學的思考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方向我們中國人常說傳道解惑,確實老師要傳道解惑,但是他告訴我們的是思考的能力比傳道更要重要。還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是一個教育家說的。他說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當你把一切的知識都忘光的時候,剩下來的那些東西。並不是叫你把東西都忘光。忘光後還剩下什麼?就是學習的能力。因為同學們在大學的時候有老師帶著你們思考問題,大學畢業後就沒有老師了,所以你在大學要學的不是老師如何把技能交給你們,而是學習的過程。當有一天沒有老師了,我依舊能學習,這個目標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我的博士論文是語音識別,我做出了這個結果。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導師叫我做的是用專家系統來做語音識別。我也作出了一篇論文,但是發現專家系統不能成為我在該領域非常重要的成果。我認為,還有更好的結果。我多次摸索之後發現,用統計的方法有可能有更好的成果。這是我當時面臨的一個十字路口。當我發現我的導師是錯的時候,我該怎麼辦?我應該接受他告訴我的專家系統沒錯,還是委婉地問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希望他誇獎自己的方法?還是我應該有建設性地告訴他,我不認為這條路走得通,我應該走其他的路?當時我勇敢地追隨我心裡的感覺和一些用數據告訴我的答案。非常客氣地私下向他提出,我不認為你的方法合適,我希望走另外一條路。我的導師和他的回答深深地影響了我。當時他問完了,想了一下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句話有些同學可能覺得很奇怪,不同意為什麼要支持。多年後,我的導師得到圖靈獎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科學的領域,我們要有胸懷,每個人都是站在同樣的起點,都是同樣的,所以我沒有權利去否定其他人。如果開復認為這個方法是好的並且有激情去做,那麼我與其否定他,逼他用我的方法做,我更應該支持他,因為他成功的概率和我是一樣的。但是如果他要做他有激情並且認定的事情,他會花兩倍三倍的時間去做,那麼他也會成功的。導師給予我的支持並不僅僅是口頭上的,還有經費,機器等,最後終於讓我做出來了,我成功了。我記得伏爾泰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同意你,但是我用我的生命來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力。那只是一個言論自由的一句話,但我導師的這句話比言論自由更加重要。他是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不但捍衛你發言的權利,還支持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這種胸懷其實是一種引導,這是我在他身邊學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未來在管理裏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在他的支持之下,我終於做出了非常好的一批實驗。這個語音識別也成了我們公司今天的產品基礎。當時做完語音識別之後,語音識別的論文在紐約時報上也有所報道。挫折不是懲罰,而是學習的機會在讀博士的時候,我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碰到了一些挫折。比較大的一個挫折是在一個暑期的時候,我去教一幫天才的高中生如何編程。只有短短的八個星期,我教會了他們編程。我每天早上八點到學校,下午到實驗室去修復他們的程序。八個星期過後60個學生全部都學會了編程。當時我自我感覺非常的好。我去系主任辦公室的時候,發現他的書桌的角落裡有一疊紙。那是同學們對我的評語——非常慘不忍睹。學生給我起了各種綽號,說每天8點起來去看開復劇場。他在上面表演,我們在下面睡覺,等等等等,各種不堪的言語都有。當時我受到這個挫折的時候好失望,因為當時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教書的,怎麼就得了這麼一個結果。我還認為我把這60個人都教會了好厲害啊。後來我終於理解了這60個人8星期裏學會編程是因為他們是天才,不是因為我教得好。但是無論如何我面臨著這樣一個挫折,我下面該怎麼走?是不是應該放棄演講,放棄教學,把我的時間投入研究,投入編程?但是我想到在哥倫比亞讀大學的時候,有位哲學教授說過,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沒有表達的能力,那他就是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我怎麼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於是我就找了所有的教授,問他們,怎麼成為一個很好的演講者?