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茶馬古道上,60斤茶葉就可以交換一匹最好的馬,40斤可以換一匹中等質量的馬,有沒有很心動?今天在首都博物館的"山宗 水源 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上看到的,非常有意思。

  青海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舊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元朝之後,青海河湟地區呈現出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並存發展的格局。這一時期,茶馬貿易興起,青海的茶馬古道成爲連通中原與藏區茶馬貿易的重要通道。

  這是清朝時期青海那邊的茶葉罐,太漂亮了。宋元明清以來,官營茶馬貿易機構設立, 中央政府獲得了大量青海地區的馬匹,內地茶葉也滿足了藏族的“恃茶”之風。

  這是民國時期青海那邊的茶鹽袋,是用動物皮做的,雖然現在已經破舊了,但是也掩飾不住曾經的精製。

  這是馬額頭上的飾品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於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完善,甚至設置了“檢舉茶監司”這樣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設置“茶馬司”。

  這是明朝的金牌信符,爲明代以差易馬的專用憑證。之所以有這個專用憑證是因爲洪武初年,開茶馬互市後,死茶氾濫,所以下令嚴治。明王朝共制了41面金牌信符。

  這是明朝萬曆十九年茶馬互市的告示。其實除了漢藏兩族的互市,青海在歷史的長河中還起到了與國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漢晉時期,羌中道承載着中原文化的西向傳播,以及中亞文明、南亞佛教文化東傳的交通功能。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尤其是公元5—9世紀,青海道因“吐谷渾道”、“唐蕃古道”的興起而進入鼎盛期,一度發揮了中西陸路交通主幹道東段主線的作用,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偉大貢獻。這一時期,東亞與南亞文化在柴達木盆地聚散,留下了大量異常珍貴的文物,絲綢之路青海道作用凸現。

  展品不光是茶馬互市,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各個時期,彙集了青海省13家文博單位精心挑選的442組件文物,最關鍵是全免費參觀!展期一直持續到6月30日,對於喜歡青海、歷史、文化、文物方面和希望家裏的孩子漲知識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場免費的饕餮盛宴。

  這個是新時期時代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也十分有意思。口沿內壁有兩組手拉手羣舞的人體圖形,一組11人,一組13人,共24人,人物的頭部戴有寬大的頭飾,腰部以圓球形爲裝束。兩組人之間以弧線紋、斜線紋、圓點紋相隔,腳下有四條平行弦紋,整個畫面飽滿充實,動感十足。想象一下,把碗裏盛滿了水,水中會有圖案人的倒影,那真是相映成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