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過,元宵節還未來臨,我家樓下那位歇斯底里的媽媽就已經“開工”了……

每天晚上吃過飯,從7點-10點睡覺之前,樓下媽媽掏心掏肺地“苦口婆言”,夾雜着小女孩兒不情願的練歌聲&抽抽搭搭的反抗聲&時而無奈的大哭聲就從樓下斷斷續續地飄來……

偶爾媽媽吼累了,就換成爸爸,稍有耐心地一遍遍教小女孩兒唱同樣一首歌。“這個地方聲音要上去……”“不對,這個地方跑掉了,這樣唱……”不知道樓下這對爸媽是否是音樂學院畢業的,是否希望把孩子從小就培養成一個歌唱家。唯一知道的就是每晚能聽到同一個孩子在練習同一首歌,同一個時間點會飄來孩子媽媽“歇斯底里”的吼叫聲——“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別人都有好的工作,你去掃大街,你去要飯嗎……”

我相信這位媽媽的初衷是好的,哪位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但是在盡心栽培幼苗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需要偶爾停下來,審視下我們的初衷和方向?我們在種下幼苗的時候,起初並沒有過多的期望,只是在不斷呵護它成長的時候,不知不覺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期望。感覺紅杉不錯,就期待孩子長成紅杉的模樣,可是紅杉也有特定的生長環境和遺傳基因。

對於孩子,還有什麼比“健康、快樂地成長”更爲重要呢?我們要做的就是適當引導,並且積極輔助他們長成自己的模樣。另外,經常吼叫&責罵孩子,還會給孩子帶來5點巨大的傷害。不信,你瞧~

1

身體傷痛和情緒傷痛的腦回路相同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

言語侮辱會改變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結構

大腦結構除了受到基因影響,還會受到後天經歷影響。孩子大腦正在發育,尚未定型。他們對言語暴力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遠。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侮辱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當環境充滿了壓力,並且需求常常被剝奪,人類的大腦爲了調整狀態適應環境,會轉換爲“求存模式”。

當一個人只能求存的時候,他謹慎、膽怯、吝嗇,傾向於討好他人,躲在角落希望不被人注意等等。

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他們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3

消極後果難以用“愛意”抵消

如果父母中一方言語中充滿愛意,能否抵消掉另一方言語攻擊造成的危害?研究顯示,不太可能。

如果母親是一個溫和充滿愛的人,而父親則常常辱罵孩子,母親的慈愛也沒辦法抵消孩子受到來自父親的消極影響。

此外,如果父母對孩子態度不穩定,時而言語溫和、充滿愛意,時而又惡意攻擊,那些溫柔的時刻也很難減少攻擊時刻造成的影響。

4

故意的情緒傷害影響效果更久遠

想想你身上的傷口,有人故意給你造成的傷害,是否比“無意的”或“不小心”造成的傷害,痛苦持續時間更久,疼痛程度也更甚?

人們對給自己造成傷害的人的動機評估也會影響對痛苦的感受。刻意的侮辱對一個人傷害遠大於無意中的傷害。

如果一個孩子時常都被他人故意言語攻擊、貶低,即便這些話語聽上去可能只是一句“嘲諷”,孩子受到的傷害也非常嚴重。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外界持續的言語侮辱,作爲父母你必須要立即干涉,讓他們停止這麼做,因爲這和持續毆打你的孩子沒太大區別。

5

言語攻擊會變成“內在的批判聲音”

“內在的批判聲音”是一種內化了的批評聲,常常存在於一個人的大腦中,會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評價自己時出現。有點像自言自語,但是卻對自己充滿了否定和批判,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自卑。

在一些消極事件發生時,有些人腦中會出現這種聲音。比如“我不夠好,所以好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者“倒黴的事情就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爲我一無是處”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承受着外界的苛責與批判,他們人格中消極一面就會得到滋養,不斷壯大,這一面被稱爲“反自我”。也就是說,常常被苛責的孩子,即便成年後苛責他們的人已經不存在了,他也會把這個人對他的態度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時常苛責自己。

作爲父母,你要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言語傷害對孩子影響深遠。它所有的痕跡都刻在了孩子心裏,而且確實會改變人的生理結構——大腦結構。

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帶着一個“受損”的大腦結構一直到成年,就別在成長過程中用“暴力語言”傷害他。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

這樣一句話:

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

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做一位能夠和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

比送孩子什麼禮物都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