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疍家人吗?

  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尤其是北方的孩子,“疍家人”这个词十分陌生。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他们顺水傍船、打渔为生,朴实勤劳、又别有一番风趣。

  疍家人的生活之于我们,似乎有些遥远,陌生到不真实。但对洪永争来讲,这却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洪永争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江人,从小在水边长大,他对疍家人独特的水上生活非常熟悉。令人欣喜的是,他不仅满足于自己了解疍家人的生活,他还愿意用文字将这样的生活记录下来,与大众分享,这才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

  洪永争第一次将疍家人带入文学视野中,是他的作品《摇啊摇,疍家船》,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最高奖。小说讲述了疍家男孩水活的故事,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与姐姐很亲,但十岁那年,姐姐出嫁了。就在水活渐渐适应了没有姐姐的日子后,他日趋平静的生活又掀起了巨大的风暴,面对家人与生活的选择,水活陷入了矛盾。作品用质朴的白描手法描写了疍家人没有色彩的生活,他们卑微、贫穷、历经磨难,但又善良、勤劳、充满人性光辉。

  时隔一年,洪永争又将着眼点放在了另一个疍家男孩杨向阳的身上,创作出新作《船儿归》。

  疍家男孩杨向阳调皮顽劣,经常惹阿妈生气。美丽的漠阳江、雄伟的拦河打败、飘荡的疍家船给他的童年带来无尽的乐趣。但幼小的他不知道的是,温柔善良的阿妈已经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疍家人艰辛的生活,阿爸对她的漠视,紧张的婆媳关系终于让她不堪重负。有一天,杨向阳发现阿妈不见了,伤心痛苦之余,他反思是因为自己太顽皮,所以阿妈才走了。为了让阿妈早日回来,他艰难地让自己一点点改变……

  与《摇啊摇,疍家船》里描写的极度贫穷困苦不同,洪永争的新作《船儿归》虽然依旧延续了对疍家渔民生活的描写,但是着眼于了一户普通的疍家人家,矛盾冲突也并非来自于极度贫困带来的生活“变形”,而是较为大众化的家庭冲突。

  在创作风格上,《船儿归》也延续了洪永争一贯的“写实”。

  儿童文学评论家崔昕平是这样评价洪永争的“写实”的:“他的文字如生活的镜子,有着极强的复现能力。他常采取退出干预的、近于自然主义的‘写实’,以纯粹的白描手法,还原疍家人的水上生活,给人以并未做过多提炼、加工与虚构之感。”

  在书中,洪永争将疍家人的衣食住行、言语歌谣、生活态度、情感行为等都一一复现,连校园生活都栩栩如生,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课下同学间的交往,真实而生动。这种具有真实质感的生活,显现出了强大的“共情”效果,让读者沉醉在疍家人的故事里,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烦恼。

  书中“共情”最强烈的,当属三次写到《船儿归》这首歌谣的场景。

  最早是阿妈轻轻柔柔地在主人公杨向阳的耳边哼唱着这首歌哄他入睡,美妙的声音比岸边苦楝上黄鸟的啼唱还要动听;

  第二次是小男孩杨向阳与阿爸一起去寻找阿妈无果,准备回家时听到渔夫唱起这首歌,那渔人边唱着歌谣边熟练第地撑着竹篙把船停靠在江边,为父子俩带来了希望;

  最后一次则是阿爸带着病中的儿子再次坐上街渡去寻找阿妈,与另一只街渡擦肩而过,那街渡船尾传来这首轻柔的歌谣,杨向阳泪流满面地接着唱下去,他的阿妈回来了。

  顺水傍船,渔舟唱晚。

  在经历了对家庭、对亲情、对人生的“寻找”之旅后,一句“再远也不过来回,总有一天船儿归”,以“归家”之意呼应,最终触动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叶上的虫儿水边的泥,

  风儿轻轻在叹息。

  沙洲水鸟去无踪,

  疍家人的日子不轻松。

  啃了沙的艇仔要奋力,

  不怕雷公,也不管风雨,

  再远也不过来回,

  总有一天船儿归。

  关注并标星置顶

  让我们再也不走散

  渔舟唱晚最好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