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南方周末>>第1387期誰將「垃圾」塞進了圖書館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朱又可 實習生 周菁 2010-09-16 09:00:16 來源:南方周末

國家規定,全國中小學都要按照生均15到40冊書標準配備圖書館。不少地方,校長和老師的「選書權」被收歸教育局,「有些縣居然是『一二三把手』在管進書那點小事。」一個領導給一個縣委書記打招呼,把某某的書關照一下,甚至有些官員還因招投標掐起了架。

好書被擋在門外,「下三爛」書登堂入室,權力和利益之手攪亂了圖書館,污染了書。

(CFP/圖)

一劈兩半的高價畸形書

9月初,宋一柯接到出版社通過物流公司運來的20大包樣書,他吃驚地發現,自己寫的一本書居然搖身一變成了薄薄的兩本書,上下冊。掂在手裡,輕飄得不真實。整個書也比正常的小一號。紙張粗劣,裝訂歪斜,簡直像小學生練習冊。

這是書嗎?他笑了起來。再看定價,兩冊55元。他打電話問編輯,編輯說是北京面向市場的「編輯」,把它一劈兩半。因為「劈」得太麻利,好似帶著白生生的茬子,下冊連目錄都沒有,開門見山就是文章。

原稿不到20萬字,卻在版權頁上標註「40萬字」。宋一柯想,這不是睜眼說瞎話么?

兩年前,交出書稿時,宋一柯對一本文學類的名家訪談書能否走市場一直懷疑。但編輯讓他「放心」,說他們有辦法。

這麼完全離譜的定價,賣給誰?宋一柯覺得很奇怪。編輯說,不走「市場」,「5000套全下到圖書館了。」

那20包的500套書是給他頂稿費的。編輯讓宋一柯把書再運給他,發到圖書館裡給他「變現」。

宋一柯很憤怒,這「垃圾書」既不好意思送給他訪問的作家留念,也無法贈給朋友風雅一番,再賣給圖書館,繼續害人嗎?

「垃圾書為何這麼輕易流入圖書館?」宋一柯很好奇。

給宋一柯做書的「市場編輯」袁彪,憑靈敏的嗅覺,是2004年最早轉向給圖書館供書的書商之一,行話叫做「館配」。

館配業務和上世紀末開始的全國「普九」、「雙基」達標息息相關。據教育部規定,全國中小學都要按照生均15到40冊書的標準配備圖書館,不達標者,一票否決。

於是,全國各省、市、縣政府都設立了中小學館配圖書招投標中心,由政府掏錢替學校配備圖書館。

據統計,地方大學圖書館一年一般300萬元的採購經費,到了「211工程」驗收時,會增加到400萬元。

從2004年開始,南方某中心城市的公共圖書館的圖書採購權被收到市政府,由政府招投標中心負責,每年3000萬元圖書館運轉經費,用於圖書採購的大約1000萬元。

北京大學圖書館學教授劉茲恆注意到,某所大學招標委員會是由圖書館館長、財務處處長、審計部門主任、物資處負責人等組成,圖書館採購人員只佔了五分之一,「領導們」不熟悉圖書館資源,往往會把價格擺在第一位。

為了搶這個大蛋糕,全國581家出版社有250家左右在北京設立辦事處。袁彪負責的這家外省出版社的駐京辦,每年能出700本書,全都投到了火熱的館配市場。伸進小書里的權力大手

小書大乾坤。

利益爭奪之下,不少地方,校長和老師的「選書權」被收歸教育局,甚至有些教育局都沒權選書,讓轉戰南北投標的袁彪驚嘆的是,「有些縣居然是『一二三把手』在管進書那點小事。」

每次招投標回來,袁彪都能帶回許多「秘聞」。

有一個主管購書的縣教育局副局長出差了,另一個副局長就趁機把「事」給辦了。「事」還沒完,那個副局長回來了,說,不行,這事是歸我管的,得重新招標,結果,他給了另一人,兩個副局長從此結仇。

有的地方縣招投標中心主任和教育局長互「掐」起來,教育局長不願拿去招投標,說十幾萬不是大數,又不是財政局的錢,招投標中心主任說,那也是公款。

袁彪有一次在一個縣中標了,但最後退出來了。他給的價格是10萬元,縣教育局長當場就不高興,「別人最低報價都15萬,你怎麼才10萬元,是不是盜版書?」

他找到縣財政局副局長兼招投標中心主任,主任給教育局長打電話,招投標的結果是合法的,必須執行。後來,袁彪給教育局長打過幾次電話,局長說,「我就不信查不出你的毛病。」袁彪也心虛,不敢保證沒一點問題。他估計局長收了別人至少5萬元回扣,他不敢多糾纏,交的1萬元投標押金也沒拿回來。

