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六代先賢劉雲樵先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時的舊作。

搬運過來供大家一觀。

   近數十年來,「中國功夫」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種風氣,一股潮流,由中華國而會七十五年所舉辨的『中正百年紀念杯及第五屆世界國術錦標賽』中,各色人 種雲集的盛況,即可略見一斑,然而,據傳大陸上也在舉辦世界性武術比賽,以遂其統戰之目的,諸君試想,在這種對峙的狀況中,我們實不能不居安思危,檢討自 己,策勵將來。

東方武術尤其是古老的中國技擊,因為它和文化融吾而蘊藏了博大精深的內涵,莫說外人,即便是我們自己中國人,不得其真傳,亦恐難以體會武術的真諦,也因 此,國術界近幾十年來,始終以兼容並蓄的度量,把算得上屬於國術範疇的技藝,一股腦兒地全收到旗下。

彼此還算相安無事。但是,諸君想想,保守、穩定的作法,在有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毋寧是一種退步吧!更何況中共在北平、南京、西安、廣州等地設置了體 育學院,專門培養武術人才。而在東西方國家中賣弄,作為其文化統戰的策略手段之一,幸而。自文***革以來,大陸武術家凋零殆盡,使得真正武術已經沒有了,而今 訓練出來的人才僅著重在動作的花俏眩,是不值行家一瞧的,然而,我們亦不能就此而高枕無憂呀!

目前國術界包羅萬象的做法,在和諧和團結上固然殊堪稱道,自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在推廣及水準的提升上,卻產生了大大的障礙,試想,一個以跌打 損傷為專長的國術館教練,讓他去教技擊,或是一個擅長丹功、氣功的去教青草治病,同樣都是人才的誤導與誤用。以國術界這麼一個大團體而言,在共同為中國武 術儘力的前提目標下,應該予以分類,如此一來不僅有助於每一類水準的提升,而且將會使得國術會及政府主管部門,在輔導、研究及執行上更為有效及便利。反過 來說,大了統統擠在國術的旗幟下,涇渭不分,不僅我們國人無法認識國術的真藐?國外人士更是一團迷糊,而且也無法個別地研究發展,終其結果,必是大家一起 和稀泥,國術日趨沒落而為世人所嗤笑罷了。

鑒於此一迫切的利害關係,個人認為由於每一類自身性質不同,內涵不同,實有必要在統一的國術會下,劃分成立各類部門,然後集同性質、同內涵的人才, 於各部門相互切磋磨練,如此,方有希望在一片慵懶散亂中,把國術振興起來,進而發揚光大。管見如此,我以為在當今紛紛芸芸的國術界,可略分為下述六類,而 每一類中其造詣深淺自然不一,其重、點是在如何分辨而如何管理之而已:

一、丹氣類:

社會上目前正流行某某丹功、某某氣功等教人練丹、練氣的風氣,它的產生背景不消細說,諸君也知道是為著那些自覺機能或氣機有障礙者而設的,由於它標榜簡單、易學、效果快,因此這一類學習的人口比較多。

其實,養氣、練丹本就是一件事,儒道釋三家都有這門功課。孟子常講「氣以直養而無害」,「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釋家靜觀坐禪,調息觀照工夫中也含攝有此; 而力主性命雙修的這家玄門之士更是不用講了,其調龍虎、合乾坤,無非是練個元氣金丹而已。而人之一身,其動作活潑,離不開呼吸氣血以及腦子心意的觀測指 揮,凡人不明其理只能任其變化。

三教則主張從一動一諍、一呼一吸中,尋其本源而加以修鍊。在武術技擊方面來講,氣煉丹田尤其是一門徹頭徹尾的修鍊工夫,不可須臾離也。因此,在武術上,內 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更藉排打、調息工夫便內外合而為一,可養可用。在三教方面則加上心性修養工夫,濟世渡人的學問,可以說是把一呼一吸的技巧擴充到極 高明博厚的境界。不過,上述之三教,乃至融合三教的武道,其主要的作用在於使人回返自然的本質。當今社會流行的未必就是這些大道理吧!

