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譚宇哲】

國際電競風潮也吹到選戰中,六都今年以來爭相推出電競產業政策,電競儼然成為選舉年參選人的熱門政見,打造電競產業園區口號新穎,又可以爭取年輕選票,但電競市場在臺灣方興未艾,不考量區域產業環境的特性,一昧喊口號爭相投入的結果,恐怕只會成為「蚊子產業園區」。

電競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雖然全球電競人口、經濟已有一定規模和成熟度,但臺灣人口僅2300萬人,單就起步階段的內需市場而論,並不需要太多的產業聚落,或者更應該說,許多地方根本沒有形成產業聚落的條件。

大臺北地區有微星、威剛、宏碁、鴻海等電競相關企業羣聚,堪稱六都之中最具電競產業園區發展條件的都會區,但地方政府目前都還在起步階段,像是新北的電競基地、桃園的電競委員會,培育人才和扶植產業有餘,要發展到產業園區,在確保效益能夠回收前,並非一蹴可幾。

中南部的臺中、高雄固然也有電競產業需求,產業、人口密集度、通路及交通卻不比大臺北地區,若要大舉招商進駐產業園區,對企業來說反倒像捨近求遠。

花錢找場地、購置硬體不難,難的是將人才、產業一路結合到市場規模,就好比良田水稻沒有近水可汲,最後只能被迫休耕。選舉期間各參選人爭相畫大餅,比誰講得美味可口,只要電競活動冠上產業名詞,年輕人喜歡,中產階級更愛,何樂而不為。

但如果不思考縣市特色及產業定位,只是一昧爭相跟風喊口號,反而無法整合臺灣產業界力量形成「產業聚落」,更難以面對國際競爭,這是選舉口號之外,更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