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爲,均屬侵權行爲,“商業人物”將公佈“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知識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作者:王不易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都挺好》再一次將正午陽光推上輿論頂峯。如果說北京文化是電影界的押寶機,那麼正午陽光則是名副其實的電視劇爆款製造機。從2015年《僞裝者》“出道”至今,4年時間,正午陽光超額完成了侯鴻亮當年對它的設定:用3到5年時間,將正午陽光品牌化。

  “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當一個電視劇製作公司以及電視劇的製片人擁有核心粉絲羣,這種IP力量恐怕是任何流量IP都難以企及的。

  正午陽光擁有了這種力量。寒冬裏,好像只有那一處陽光普照。

  2014年,當山影準備上市時,侯鴻亮決定離開。他說上市涉及到太多資本運作,令他疲於應對,“我覺得該走了”。

  這讓人很迷惑正午陽光往後的走向。作爲正午陽光的董事長,侯鴻亮曾經說過,他的短期目標是正午陽光的品牌化,“公司不想做上市,但會和上市公司是合作伙伴的關係,我們只專注做內容”。這近似烏托邦宣言了。

  但正午陽光最終還是走上了資本之路,2016年1月接受華人文化基金投資,2017年6月,第一財經曾報道稱,正午陽光的上市計劃已啓動,處於初級階段。兩年過去,上市的動靜似乎沉入水底。正午陽光離上市還有多遠?正午陽光處理好資本與優質內容的關係了嗎?盤旋在外界的是這兩大問號。

  去年一年風雲變幻,各種力量從各個維度“打擊”影視行業,已經上市的影視公司艱難過冬,走在上市路上的如華視娛樂、新麗傳媒、開心麻花、和力辰光等中止IPO,新麗則最終選擇委身騰訊旗下閱文集團,再謀後動。

  在如此環境下,正午陽光卻在理想國裏調整自己的節奏。2018年整整一年,正午陽光只在年末播出了兩部電視劇——《大江大河》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今年初纔有《都挺好》再掀輿論狂潮。

  正午陽光就像是在方外之地搞創作,很沉得住氣。

  這種沉得住氣,是從山影帶出來的慣習。山影全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更早的時候還沒有集團化,由山東電視臺出資,打造“魯劇”品牌。因爲地理文化優勢,山東電視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就出了很多精品劇,譬如《武松》《孔子》《今夜有暴風雪》,嚴肅劇時代,山影是一塊金光閃閃的大招牌。山影走的是國企制度,比之民營企業的掙錢壓力,它更加遊刃有餘,山影拍戲不是爲了去掙錢,而是拿獎,金鷹獎、飛天獎,獎拿得越多越彰顯實力。

  侯鴻亮說:“‘山影’有一個特別大的好處——重視創作。我沒有後顧之憂,我會爲了創作去超支,只要我超支有理由,我可以挺直腰桿,我說我需要超支。”

  侯鴻亮這波人——孔笙、李雪,還有孔笙曾經的副導演、如今獨當一面的張開宙,都是從山影出來的。某種慣性存在於他們的基因裏。

  2011年,老大哥孔笙帶着李雪、孫墨龍兩個導演成立了正午陽光,註冊資金爲300萬元,當時正午陽光還只是一家後期製作公司。2014年,侯鴻亮辭職,帶着策劃、宣發、製作、經紀、商務等部門加入正午陽光,這纔有了公司的樣子。侯鴻亮給正午陽光的定位是獨立製片公司,從最開始,就確定了製片人中心制,2014年的正午陽光,侯鴻亮持股31%,孔笙持股25%,李雪持股18%,孫墨龍持股15%,製片人和導演都與公司深度綁定。

  這家公司只奔着一項核心業務去——拍好電視劇。侯鴻亮說:“我就是一個拍電視劇的。”如果從投資角度來看,正午陽光過於單一的業務,應該是一個風險點。

  動輒打磨劇本就三五年——《琅琊榜》從籌劃到播出耗時5年,《歡樂頌》劇本就寫了兩年,《大江大河》籌備歷經三年、劇本打磨一年零七個月……一年出品劇作不超過5部。這種節奏很不市場。

