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的一天,正著手準備畢業論文的佟洵來到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借閱檔案,她要研究的對象是清朝太監李蓮英。實際上,對於李蓮英離開皇宮之後的生活狀況,種種史料都有著幾乎相同的記載,那就是李蓮英因病而終,並沒有任何意外發生。但是,墓中的李蓮英卻身首異處,這不是很奇怪嗎?假如李蓮英果真是壽終正寢,又該如何解釋其墓中身首異處的現實呢?一天,當佟洵又一次讀到李蓮英的墓志銘時,發現他的墓志銘用了一個隕字,隕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沒有病死的含義。此外,佟洵還發現,雖然相關史料中都提到李蓮英是因病而終,但對他的病因卻隻字未提。1985年,佟洵發表文章《李蓮英死因之謎》。文章中,不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蓮英之墓的全過程,以及李蓮英身首異處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蓮英死於非命的觀點。但是,關於李蓮英的死因,大家的看法並不一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唐益年,幾乎翻閱了全部的清代太監檔案。對於李蓮英究竟是否死於非命,他並沒有給出肯定或否定的評斷。在民間,關於李蓮英之死有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死於革命黨之手,因為李蓮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時期。此外,有傳言說李蓮英被宮中的仇敵所害,也有人說他被殺死在去山東討債的路上。李蓮英的過繼孫女李樂正說,祖父死於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在唐益年眼中,機警圓滑的李蓮英絕不可能是被宮中仇敵所殺。因為在清朝開國之初,順治皇帝就立了一個鐵牌,規定了太監不許干預朝政,所以李蓮英根本不可能參與朝廷內的黨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得罪革命黨人,等他臨死出宮時,對於政事更沒影響了,所以殺他沒有任何意義。同時唐益年還認為,李蓮英被悍匪殺死於討債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無論是李蓮英的財富地位,還是他離宮後歲過甲子的年齡,都不可能親自出門討要債務。爭論沒有結果,新的聲音卻再次出現。1990年,《縱橫》雜誌刊登了一篇北京文史研究館已故研究員顏儀民名為《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的文章。他在文中不僅肯定了李蓮英被人殺害,而且詳細描述了李蓮英被殺的細節:李蓮英在出宮後,一直住在護國寺棉花衚衕的一所自家宅院內,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一天,李蓮英突然接到一張請帖,發帖之人是清末第一號實權人物,袁世凱的紅人,九門提督江朝宗。請帖中說,要請李蓮英在什剎海會賢堂吃飯。面對這張非同一般的請帖,李蓮英猶豫不定。權衡半天,李蓮英最後決定:準時赴宴。不過,他萬萬沒料到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暗算。事後,其家人在後海找到了李蓮英的頭顱,身軀卻不知下落。文中,作者提到了兩個重要人物,一位是江朝宗,另外一位則是太監小德張,小德張是清末又一位名噪一時的太監。因為得到隆裕皇太后寵愛,成為二品太監總管。顏儀民文中多次強調,小德張是李蓮英的死敵。文章刊登後,引起了更大的爭論。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道成對這樣的看法表示了異議。依照檔案記載,江朝宗當時並不在京,那麼李蓮英是與江朝宗吃飯之後被殺的說法,就有了明顯疑點。但是,顏儀民卻為自己的說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證明:這一切他是親耳聽江朝宗之子江寶倉講述的。顏儀民滿姓葉赫顏扎,他在文中稱,其家族也曾是清王朝時期的大戶人家,其叔父毓賢曾為山東巡撫,而父親毓泰曾經就是江朝宗的機要秘書。顏儀民說,正是兩家這樣的淵源,他和江朝宗的兒子江寶倉成為忘年交。而江寶倉對李蓮英被害一事毫無顧忌,不僅向顏儀民講述了後海的事發經過,甚至泄露了其中隱情:「李蓮英被殺後,次日一大早,李蓮英的弟弟就跑到江府來稟報,江朝宗當時還故作鎮靜。」顏儀民認為,江朝宗這種明知故問的態度,完全說明了他與李蓮英在後海被殺有關。然而,這個證據也遇到了質疑。為了說明小德張和李蓮英素有嫌怨,顏儀民在文中說,小德張曾奏請隆裕太后下令查辦李蓮英的財產。但王道成認為,「李蓮英已經退休了,退休後他為什麼還把300萬兩銀子放在宮裡?據《老太監的回憶》記載,慈禧太后去世後,李蓮英就把他收藏在宮裡的80萬兩金條抬到了住處,另外的親屬有100多人,他把財產按親疏關係都分給他們,那麼,那些太監們怎麼可能再來打他的主意?」唐益年也再次以史料為據,首先排除了江朝宗的嫌疑。「江朝宗是在宣統二年(1910年)任陝西漢中鎮總兵,一直到民國二年(1912年)才從陝西回到北京,擔任北洋政府的北京衛戍司令,李蓮英死在宣統三年(1911年),這時江朝宗還遠在幾千里之外當總兵,怎麼去殺李蓮英呢?」同時,唐益年也對文中所講的,小德張是李蓮英死敵的說法,表示不敢苟同。「小德張比李蓮英小很多,他是在李蓮英出宮後,隆裕皇后當上太后時才慢慢得勢,而且小德張從入宮一直到他出宮,從來沒在慈禧太后身邊當過差,所以兩人之間根本沒有利害衝突。」也有專家認為故事的細節不合邏輯,因為按古代來說,行刺都是提著腦袋走,沒有留下腦袋扛著身子走的。雖然他們都沒有找到李蓮英被殺的直接證據,但專家認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記載,以及散佈於民間的傳聞,以及李蓮英後人言語中的破綻,都已經暗示了李蓮英之死的種種蹊蹺。從1985年佟洵發表《李蓮英死因之謎》至今,關於李蓮英死因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我們相信,歷史學家最終會給我們一個圓滿的解釋的。金字塔之謎胡夫金字塔,埃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無論從建造過程還是結構以及關於它的神秘事件,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疑問。胡夫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億所得的數,和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相等;穿過大金字塔的子午線把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分成相等的兩半;用兩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積等於圓周率。以上這些都是巧合嗎科學家還發現,金字塔似乎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它作用於人體或其他物體,會產生某些奇異的效應。