他們說要互相接觸。上課時就看著最後一排同學,看著他的頭頂,他們以為你在看他,跟你多接觸。如果發抖,上臺用兩隻手按住講臺就看不出來了。這個習慣我到現在還沒有改變,雖然今天我沒有在發抖,但手還是情不自禁地放在這個地方了,因為這是老師教我的。後來從很多挫折中學到了:不要害怕挫折,這是一個學習機會,學習如何不再犯,學習如何做得更好,改掉一個不好的習慣,調整人生的價值觀。因為挫折讓你反思,因為反思讓你堅定。今天回顧我的一生,我發現我最大的學習機會都來自我的挫折,而不是來自成功。對於曾經遇到的每一個挫折,如果今天你問我是希望它發生還是不發生,我可以明確地講,我寧可它發生。因為發生了我才能得到學習的機會,而學習對我受用終生。我在學校教了兩年書後,決定離開學校,加入蘋果。期間,一方面做技術,另一方面找到學習的機會。這個公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用戶排在第一位。我要感謝在蘋果的六年生涯。蘋果當年運營非常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瞭如何從一個科學家到管理者的變換。加入蘋果的時候,我本來做的項目是新技術。有一天副總裁告訴我我的項目被砍掉了,但要求我做另幾個項目的新的經理。我說你要我做這麼多人的經理,我做不來。他說,不用擔心,我告訴你,是什麼造就你的成功之路。它不僅僅是科技方面的成就,工程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是一個好的領導者。而好的領導者受人尊敬,受人信任,而他的尊敬信任來自於他發自內心的對其他人的尊敬信任。因他的話我得到一些信心。事隔多年,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他應該是一個好人,要信任別人、尊敬別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創新不重要,有用的創新才重要到1996年,我從蘋果到了SGI。當時,SGI還沒什麼名氣。今天的Google building就是SGI建的。SGI曾經是矽谷最紅的公司。有人問我開復老師你怎麼那麼成功,都沒有失敗?其實我的失敗還是很多的。當時我們做了一個很酷的三維瀏覽器,一方面可以有三維的動畫,另一方面又有很好的網頁的動漫,像今天的flash。這兩個客戶羣我們都捨不得放,最後做了一個很大的產品,試著滿足兩種用戶的需求,但是產品失敗了.失敗之後,CEO找到我說,開復,我無法支撐下去了,我們沒錢了。然後我說讓我試著賣這個公司,他說能賣多少錢?我說應該可以賣多少多少錢。他說好,你可以試著去賣,運營六個月。然後我就走了,他說回來回來,你們團隊有多少人啊,我說100人左右,他說賣掉之後,100人全部帶走,我說沒問題。他說,哎回來回來,說,你也要走。我說OK。最後,好消息是買主找到了,壞消息是買主並沒有提供工作。90個人因為我的錯誤失業了。當時我覺得非常內疚,非常難過,甚至於心理進入一種抑鬱的狀態。一個是產品的失敗帶來的巨大影響,造成失業我覺得非常對不起他們。可是最後我站起來了,我回顧當時做這個三維瀏覽器的過程,這麼酷的一個產品,為什麼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就是我們做科學,科學家出生,衡量每一件事都要看是不是用心,是不是很辛苦,是不是前人沒有做過?如果是,就趕快來投資,但這只是做科學的方法。做產業辛不辛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所以在這裡我學到下一個啟發,就是創新本身並不重要,有用的創新才重要。求知若飢,虛心若愚離開SGI我就在想下面我要做什麼事情?我當時在最有創意的矽谷,理論上我可以在矽谷創業,但是我沒有去。我心中有一種聲音,這聲音就是回到中國。也是受到父親的感染,我告訴自己說,我應該回到我的故鄉。98年我離開SGI的時候,碰巧有一個機會。當時,intel和微軟都邀請我去創立他們的研究院。最後我加入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是在1998年。在我的號召之下,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張亞勤,還有其他的同事們,也決定回到中國。到了2000年,我被調回總部,去負責.net的開發。這裡我就不多說了,但是我想說,回到總部的5年,我一直非常懷念在中國工作的這兩年的日子。一直在想,我還有沒有機會回到中國。同時我也在想,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繼續進步?在微軟的前兩年我回到了中國,更多地理解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國情,如何在中國做好一件事情。