  它更像一個作坊。侯鴻亮、孔笙、李雪“鐵三角”搭檔,外事都由侯鴻亮處理,但他也不樂於幹這些,否則不會從山影辭職。人物記者採訪他時說過,聯繫侯鴻亮很難,他幾乎不接電話,也極少安排會面,而他的朋友碰上他第一句話就是:爲什麼我找不到你。他大部分時間都紮在片場,最近幾年可能正在調整這種狀態。和正午陽光合作了多次的作家阿耐,《大江大河》《歡樂頌》《都挺好》都出自她手,她卻神祕得幾乎不露面,只知道她是寧波人,曾做過某民企高管。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編劇蘭曉龍曾和侯鴻亮團隊合作過《生死線》,他說:“侯鴻亮這個團隊,特別都像是從村裏出來的人。”拍《琅琊榜》那會兒,侯鴻亮雖然啓用了胡歌,但他並不知道“逍遙哥哥”是誰,開機那天,還有資深導演在問胡歌是誰。在市場用鮮肉PPT就能立項時,正午陽光的任何一部劇集,演員的片酬都不超過50%。

  侯鴻亮

  山影習性,令他們注意不到市場的很多潛規則,而正好,大衆苦於這些潛規則久矣。所以當正午陽光橫空出世,被雷劇轟炸多年的大衆就像是從小黑屋被放歸曠野,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召喚嚴肅劇迴歸的時代,正午陽光有了“自來水”(注:即免費水軍,指自發爲喜愛的作品宣傳的粉絲),他們自動吹爆正午陽光的每一部劇。

  爲拍攝《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定製了1600多件瓷器和1000多件傢俱,《大江大河》1:1還原實景搭建了一個70年代的村子,小雷家村頭的那棵樹是開拍前一年移栽的……粉絲們稱他們爲“處女座劇組”,當摳圖之風盛行,藝術被市場踏到腳底,正午陽光成爲最有力的反擊力量,也成爲唯一期望。連侯鴻亮都有了粉絲團,他們叫他“侯帥”,微博上還有粉絲去正午陽光的工作地“朝聖”,貼上圖片感慨一句:來到了正午陽光,可惜沒有碰上“侯帥”。

  早期正午陽光的電視劇通常和山影聯合出品,發展進入快速道後,正午陽光完全脫離山影,站穩了腳跟。

  在快速發展的路上,正午陽光一定會遭遇資本。侯鴻亮最終選擇了華人文化基金。華人文化基金是中國迄今規模最大的文化產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4年內投資了《中國好聲音》《蒙面歌王》的製作公司燦星製作、製作了《吐槽大會》的笑果文化、B站、一條、快手、一條等,對文娛內容賽道勢在必得。而這背後操盤的,是有“內容之王”的稱號、曾爲SMG(上海文廣集團)總裁的黎瑞剛。

  黎瑞剛和侯鴻亮的路徑有些相似,2014年侯鴻亮從山影辭職,2015年黎瑞剛被免去SMG總裁一職,倆人都從體制內出來,倆人都對好的內容有渴望。

  華人文化從2015年年中起就開始接觸正午陽光,2016年1月才終於落聽,正午陽光宣佈獲得華人文化基金的A輪投資,後者持股25%,成爲第一大股東,侯鴻亮以23.5%的股份成爲第二大股東。

  黎瑞剛和侯鴻亮只見了一次面就決定了合作意向。侯鴻亮說:“大家算是同類人,就是共同把內容做好。”華人文化給了正午陽光極大的自由,沒有籤任何對賭,也沒有一年要拍多少戲的要求。

  但資本介入後侯鴻亮的佈局與路線明顯發生了改變。最初對公司“小而美”的單純期望顯然已不符合當下,當初想將孔笙隨意起的“正午陽光”改名爲“得閒”,如今恐怕已經不是相同的心境。獨立製片公司的定位開始向全產業鏈影業公司轉移,作坊不能永遠是作坊。

  獲得投資後,正午陽光迅速註冊了三家公司:錦麟影視,吸納劉濤爲明星股東;得舍影視,吸納王凱爲明星股東,得空影視,吸納靳東爲明星股東。正午以一種新的和明星合作的方式,涉入明星經紀業務。