人莫不有呼吸,凡人呼吸以維持生命,而一位深於技擊的武術家,於一呼一吸間即可立判生死,其間相距卻不能以道理計。目前流行的丹功、氣功和三教相較之 下,亦是相去甚遠據我所見,習此類功夫者大半是身體某些系統有毛病、阻塞或是機能衰弱,這些人、平常就好逸惡勞,又缺乏運動的調養,在他們必中只盼望有簡 單而具神效的健身法,為迎合這種心理所能教的東西,只是些下層的簡單呼吸動作,或是持續性的肢體關節活動,而要求其在空氣新鮮,林木繁茂之地習練,不過是 兼收自然的滋養功效而已。、言種教導方法,雖有活動氣血身軀的作用,然而人身之呼吸氣血,除了要活潑暢旺外,更須平和怡靜,以免暴脹驟促之危。而心存速效 的必理,易使氣血浮促,一身肌肉關節易緊張,由此而練呼吸,恐怕尚未收其效而弊病早已暗存了,肢體上局部而機械性的運動,不得充份的氣血培養有如空鍋火 煮,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更是不可不注意的流弊。

二、青草類:

這一類最為明顯,也最易區分,其人數亦為最多,以可從武術類中分離而出,蓋其在謀生的需求下,與一般國術館治理跌打損傷的工作,都是遠超出對武術的修鍊 了。這些並不是壞事,至少在地方鄉裏的醫療上,治損傷的青草店、國術館多少也有些貢獻。進而言之,跌打損傷、接骨治病的醫技,和針灸學一樣,同是中國醫學 中一套有理論、有系統的學問,惜因無人研究。遂日漸式微。試看擅長接骨之類的高明技師,其運用這門醫技的效果,比諸西醫使用夾板鋼架者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妙尤在近於天生而無駢生畸變之後遺症也。

現在,針炙日漸受到世界尖端醫學的重視並採用,而跌打損傷、青草藥等中國傳統醫技,也應及早做文化財產的保存工作,更進一步以現代醫學的眼光來分析研究,相信必能在這方面大放異彩、造福人羣。

三、美技類:

武術走上花俏,稱之為花拳繡腿這一類的技巧,是有姿之美,而無勢之力。雖然如春花夏葉,終究缺乏秋冬肅殺之威.因此除能供賞心悅目外,併兼收活動身體之 功 ,作若論及攻擊自衛,則顯然有力不從心之現象故此類技術可在民族舞蹈上求發展,若配以國樂節奏,更能表現我民族精神。或以現代舞蹈方式如「雲門舞集」,創 造出另一種風格舞姿,更能發揮我民族藝術。獨樹一幟,豈不是更令人刮目相看,蓋因,虎若無牙,鷹若無爪,只可供人清玩之用,所以武術若著重花邊招式,而無 氣勁殺傷力,那就滑極而流,變成另一種手舞足蹈的藝術了。在這次比賽表演中,就有著名的現代舞蹈家前來獵取優美鏡頭,以供其工作上使用,而美技這一類武 術,在目前及將來,正有和舞蹈藝術暗相重合之趨勢,如當今的工夫舞、扇子舞、傘舞、劍舞等,正是此類中較具代表性的表現。

四、特技類:

民俗技藝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產,尤其叫人懷唸的是它代表著一個時代地方

風俗的特殊價值,自然是值得保存的。民初在北平天橋、天津三不管、濟南大觀園等地區,耍把式、跑江湖,賺錢喫飯的甚多,他們幾乎都有一手絕活兒,耍罈子、 摔角、玩飛叉、飛刀、千斤擔、變戲法、……等等,不一而足,旁人看了自是為它好看,難能而為他們喝采、打賞。在臺灣,每逢節慶,地方上廟宇神壇常有宋江 陣、踩高蹺、舞龍、舞獅之類的陣容,而有些江湖戲團也常有喉頂鐵條、睡釘牀、砸石塊等等表演,凡此種種,似可歸入民俗性的特技方面,若能會同文建會或其他 主管部門,給予適當的輔導,俾使其不致湮沒失傳,於民俗之保存更是一大建樹,另一方面,在某些場合上,這些特技也很能達到表演效果,做到民俗才藝交流的目 的。

