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先秦一直到晚清,在政治、思想、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幾乎一直在抱殘守缺,尤其是對政治和思想,死抱着孔孟之道、仁義禮智,迷信祖宗,迷信孔孟,以至於西方工業化都發展了多年,堅船利炮都已經逼到了國門口,統治者們還在閉關鎖國,自得其樂。所以,當時我們自詡爲天朝上國的這個東方大國,卻被馬克思比喻爲“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中的木乃伊”,人家已覺,四萬萬同胞卻依然得意,渾然不覺。

終於,1840年,英國的炮彈轟開了這個龐大老態帝國的國門,送來了鴉片,賺走了白銀。在高大而不可一世的洋人面前,在人家先進的武器面前,在人家不斷侵蝕奪取國家利益面前,絕大多數人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過也有極個別人被炮聲驚醒,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的人,如林則徐、龔自珍,還有魏源,他們都堪稱先知先覺,在思考着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於是,力主禁菸的林則徐爲了能夠知己知彼,請魏源編輯《海國圖志》一書,以便去了解華夏之外的茫茫世界,看看那些高大的洋人是怎麼回事,看看他們爲什麼能造出那麼堅的船、那麼強的炮,從而去尋找應對的辦法。

1841年,魏源被兩江總督裕謙聘用爲幕僚,曾直接參與過抗擊英軍的戰事,還在前線親自審訊過俘虜。後因清政府戰和不定,左搖右擺,十分氣憤。恰在這時,林則徐因禁菸受朝廷主和派排擠,被罰到新疆伊利去效力贖罪,二人在鎮江會晤,林則徐交給他《四洲志》稿本和大量的珍貴的圖表資料,鄭重委託他編撰《海國圖志》,在接受林則徐的委託後,魏源立即辭職歸鄉,專心著述去了。

1844年後,魏源根據林則徐給他的資料,開始編撰《海國圖志》,於1852年完成。《海國圖志》成書百卷,篇幅宏大,是中國最早一部由國人自己編撰的有關世界各國知識介紹的鉅著,涉及世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宗教、曆法等十分豐富的內容,在當時,算得上一部世界大百科全書。

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後來人人都熟悉的那句話:“師夷長技以制夷”。通過普及這本書裏的知識,希望國家向西方學習他們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既學習養兵練兵的方法,又學習造槍炮軍艦等先進武器,也包括先進的治國經驗。

然而,初衷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腐朽的清王朝裏盡是一些食古不化的守舊者,他們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誰會去操心什麼夷之長技。而稍明事理者,擔心學夷之後,把自己的既得利益給剝奪了,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海國圖志》在中國出版後,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歡迎,有些人買去看看,也不過獵奇而已,看着好玩。而在官方,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1851年,《海國圖志》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日本人爭相借閱,甚至出現了《海國圖志》的手抄本。不久,日本官方開始正式出版《海國圖志》,隨即風靡全國。從1854年到1856年短短三年間,日本就岀版了20多種不同版本的《海國圖志》,此書甚至成爲了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內政的“有用之書”。據說,1898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訪問中國,李鴻章問他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伊藤博文說:“可以去看《海國圖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