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直到前面30分鐘,我並不知道這部電影為何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分,,,

直到第50分鐘,男一殺死男二的時候,我體會到了高分的感覺,,,

然後,男一設計了一場通過第三人來告知女主達到掩蓋男二已經死亡消失的戲碼,我終於再次體會了片名「天才」兩字的含義。

男一殺死男二那場戲的時候,我感到無限的悲哀,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種慾望、自尊和現實、歧視的矛盾鬥爭結果,導演試圖以最慘烈的呈現來表達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別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個工薪階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年輕人被另一個精英集團,生活在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年輕人肆無忌憚的言語侮辱,鄙視甚至是玩弄的時候,底層的年輕人終於爆發了,他當時的心情肯定是怒不可遏的,在被無情地侮辱、嘲諷重壓之下,終於失去了理智,掄起了身邊那根船杖,惡狠狠地結束了這場鬥爭,電影血淋淋的場景是導演對於這種鬥爭非常露骨和透徹的表達,,,他用鮮血告訴你,這個社會充滿矛盾,血淋淋的鬥爭無處不在。

殺死男二之後的男一,在感到害怕的同時,又感到悲傷,因為他愛上了男二,這並不僅僅是同性之間的愛,更準確說,或許是說他愛上的是自己未曾得到卻又夢寐以求的精英生活,從他把男二當成了自己的映像,一個生活在另一個階級的自己,所以,這讓他感到深深地罪惡和悲痛,,,

隨著劇情的發展,圍繞著尋找男二這條線而發生的各個角色的介入,讓故事的主線越發地緊緊地散發著「天才」的魅力,男一偽造男二簽名去住酒店,取現金甚至是和女孩約會,都不得不讓觀者嘆為觀止。

故事的另一個高潮時男一殺死男二好友,那個胖胖的男三。為了掩蓋之,並繼續欺騙大眾男二還活著的假象,並把兇殺案嫁禍給男二的假象等一系列手段雖然有點理想主義,不過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看到這裡,作為觀眾的我們終於都被深深帶入了劇情的發展之中,一邊驚嘆角色塑造的演技,一邊思考劇情的走向,更是一邊想像猜測影片的結局,,,

面對自己攤上的男三的血案而引起的義大利警察局的不斷盤問和相關媒體的「採訪」,男主通過逃離羅馬,逃到威尼斯來避開這一系列的麻煩,因為在義大利,各個城市的司法是獨立了,但是他沒料到,這個案件的特殊之處,因為「美國遊客在義大利被殺「是個影響重大的事情,所以,羅馬的警察還是來到威尼斯」審訊「男一,,,

精彩的是,為瞭解決警察質詢的麻煩,早在離開羅馬那個麻煩之地的時候,他已經模仿了男二的文字和簽名留給了自己一份所謂的「遺書」,然後再通過警察之手來送到到自己手中,最後在「審訊」當中當場假裝發飆來反攻警察的審訊,很顯然,他成功了,,,而這封假遺書的作用並不僅僅到此為止,,,

審訊完成之後,他和男4來到了男四的住所,在這裡,他彈起了鋼琴,其實,男一雖然身處社會底層,卻也是一個文藝小資,他喜歡鋼琴、雕塑,看歌劇,,,到現在他依舊還幻想自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

男一和男4在男4的住所裡面的談話,我覺得是整部電影的高潮和轉折點,這個時候,男一深藏的罪惡感已經開始流淌出來了,他們在討論殺了人之後的狀態,那是種如同住進漆黑的房間的狀態,裡面充滿了恐懼和惡魔,每個人處理這個黑暗房間的方法不同,男一的方式是:我會沖開門,讓陽光灑進來,把一切都清洗乾淨或者使用巨大的橡皮檫清除自己,,,這是在男主在懺悔也是影片在傳達正能量的設定。

當男二的父親找來了私人偵探,女一開始懷疑男一是殺死男二的兇手的時候,原本以為一切都要結束的男一卻迎來又一次的轉折,男二的父親竟然為了保守兒子所謂的「不光彩"的罪行,而給了男一一筆錢並希望他能保守男二是殺死男三的兇手這一「祕密」,而可怕的女兒精準的第六感卻是讓女一始終認為男一就是兇手,值得回味的是,為什麼男二的父親會如此堅定地相信男一偽造出來的男二「自首式」的遺書,說到最後還是父子之間的矛盾讓雙方都失去了信任,父親寧願相信那封遺書,咬定兒子就是兇手也不願意相信兒子的女朋友女一的話,我記得很清楚男二父親說的一句話:都說兒女無法選擇父母,但是父母也無法選擇兒子,不是嗎?這深深地表達出了父親對於兒子的失望和兩人深不可調和的矛盾,原來,父親一直是不信任男二的,這是悲劇的源頭!所以,殺死男二的元兇正是他自己的父親,因為就是他希望自己兒子回到自己身邊這種強制兒子的願望才導致了這一些列的事情,也是因為他打心裡對於兒子的不信任導致了兩人的感情不和和兇手的「逍遙法外」。

好電影之所以是好電影,是它不僅僅表達了一種矛盾的衝突,它可以同時表達出2-3種矛盾的鬥爭,,,而且如此深刻!階級和階級,父母和兒女,甚至是同性之愛和社會道德的矛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