但在整體的衡量上,特技類以其傳入一笑而換取生活所需的早期目的下,訓練常易流於皮毛外相,而缺乏文化精神的培養功夫,所以不易登大雅之堂而回異俗流,因此,在其內涵哲理尚未獲得補充前,以不足以擴大為一種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內容。

五、養生、健身類:

昔日有位拳術名家楊某,建威帝京,在教旗人貴族習練時,僅以軟法教之,而無發勁傷人之剛法,人問其故,他含蓄地笑說:「旗人驕貴不耐勞苦,且旗人非我族 類,君豈不知乎?」問者悚然而退,並經口傳,雖或未必全然可信,但在國內某些拳術中。實際上是隻傳有軟法而無剛法,蓋柔中無剛則軟下去也。由於它們具有活 動氣血、健身利生的功效,對不堪劇烈艱苦的武術修練者而言,實乃一大福音。

尤有進者,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精神焦慮,神經耗弱已成為愈來愈普遍之文明病,而健身利生類的拳術,以其柔軟放鬆的特性,恰可使患有文明病的人獲得良好 的鬆弛和休息的效果,正乃一大美事也。因此,領導及習練這類性質拳術的人,似不妨和中西醫學界合作研究,汲取醫理上之相關精華,從而發展出一門有系統、有 方法,且可印證的中國獨有之學術,其對於世界文明人羣之貢獻,將更千百倍於目前,亦豈不勝於切切曉舌本自先天缺乏的技擊功夫哉?諸君何妨三思之!

六、技擊武道類:

自古修習大術之士,莫不以技擊為其發源,在嚴格而有次序的修鍊中,砥礪身心。外而打磨筋骨皮肉,內而練一口丹田元,此乃其之根本也,亦是技擊之功能也。 能此者,以其超越凡俗之氣勁武技,可在哼哈之間斃敵性命於瞬間,然此亦大不易,非有名師之心傳及習者之默悟苦修,不更有成也。諸君試觀歷次各種國術比賽之 摟摟抱抱、胡打亂纏一氣的場面,便可知吾言不虛,蓋人命由天授。故非有德之士絕不能導用其技,以伸張人道正義而不濫殺無辜,是以歷代名家每多有祕技自珍之 譏,其實非也。為師者不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然欲求佳徒以述繼其事者,亦大不易也。試觀近代技擊、道德巍然有成之名家,如王正誼、霍元甲、楊、郭之流, 其機之者果有之乎?又果能將其一身技業傳承而光大之乎?

武術修鍊,下焉者僅止於外相皮毛,專事筋骨肉的鍛煉,再加上一些呼吸氣血功夫,然此己能小異一般、稱雄一時一地了。而真正得到真傳的武術家,以更上一 層,著重於心性的培養修練,以求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達到心志專、純、靜、定的境界。因為,人、之精氣神雖為一身活潑、靈敏之根本,然性若不定,心若不 平,則精氣神皆不可能依次煉化而到高起合一、三花聚鼎之境地,是以武術和三教所求之目標大略相彷佛,皆直指煉心即煉己,心明性定而後方能超凡脫俗,不為一 身筋骨血氣所束縛,徒為一勇之夫而已,是故,大術修鍊乃是有形之筋兮肉、無形之心性、精氣神,二者交互培養,相輔相成,在致用上,若參與兵法戰略、攻守進 退的道理,小則可以個人禦侮行道,大則可用於戰陣攻取上,走上大將之途。

