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豬價跌至8年最低,“二師兄”到底腫麼瞭?)

遼寜、黑龍江、上海、北京、山東、山西……今年以來,全國生豬市場猶如遭遇“滑鐵盧”,價格持續下跌。北方地區跌幅尤其大,天津、北京、遼寜、山西及黑龍江的生豬價格曾在兩天內每公斤下跌1元,如此快速的跌價使得養殖戶感到恐慌。

3月30日,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白條豬(肥)批發價在5.5元/斤徘徊,而2017年同期,白條豬價格接近10元。

根據機構測算,2017年豬肉價格對CPI的拖纍超過0.2%。進入2018年,豬肉價格仍在下行,3月下旬全國瘦肉型豬齣欄均價更是跌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雖然此後幾天開始弱勢迴升,但根據多位專傢的判斷,今年豬肉價格或無明顯迴暖可能。

豬肉價格與CPI有極強的正相關性,後者一度被稱為“中國豬肉指數”,盡管這個說法産生於“飛豬”時代與通脹的特殊時期,但“豬週期”與宏觀經濟態勢的高度吻閤使得豬肉價格在經濟學傢們預判CPI、未來貨幣政策的過程中,能夠得到重要參考。

國金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邊泉水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說,可以從豬肉價格預判CPI和貨幣政策。曆史上通過觀察“豬週期”來判斷CPI趨勢是比較有效的,但是過去一年多這個指標有些失效。因為豬肉價格處於低點,波幅下降,現在再拿豬肉價格變化來預判CPI,其顯著性有所下降。

邊泉水所說的“顯著性下降”,來自於中國“豬週期”時間邊界的不斷調整。通常意義上的豬週期是從2003年開始算起。至今中國已經經曆瞭3個完整的豬週期,不同的是,這三個週期的長度分彆是三年、四年、五年,2015年3月開始至今的第四輪週期,剛剛從盈利點轉嚮虧損點。根據曆史規律,此番豬價短時間無法大幅上漲,盡管豬肉價格在CPI統計權重中佔有重要位置,但價格疲軟已經讓它無法成為支撐CPI的驅動力。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鬍冰川認為,這一輪豬價下跌最大的問題是養殖業或者說生豬養殖業在規模化的過程中處於大躍進狀態。政府鼓勵、資本進入、環保政策調整等因素疊加,使得這一輪豬肉價格是結構性下降,已經影響到瞭豬肉的價格中軸。

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經濟觀察報,2018年豬價如果繼續下跌,依然會成為CPI比較大的拖纍項;如果相對2017年全年平均價格同比歸零的話,對CPI的影響將是0.2到0.3個百分點。

這位分析師認為,集中化生産決定瞭“豬週期”更長,豬價波動的振幅收窄,偏嚮於平穩。所以這一輪豬價止跌或震蕩的幅度不會劇烈,也就是說不會因為豬價飆漲引起通脹大幅上行。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告訴經濟觀察報,應該說在未來一段時間豬肉價格走勢可能會比較平穩。今年以來豬肉價格基本上有些正常化,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年豬肉價格依然不是CPI大起大落的主要驅動力。今年CPI可能會溫和上行,主要動力可能包括國內服務品的價格,包括PPI嚮CPI傳導等因素。

豬肉價格正在接近價格中軸

每年春節過後的豬肉需求均處於低迷期,“逢節必漲”的心理也使得養殖戶看重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但這輪價格下行的內生動力似乎要追溯更多的因素。

鬍冰川認為,短期市場供求隻是反映價格的一個方麵,這一輪養殖擴産過程中,肯定要進行一輪洗牌。2016年年底開始,玉米去庫存、規模化養殖的提齣、環保政策、食品安全的約束,共同驅使市場擴建規劃養殖場。其中還包括整個生豬養殖嚮東北轉移後,限養區、禁養區的行政清空。這輪價格變動,除瞭供大於求的週期循環,核心的因素是在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投資的大躍進帶來産能的急劇擴張。近年來,尤其是12個月以來,豬肉的整個産能擴張速度快過豬肉需求增長的速度。“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近年來中國豬肉的消費都在增長,但是增速開始趨緩,因為中國的肉類消費結構逐步從紅肉消費為主,轉嚮依靠紅肉、白肉消費和水産品消費的多元化蛋白質攝入。過去完全依靠豬肉的蛋白質消費基本上告一段落,但是豬肉消費還是會增長的,隻是增速會受到約束。”鬍冰川告訴經濟觀察報,食源越分散,市場對單一産品的依靠降低,這會對單一産品的價格增長起到很強的約束作用。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豬肉價格是一種映射,豬週期的判斷要依靠産能。

在馮永輝看來,豬週期之所以從2003年開始算起,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需求傳遞供給調整生産結構更加靈敏。細數來看,第一個豬週期是從2003年至2006年,隻有三年時間;第二個豬週期是從2006年到2010年,延長至四年;第三個週期是從2010年一直到2015年,長達五年;現在的第四輪豬週期是從2015年3月份開始,剛剛結束贏利進入虧損,也就是說,虧損期結束之後,這輪豬週期方纔結束。

馮永輝認為,第三輪豬週期是經曆瞭三年的虧損纔把過剩的産能淘汰,然後完成當輪豬週期。目前的第四輪豬週期盈利期將近三年,保守來看,如果按照上一週期的時長,本輪豬週期有可能長達六年。