2000年到2005年回了美國,剛開始的幾年,在比爾·蓋茨身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後來慢慢發現,微軟是一個大的機器,我只是裡面一個零件。這個零件讓我感覺自己沒有在進步,沒有成長,於是我在找一個機會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一些別的事情。2005年,我看到Google進入中國,而Google是互聯網上最先進的公司,他的創新模式被很多人關注。在我之前有幾百人跑到Google工作,他們去了以後都非常的快樂,讓我有點動心,而且如果Google準備進入中國,我不僅可以進入一個最頂尖的互聯網企業,而且可以回到我熱愛的中國。我決定離開微軟加入Google,但是糟糕的是,微軟知道了以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在2005年7月,我碰到了人生最大最大的低潮,就是微軟決定把我和Google都送上法庭,甚至在我還沒有離職的時候,他就把告我和Google的狀紙遞上了華盛頓洲的法庭。訴狀裏說我違背了我和微軟簽訂的協議,Google唆使我違背這個協議。當時消息一出來,馬上受到媒體的關注。報導裏說了很多不真實的話。質疑我說的話,甚至質疑我個人的誠信。最沮喪的是,我不僅被冤枉,被冤枉了還不能出來給自己辯護。因為在法律中,當事人是不能出來講話的,所以被冤枉又整天看那些負面報導的我又進入了人生的低潮。再一次,我慢慢地學會從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學得更加堅韌。我想到了一句話,這句話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銘——我們要有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來分辨這兩者。不能改變的是媒體的報道,我再怎麼解釋也不可能改變,所以不要嘗試改變這些沒用的報導。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事情呢?我可以讓法官知道我沒有犯錯,讓法官判決我可以在Google工作,所以我應該把一天18小時的時間,一星期7天的時間都投入到這場官司,去搜到所有我能搜到的信息,來提交給我的律師,在法官面前呈現出來,讓他知道我沒有違約,判決我去Google工作。這句話終於點醒了我,我浪費1秒鐘在媒體報導都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停止看報紙,不再上網,全神貫注地去打一場官司。幾天之後,我找到了我需要的證據。法官看到了證據就判定我可以去Google工作。幾個月後,微軟撤訴。終於我可以到我嚮往的公司Google去工作了,可以回到中國工作了。與其說在Google是一種工作,還不如說是一種學習。我認為,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第一份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要選一份可以學習的工作。無論就業還是創業大學不能教會你所有的知識。進入第一個工作,學習纔是最重要的,那麼第二個工作第三個工作也是一樣。美國曾做過一次調查,一個人一生大概要換四到五次工作。每一次工作都是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當你發現你前一個工作在原地踏步的時候,就是你換新工作的時候了。來工作還不如來學習。斯蒂夫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看起來很奇怪,它的意思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這是我認為的有史以來最好的一篇講稿。追隨你的心,用它引領你的一生到了Google之後我非常高興。我在Google學了很多,學習瞭如何做好一個精確的搜索,當然這個現在是Google的祕密,不可以拿出來講,我也學會了一個很好的創新模式,還有我學會瞭如何打造一個工程師最嚮往的公司。這些知識都沉澱在我的心裡,成為我未來的資本,讓我能夠在我的世界裡走向更高的地方。Google成功最重要的祕訣是什麼?我會告訴你,他最大的成功祕訣其實是管理方法。簡單的說就是manage the people you want to manage 。管理更多的是理,而不是要管。在Google我學會了更多的放權,給員工更多的自由。在Google有20%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項目,而不是公司指派的項目。聰明的員工喜歡得到老闆的誇獎,但不是空洞的誇獎。他要知道自己的老闆懂自己的項目。還有最重要的是提供資源讓員工無憂。這其實是我在 Google學到最多的東西。為什麼我又離開Google了呢?這是我提到的第九個成功的啟示:追隨我心。追隨我心中的聲音,用它來引導我自身。什麼是追隨我心呢?