  拍攝節奏也猛然提升,2016年,正午陽光同時開拍了五個項目——《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如果蝸牛有愛情》《外科風雲》《歡樂頌2》《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鐵三角”開始忙不過來,二線導演如張開宙、簡川訸開始獨當一面。

  2017年算是正午陽光的小年,2016年開機的幾部電視劇播出後,風波不斷:《外科風雲》內容被質疑不專業、白百合出軌拖累收視;《歡樂頌2》話題敏感備受非議、廣告植入多達50多個品牌惹觀衆不滿;備受期待的《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收視率慘淡。除了劇遭遇滑鐵盧,正午陽光還被疑僱傭水軍抹黑《人民的名義》……

  有粉絲嗅到了資本的味道。侯鴻亮曾自豪於正午陽光從不拍攝相同題材,一直在不斷地探索,但《琅琊榜》和《歡樂頌》的良好口碑是資本難以放棄的,在資本眼中,那是值得挖掘至盡的IP,可最終,正午陽光也沒有逃脫“續集魔咒”。

  2017年9月5日,侯鴻亮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是正午陽光去掉藝人經紀業務。這條聲明後來傳遍了網絡,還引來了王凱和靳東粉絲的騷動。砍掉藝人經紀業務被業內形容爲“壯士斷腕”,這需要很大的魄力,對文娛類公司而言,藝人經紀是一塊很重要的油田,更何況是正午陽光這樣的造星機器。在參演正午陽光的戲之前,作爲老山影員工的靳東基本沒什麼存在感,而王凱畢業後簽了華誼,也是不溫不火。親手放掉已經紅了的明星資源,這張牌很多公司不會打。

  但侯鴻亮顯得很堅定。這是他去美國考察後,做出的決定。不僅是藝人經紀業務,侯鴻亮還停掉了建影視基地的計劃。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全產業鏈發展是個悖論。一個公司發展,取決於你最長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短的那塊。我們把製作做好了,其實就能在業內收穫很多尊重了。”

  他最終還是決定聚焦內容生產。他曾公開表示過對HBO模式的欣賞:每年產量不多,但部部精品,吸引大量核心用戶,旗下劇目成爲全球售賣的超級IP。

  正午陽光還是有着很強的掙錢能力。劇的收入有兩大塊:版權和廣告。以《歡樂頌2》爲例,有媒體替正午陽光算過賬:

  根據《歡樂頌2》的招商方案,《歡樂頌2》的廣告分爲三大類:綁定人物的品類植入,工作、生活場景的品牌植入,和鑽石級別(限3家)的合作商。如果按照鑽石級別每家800萬元起、白金級別(限5家)每家500萬元計算的話,該劇的商務合作收入至少有數千萬元。

  而按照市場傳聞《如懿傳》的售價:視頻網站每集900萬,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每集300萬,熱度與品牌度相似的《歡樂頌2》的版權收入可達5億元。

  但電視劇研究者李星文說過一句話:“中國式資本的邏輯不支持創新,狹隘經驗主義的購片邏輯也不支持創新。創新是少數大咖在連續成功後保有的特權,但一次失敗後這個特權就立即失去。”大咖能夠保持“任性”,因爲它是大咖。2017年的滑鐵盧是一個警戒,“作坊”能出精品,但能出精品並能活下去的“作坊”,纔有意義。

  如今,正午陽光背後有華人文化,華人文化又在2018年完成近100億人民幣A輪融資,背後有創始股東阿里和騰訊,還有新股東萬科。馬雲間接控股正午陽光9.44%的股權,是正午陽光第三大受益人,馬化騰間接持有正午陽光6.41%的股權,是正午陽光的第六大受益人。可以說,正午陽光有着華麗的資本後盾。

  侯鴻亮與正午陽光要穩穩地走下去,還得學會與資本共處。

  參考資料:

  《侯鴻亮 國劇門臉掌門人|年度影視人物》,作者:姚璐 ,人物

  《歡樂頌幕後公司正午陽光已啓動上市計劃 處於初級階段》,第一財經網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