最初發現金字塔具有一種神秘力量的是法國人鮑比,他進入大金字塔里考察時,發現塔內溫度較高,但殘留於塔內的生物遺體卻不腐爛,反而脫水變干,保存久遠。因此,鮑比推測塔內可能有某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在起作用。鮑比的發現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美國加州大學派出科研人員前去考察。進入塔內之後,他們發現所攜帶的各種電子儀器幾乎都失靈了。因此,他們推測塔內某處可能藏有巨大的磁石。義大利學者還發現長時間在塔內停留,會使人神經失調、意識模糊。20世紀30年代,一群科學家發現在一座金字塔塔高1/3處有一隻垃圾桶,桶內有一些死貓死狗之類的小動物屍體和一些水果。使科學家們驚奇的是:儘管桶內濕度相當大,可是這些屍體非但沒有腐爛變質,反而脫水變成「木乃伊」。有人回國後,按照金字塔的比例,造了一座小金字塔,並把一隻死貓放在位於塔高1/3的地方,結果,死貓不久也變成了「木乃伊」。接著,很多科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證明了這樣的金字塔結構不單能夠保存動物屍體,還能夠使食物保持新鮮,使刀片變得更為鋒利並延長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種子的發芽率。人們因此稱這種現象為「金字塔能」效應。更讓人驚奇的是該塔高約1465米,共用了230萬塊巨石。在那個時代,這些石塊是怎樣開採、運送的,又是怎樣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擁有世界上所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建築師也很難完成如此艱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數百英里範圍內,竟然難以找到類似的石頭。仔細研究後,科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提出了驚人的見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衛杜維斯藉助顯微鏡和化學分析的方法,認真研究了巨石的構造。他根據化驗結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金字塔上的石頭是用石灰和貝殼經人工澆築混凝而成的,其方法類似今天澆灌混凝土。由於這種混合物凝固硬結得十分好,人們難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頭的差別。此外,大衛杜維斯還提出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佐證:在石頭中他發現了一縷約1英寸長的人發,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工人在操作時不慎將這縷頭髮掉進了混凝土中,並保存至今。一些科學家認為,鑒於現代考古研究業已證實人類早在數千年前就知道如何製作混凝土,所以大衛杜維斯的論斷頗為可信。但少數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說,既然開羅附近有許多花崗岩山丘,那麼,古埃及人為什麼要舍此而去用一種複雜的操作方法來製作那難以數計的石頭關於金字塔的謎團不止這些,古埃及人的智慧留給我們太多的懸念,為了研究金字塔,科學家們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可是,關於金字塔的種種仍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解釋,這些謎團還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研究、探索。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金字塔,它的神秘讓人費解,也正是這種神秘的氣質令人為之神往並趨之若鶩。南京發現疑似孫權陵墓孫權,三國鼎立時期的霸主人物,關於孫權墓地的所在地,一直眾說紛紜。孫權於公元211年將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秣陵,次年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由此揭開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頁。252年,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王墳」。20世紀40年代,孫陵崗改叫「梅花山」,但孫權是否真的就葬在梅花山,學術界尚無定論。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副處長廖錦漢介紹說,梅花山與兩個歷史人物有緣,一個是東吳皇帝孫權,另一個則是大漢奸汪精衛。不過抗戰勝利後,汪精衛墓即被炸毀,只保留了這座墓前的建築壽星宮,如今被用於吳帝孫權的歷史圖片文物展覽。廖錦漢說,根據歷史記載,三國時期吳帝孫權的墓就在梅花山。孫權究竟在不在梅花山?為了弄清楚這個疑問,江蘇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員利用現代精密磁測技術,對整個梅花山進行了勘探。勘測結果表明,在博愛閣南側附近有巨大地下構築物,呈「甲」字形狀分布。據探測,這座墓葬完全屬於開山鑿石而成,工程非常浩大,不是帝王,不可能發動這麼大力量。考古專家推測,這極可能就是東吳帝孫權的墓葬。那麼,該墓葬到底是不是孫權的最終歸宿?有沒有遭到破壞?這些還不得而知。針對上面的情況,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也說,在南京梅花山博愛閣附近發現有大型人為構築物,疑與孫權墓有關。賀雲翱介紹,在與江蘇地震局有關專家合作開展「六朝陵墓」的課題研究時,課題組在現在的梅花山博愛閣下面發現有人為構築物。博愛閣為台胞張平沼於20世紀90年代出資在梅花山上建的觀梅景點。在博愛閣區域進行探測,發現有一處的結構和其前後通道結構有顯著區別,類似古時墓穴的封門牆。曾挖深溝,溝中不停冒水,後來發現有喇叭形路口,上層是夯土,下層是黃土,明顯是人為構築物,這種往山裡開挖的構造和漢代帝王陵墓的建造方式相似。賀雲翱說,現在還不能肯定這就是孫權墓,但博愛閣剛好就建在這個構築物上面,算得上是歷史巧合。由於目前國家嚴令禁止發掘帝陵,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孫權墓的秘密將繼續在地下埋藏下去。不過,留給世人一些猜測的空間,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孫權,江東霸主,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其墓地究竟在哪兒雖不為人知,但他的豐功偉績卻一直被史料記載,成為我們景仰的一代明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