從斯蒂夫的演講可以看出:你們要珍惜自己的時間,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活裏,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不要讓任何人的意見淹沒了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和直覺知道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要的。各位同學,希望你們把這句話記在心中。在今天的世界裡,很多人都盼著名盼著利,盼著社會的聲音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但是每個人心中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我的一生已經從出生講到了創新工廠,做了很多次選擇,比如說從修政治改成了修計算機,當時政治在哥倫比亞是前三名,計算機是不排名。但是我的心告訴我說,這是我想要的。我可以選擇挑戰我的博導,但是我告訴我自己要做就做狹窄領域最好的,所以我不能走錯我的路。畢業後,我可以選擇做一個副教授並且終此一生,但還是決定參加蘋果。蘋果當時的一位副總裁說,開復,難道你願意把你的人生浪費在寫一堆廢紙上麼?還是加入蘋果吧。他告訴我,人生在世要試著讓世界因我而改變,而不是過最安穩的生活。最後我在Google做了4年之後,我決定做創新工廠。為什麼做這樣一個決定呢?因為斯蒂夫說過,人生就是一個點,追隨我心就是跨越這個點。人不可能預見未來生命的一個點,過完了一生回頭看你才會發現你人生中重新選擇的點點滴滴是很有聯繫和關係的。回顧我的一生,我做了很多創新,每一個決定就是追隨我心畫的一個點。畫了點後你就要相信自己,可以畫一條曲線,把這些點都聯繫起來。當我想出了創新工廠這個點子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這次我一定要跟隨自己的心去做,因為他不僅僅是一個點,它把我過去的每一個點都串聯起來了。創新工廠是什麼呢?它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平臺,我們在裡面孵化培養企業。每年會推出5個值得孵化的項目。它不但能幫中國培養50個創新企業,而且可以幫中國培養500甚至5000個了不起的創業者甚至創業家。這樣的工作滿足了我一生的夢想。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最後我想講的是一個更大的題目,我想講的是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認為人生就是賺錢,但是我希望在座的同學想想,你要的到底是什麼?其實每個人的人生目的都不一樣,有些人的目的是體驗人生,有些人的目的是幫助中國打造一個品牌,這些都是很好的目的,那麼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目的是世界有你。在2000年的時候,我寫了第一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得到了非常熱烈的回饋,後來我寫了七封。我感覺到我寫這些信是有意義的,我感覺這些信幫助了中國的學生,就像我的每一次講座一樣。於是我告訴自己說,世界上最大的影響力,一個渠道是做科技,另一個渠道就是幫助中國的學生。我曾經考慮過是不是把自己投入教育,我也嘗試做一所非盈利的大學。我走遍香港、大陸、臺灣,找遍富人,只有一個願意投資。我曾經以為我可以成功,但是後來發現經費還是不夠,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所以沒有辦成。但是在辦校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現在我們到了第十個人生的啟發,就是人生下來,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這個世界多少因為你而不同,這就是你留下了多少。如果要衡量你留下了多少,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做教育,我可以寫書可以演講,做這一類事情。最終,我們應該用什麼樣一句話來描述自己呢?我們不要衡量自己擁有多少,而要衡量自己留下多少,你所留下的東西就是你人生中得到的東西也就是你的理想。我們可以用一種墓誌銘的方法來測試一個人他留下什麼,他的理想是什麼?因為當你想像有一天你離開了這個世界,你的後人來看你的時候,他們會想到哪一句話?這句話就是你的墓誌銘。如果可以的話,我要的是這樣一個墓誌銘:李開復,熱心教育者,經過寫作,網路,演講,創業教育,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幫助了眾多的青年學生。他們親切的呼喚他:開復老師。謝謝!(根據李開復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大學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錄音整理:盧麗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