這也使得豬肉價格的波動幅度減弱。如果迴顧2017年豬肉價格變化趨勢,可以看到除年初春節需求刺激外,大緻呈“跌跌不休”、小幅反彈震蕩、再次震蕩下行、季節刺激迴暖後震蕩前行的態勢。根據機構測算,最終的結果是,2017年全年豬肉價格下降8%左右。

今年3月下旬,全國瘦肉型豬齣欄均價已經創造2010年6月份將近8年以來的最低價。盡管隨後又齣現小幅反彈,但是僅東北、華北地區反彈,南方、西南地區整體波動不大。

鬍冰川認為,這一輪的豬肉價格是結構性下降,已經影響到瞭豬肉的價格中軸。由於生産成本的中軸發生變化,假如豬肉價格過去的波動是圍繞10元,未來的波動可能圍繞8元。

這意味著,當市場再詢問“二師兄怎麼瞭”時,已經不能將希望過渡寄託於節日帶來的強需求。因為豬價由供需決定,供給起主導作用,需求起次要作用。馮永輝認為,豬肉價格和CPI之間,或者說和宏觀經濟之間的關係,更多是一種輸入型。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的貨幣供應量過大瞭,社會經濟發展增速非常明顯,居民對豬肉的消費量,老百姓對豬肉的需求可能相對比較有增長空間,會帶動豬肉價格的上漲。

馮永輝說,因為生豬市場更多是一個自由市場,所以對宏觀經濟的反應更加靈敏。從這個角度來說,豬肉價格一定程度上是宏觀經濟、CPI變化的一個反映。不是因為豬肉價格推動瞭CPI上漲,而是整個社會的經濟嚮好、消費內需比較好,然後反映在豬肉價格上。

不過,從統計意義上來看,豬肉價格的變動會導緻CPI的變動,而CPI的變動對豬肉價格的影響並不顯著。

CPI權重變化

目前國傢統計局有關CPI統計構成總計八大類,分彆為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居住、其他用品。

在這一輪CPI統計結構中,食品類權重有所降低。而在2011年起通行的權重構成中,食品類佔比可以達到30%。有研究認為豬肉在CPI所有商品中所佔權重或許高達10%,不過國傢統計局官員錶示該數值隻有3%。即便如此,豬肉作為單一商品,其價格對整體CPI的影響已經十分大瞭。

以豬肉價格震蕩最為明顯的幾年為例,2007年豬肉價格飛漲,2008年豬肉價格先漲後跌,2009年在榖底徘徊,2010-2011年重新飆升,2012年再度走低,2013年穩中有漲,2014年下半年持續下滑,這幾年,CPI的走嚮錶現齣瞭與此極為一緻的同步性。以至於CPI産生瞭一個名字——“中國豬肉指數”。

張明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說,從過去來看,中國的CPI的增速的確受到豬肉增速驅動,也可以看到豬肉價格波幅總是大於食品,食品總是大於CPI,而且很多時候價格在領先於CPI的波動。去年初以來豬肉價格的確下行比較快,這其實也是CPI一直沒起來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其實現在除瞭食品價格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在驅動CPI,比如說房租、醫療服務的價格等。這些因素也是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CPI往上走的主要動力。

容易被忽視的事實是,統計CPI的構成及權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2016年,國傢統計局調低瞭食品價格在其中的權重,同時調高瞭服務價格權重,原因是隨著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以及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響,以服務為主的非食品價格對CPI的推動作用正在逐步增強。

然而,豬肉價格對CPI的影響依舊不容輕視。一位券商分析師認為,“豬肉佔整個CPI構成項的權重並非很高。但即便是1%的權重,如果當年同比價格發生10%或20%以上的波動,都會明顯反映到CPI的變化上來。”

在行業分析師看來,真正削弱豬肉價格的短期影響力度的因素,或許是中國養殖業或者說是生豬養殖業的結構變革。這一輪大型養殖場的生豬增量遠遠大於原來散養戶的存量。且“南豬北移”至東北的生豬産能基本上已經形成,處於爬坡階段。相反此前的豬週期受宏觀經濟影響,尤其是2008年、2009年宏觀經濟對豬肉價格影響特彆大,因為當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帶來整個物價中軸的上漲。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鬍冰川認為,本輪豬肉價格下跌和之前的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過去的豬肉價格是貨幣的外生錶現,是貨幣帶來的通脹錶現,而這一輪主要是産業自身的影響,貨幣因素很少。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價補分離之後,上遊的飼料成本和國際接軌以後,養殖業有利可圖,加上政府轉變畜牧業發展思路,包括環境評價思路,最終的結果是擴大規模、促進技術進步、降低生産成本,然後疊加需求因素,導緻瞭豬肉價格的下跌。豬價的下跌最終反映到CPI上,效果是拉低瞭CPI,但是此時的CPI下跌是産業政策造成的,不是宏觀經濟不景氣造成的。

國金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邊泉水告訴經濟觀察報,豬肉價格和CPI的相關性肯定是成立的,但嚴格來說不能夠稱為因果關係,更深層次的東西可能是收入或者消費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講,豬肉價格和CPI是部分和全部的關係。中國目前處於經濟短週期的底部,未來可能會緩慢嚮上。經濟週期嚮上帶動豬肉消費提升,這一點未來會對豬肉價格有促進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