因此,中國的武學,實在是一門修道而有系統、有層次的學問,在修鍊身心上,比起儒釋道三教更有步驟、章法,可循階而升,而事實上,三教中人亦每多技 擊鉅子,足見古人文武二者是不偏廢的。不論其在心性思想上,是著重於或儒或道或釋,其調息養氣,明心定性的修習功夫?卻是大同小異也。雖說技近於道,然能 否由技擊而武術,而武學,而武道一貫而入,能否登堂人室,積健為雄,出神入化而得此道之三昧,端看一同修鍊者的師傳。敏悟、機緣、環境等等先後之條件是否 配合,來決定其成就之高低,此道雖難,然有志於此之後學才俊,不可不以此自勵自勉!

在將以上這六種大致歸類後,我們當前面臨了一個決定性問題一一我們的國術應走那個方向。

世界各國固然已形成一股「功夫熱」,然而能左右這股熱潮的, 實際屬於我們。

大陸及後起之秀的日本。

日本以其專註狂熱的民族性和高科技傳播,近十餘年來,在海峽兩岸大肆吸收中國武術,鉅細兼收,雖尚未深入其中,然其搜 羅之廣已足令有識之上為之訝異,諸君試想,柔道、空手道、劍道以及茶、棋、書諸道,本請我國而今興於彼邦之歷史演變。

當知此一考慮並非杞人之憂。而大陸現 已全力發展其「樣板武術」,雖曰樣板,然其集上述六類中之特技、美技、健身、丹氣功夫等各類特長,並加以專業化訓練,雖無技擊功夫,然其花俏好看,搭配套 路純熟和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在表演效果上唬唬外行人或西方人士實己綽綽有餘了,因為這些表演以西洋的運動而言是絕對難以辦到的,自然容易使他們信眼中國 武術就是這副德性。

因此,當我們面對日本人大陸的這種蓬勃發展趨勢,若仍是固步自封,無乃自取滅亡,要緊的是我們應該往那個方同走,才能打開一個新局面呢?是六類中的 那一類?是青草嗎?還是丹氣、特技呢?亦或是美技、健身之類?諸君,我們若冷靜下來想一想的話,當可比較出,以目前國內的師資人才,要想和人較一日之長 短,恐怕非得弄出一套辦法來。好好地下功夫纔行。但只有技擊武道,是大陸的樣板、日本的武士道所不能不瞠乎其後而望塵莫及的。而這一類正統武術,也才真正 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道統,一貫之修身明心的功夫。可用來啟蒙訓學、為人處世,進而安邦定國?乃至恬淡終老,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學問.雖講武學,其實文學 已在其中,孔子所強調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道理,也就是這個意思。

做為一個中國傳統武術的薪傳者,七十餘年歲月於茲,從民初看到現在,我實不能不慨嘆中國武術的轉變,此固然半由社會文明變遷所造成,卻未曾不是推廣目標之 偏差所致,別人所珍貴而蒐集且發揚不遺餘力的,我們卻棄之如敝屣,甚而在井中觀天,陶醉在僅存的一點舊有文化遺產中,殊不知世界已變化萬端,難道非要等到 來日敗勢已成定局,才來後侮今日不全力挽回當前劣勢的因循、拖延嗎?區區衷誠,實深望諸君明察而諒解之,是所甚幸

真正武術那裡去了?

   流傳數千年的中國武術,今天正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內憂不靖,外患益烈,世人隻日見它化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見!

   中國有句老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裏,大則安邦定 國,造福千萬黎民。這纔是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然而,試問今天的武術,成了個什麼樣子啦?雖然我不能日夜憂憤,亦不願在此肆意 抨擊,但我不能過於緘默。試看現在海內外流行的武術,粗、俗、鄙、淺、舞、樣板,而在充斥整個武術園地,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的情況下能不使人憂心嗎?

   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術在農業社會裡,和現代社會裡,其意義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鍊身心最好的途徑,能夠使一個人化弱為強,進而入道,得道。這種修鍊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處身那個朝代,那種社會裡,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實上,修鍊武術有成就的前輩們,都能體悟到:要想得道,從<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實而有效的道路。這就是為何古代如此重視文武 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數百年來,中國不但貶低而拋棄了<武>的修鍊,連帶<文>的方面,也淪落為虛妄,不切實際的浮文飾詞了,這不是很可悲 的嗎?明朝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影響了當世。其傳習錄中,他一再強調<靜>的功夫,認為做學問,敦品行,要從定心做起;而<致靜>是對付心猿意馬的最 佳針砭。他得力於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絕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術修鍊中,<定,靜>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始終一貫的要求。在四書<大學>中,就開宗明義地主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然而,在當今一般文士,對於止,定,靜的功夫從何做起?裡頭的境界是什麼?恐怕十之八九不見得就明白。如此這般讀<大學>一書,則它是它,你是你。書中義 理何嘗有半分入你腦中,引起變化?古人讀書講究<學,問,思,辨>外,還要<篤行>;這步工夫有幾個讀書人做得到?宋,明以來,玄理 ,八股的腐儒多如過江之鯽,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吧!

   從武術的入門修鍊上看,做老師的教弟子,一開始即先練定式站樁,求的就是個止,定的工夫;在這定樁中,進一步要學生盡量放鬆,並且要松透,不可有一 絲一毫的緊張,所求的便是個定中有<靜>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靜有常,則漸漸在變化中能安;能安能靜,才談得上<功夫>二字,才能慮,才能得。因此,在 行家眼中,<大學>中<止,定,靜,安,慮,得>的工夫,絕不是一些知識的空話,而是早晚實際修鍊的<功課>。

   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後,做老師的就要求學生在招式運動上,氣勁變化中,必須刻刻求安靜,這叫<動中求靜>。前頭定靜樁步中,腦子雖然無思安靜,卻是要求氣機之<動>,這叫<靜中求動>。古代導引術以意領氣,行遍身軀,也是一種修鍊的法子。

   以<動中求靜>而言,<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轉圈子>是練八卦掌的象徵,但轉圈子做什麼用呢?說穿了,無非是在不斷的盤旋繞轉中,仍然能夠身體放 松,腦子精神安靜舒適,然後再<靜中求動>達到專一而不亂。否則,一但和敵人搏鬥,血液一下子衝上頭部,臉紅脖子粗,心臟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結果,敵我拳 腳怎麼來怎麼去?全然無知!雙方都是亢奮,激昂地拚命對打著,沒有半分計量,勝負全靠體能,跟過去的練法,打法和戰法,一點也不相干。我們看看這十多年來 的武術比賽,不就是這種亂拼一氣的場面嗎?

   太極拳經中有<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的主張,試想一想,鶻,貓這種狠辣,靈敏的動物,在窺視,捕食時,那種剎那間閃電一擊的威勢,不正是搏 擊要求的標準嗎?在極動之中,仍有如雷達般的清晰,冷靜,不正是鶻,貓一擊之狠的精神狀態嗎?准此而言,當今的武術比賽,那種摟摟抱抱,胡纏亂打的樣子, 實在是不堪聞問,真是連鶻,貓都不如了。不過,比起現在大陸上粉裝衣錦,戲劇化的<樣板武術>來,我們的武術還是比較健康的。但是,像大陸這種叫人作嘔的 東西,國內也有人在編造,翻印,學習,提倡,而自稱之為<武藝>,自命要把武術藝術化了。這不但是嚴重的誤解武術的真諦,而且貽笑大方。

   因此,武術修鍊中,要求<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鍊,一體而不可分的。在動中,招式的變化,沒有心意的冷靜,便沒有高 度的殺傷力;沒有氣勁的運用,只有手足舞蹈,那就成了<樣板武術>或是<舞術>,花拳繡腿,不值識者一笑。在定靜中,求氣機之培煉發動,仍須在心思清靜的 前提下,使其身體健全,而自然而然地產生。看時下為賺錢求名之輩,動輒提倡某某<氣功>速成,從數月,數日,到立刻即有感應,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這種 人,不管是出自無知或爭利,實為中國武術的罪人。

   真正的中國武術,求靜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說<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理一致。而不論是養心,鍊氣,中國五千年來聖賢心傳,所傳的就是這個。談道統,論正統,舍此其誰?

 這步工夫,加上拳法,義理的融合,不論是向<武>或<文>的方面發展,自然就形成一個人的氣勢,氣概或氣節了。比如,義理上,培養忠烈思想的,自然 具有一種壯烈氣勢,如武聖關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氣,如<正氣歌>之文天祥;飄逸之氣,如好劍術的詩仙李白;毫雄之氣,如楚霸王項羽;忠義 之氣,如<還我河山>的嶽武穆等。這些歷史上垂名後世的英雄秀士,雖不以武道的成就揚名於世,但實際上,他們的武功文采,卻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煉上,才得 以氣雄萬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樣。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這步工夫的厲害和寶貴,所以一生終是懵懵無知,和草木同生死罷了。

   雖然,不必每一個習武者都有這些成就,但是,最起碼的大原則,大目標是不能錯的。尤其是身上負有責任的政府主管,社會團體的領導者,這些人主宰了一 代風氣的轉變,在觀念上更不能有所偏差。因為你提倡什麼,社會大眾缺乏辨識能力,多半就會跟著走,蔚成潮流;這不是很嚴重,很需要慎重思考的事嗎?

   中國的哲學思想,所強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顛撲不破的道理了。問題是為什麼來修身呢?近三十幾年來,提 倡文化復興,民俗技藝的人,不遺餘力地大聲疾呼,動用大筆經費。前者把孔孟的大道理搬來挪去,要人這樣那樣,要仁要義,要孝要悌,卻叫人不知從何下手?不 知如何循階而達?好比稚童大呼要上天摘月亮一般,徒然空言罷了,無甚益處。至於民俗技藝呢?則視其為文化遺產,在學校,社會大力擴展捏麵人,踢毽子,魁壘 戲,摔泥巴。我倒不是否定這些遊戲的價值,只是說,中華文化就是這些雕蟲小技,就未免大荒唐了!難道從前嶽飛,關公是靠這些培養成功的嗎?這真是天大的笑 話!而這些居然是政府文化部門推行的主要內容呢!!

   諸君,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認為那是極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習中,這是有法可循,一點也不玄的。武術中,講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身軀,腿 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 靜,無時不與天地合。一個對武術有深刻體認及造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萬物相存的利害關係,就能夠身受其利,而不受其害;能夠吸收到天地萬物的好處,而 避免它的害處。

   所以說,中國武術有奪天地造化,參萬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謂參天地,贊化物的理想,纔不致淪為唱高調,而是確確實實可以循序漸進,一步步達成的。中 國所以主張<文武合一>,是理論,實踐並重的教育,只有在這個根基上才能落實。綜觀歷朝歷代,專做文章理論,而不修心養氣的,常常流於空言高論。這個現 象,在今天還是存在著!。

   因此,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一門高深的武術,必然具備有完整的修鍊方法。從站樁定式起,生理的調整,內心的修鍊,血氣的培養, 力勁的運化,拳法器械的應用,乃至於兵法戰略等等,纔算得上通盤完全。雖然各門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氣勁之鍛鍊;氣勢,境界之培養,應無二致。 而且唯有理論和實踐,默悟和修鍊並重,這種武道的教育,才較有可能造就出一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有節操的大丈夫。我們現在要復興中華文化,要 重健中華雄風,除了這個武道的教育外,恐怕是別無他途了!

願有識之士共同三思復三思之。

因為某些辭彙的問題,我對原文進行了一點刪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