袁彪盤算著去「不規範」的地方投標有風險,「答應事成之後給局長10萬元,後來沒中標,但請吃喝的錢花出去了,沒法收回。」

也有投標商和招標單位打起來的,因為書款半年沒有結,供貨商資金周轉不靈,急了眼。

袁彪總在預測哪裡可能會有館配招標,提前做足功課,等招標公告在網站公布就晚了。

人口或經濟大縣一次招標圖書五六百萬元,貧困縣則只有幾十萬元。河北省教育廳連續幾年每年都有標的1.5億元左右的圖書招標,全國各地的投標商雲集。

各地都在走「程序」,但「潛規則」暗涌。他聽到一個常務副省長給一個縣委書記打招呼,讓他把某某的書關照一下,他很佩服同行的「運作」能量。

2007年全國絕大部分地方「普九」結束,除個別省區允許延遲到2010年。有的出版社感嘆「沒戲了」。袁彪很快發現又和其他政府採購項目接上了。

國家十一五期間,要建設20萬個「農家書屋」,目前大約已有10萬個。農民也不是全看種菜、養牛的書,還要開闊眼界,在甘肅農村,20年前十幾卷本的昆德拉,變成了三本鄉村版「壓縮包」。除此,還有「工人書屋」、「警察書屋」湧現。

一些官員趁機「權力尋租」。比如農家書屋工程全國有個推薦書目,要求各省地方書目不得超過30%,但地方保護主義力求拓展地盤,一些地方領導掛名「主編」,有的出版社農家書屋的書一印1萬本,利益所得與「領導」分成。

因為在招投標中地方政府把折扣壓得很低,一般為五折,甚至低於四折,館配商為了擠出利潤空間,向出版社壓折扣,好書成本高,折扣低了會虧錢,出版社紛紛把滯銷、壓庫的書提供給館配商。「農村、中西部中小學圖書館和農家書屋,拉動了各個出版社庫存,」袁彪說,「全國各地同時『普九』、『雙基』達標,成了書商們歡騰的節日。」

宋一柯一想到自己那兩本「超薄書」將成為中小學圖書館書架上的擺設時,就有一種羞愧感,他甚至不希望老師和孩子們讀到它。

袁彪很清楚,招標時折扣壓那麼低,書就只好弄成了「殘廢」。比如一個學校25萬元要按照教育督導達標配備5萬冊,一本書平均5元錢。有些館配還要送書架、桌椅。他算過宋一柯那套書的賬,定價55元,就算一折批發,也都有賺頭。高定價,低成本,小開本,最便宜的紙張,主要是印工上地區差別大,一本書在上海印和在河北、甘肅印大不同。

有的書招標方訂購了,但館配商跟出版社談不下來折扣,就乾脆自己盜版印了,不要書號,反正不上市場銷售。

建築造價低於底線會有豆腐渣工程,圖書折扣太低催生了「垃圾書」。被利益污染的「下三爛」

袁彪告訴宋一柯,他的名人訪談錄那套書,在書目的「打鉤」中,就顯示出優勢。

教育部給中小學圖書館配推薦書目,由專家評選,後來變成創收項目,交錢都能上,按印張收費,幾百上千元不等。有的出版社有好書不報,卻把壓庫的書報上。

因為圖書館選書「模糊」又「間接」,看書目選書者只能望文生義,兩本書55元,一本書不到28元,看起來不算太貴。教育局的「專家」,拿著「掃描棒」,「吱」一聲掃描進去了。在書單上打鉤,看起來是《基督山伯爵》、《紅樓夢》等經典,書到了一看,全是「殘廢」的小冊子。

因為「普九」達標,關鍵是看藏書的冊數,上下冊就算兩本,學校也高興。極少數貧困地方的學校為應付驗收,動員老師和學生把家裡的書拿到圖書館臨時充數。

「名著」的節選本、改編本,也都被「稀釋」得面目全非了,只有薄薄的幾頁,幾萬字,改編的語言蹩腳,味同嚼蠟。

一位北方某市教育局副局長,這些年經常到中小學進行「雙基」檢查督導和驗收,發現圖書館裡的書都是這種「下三爛」,數量達標了,沒質量保障。

安徽一個農村中學花了二十多萬裝備起來了「達標」的圖書,兩年沒一個老師和學生借過一次書。中小學圖書館成了「擺設」,為了應付驗收對冊數的要求,於是一夜之間填了好多書,拿書單目錄抄些書名充數救急。

袁彪曾一度也想做大學圖書館的館配,但有教育部下屬的圖書裝備公司已經做得很成熟了,一般公司很難進去。

前幾年,一個大學圖書館館長「案發」,查到北京一個很大的圖書公司的老闆賄賂了他5萬元,最後老闆被判刑一年,公司差點一蹶不振。業內人說,「不能直接送錢,給圖書館的採購員報銷差旅費這招比較保險。」有的館長暗示你要有「覺悟」,你沒「覺悟」,他會挑剔,結賬時說書的標籤有問題。

主管這事的教育官員們這些年國內都旅遊遍了,新馬泰也膩味了,現在直接去歐洲,甚至有些官員的子女國外讀書,也有人給他們出學費。

政府採購阻斷了圖書館原來自發採購的經濟腐敗,但腐敗轉移到館配商。

從出版社到中間批銷商到圖書館,層層利益滲透。民營書商控制了二級大學,各地的技術學院、師專擴招,學生多了,圖書配備的門檻越來越低,彼此形成利益共同體。

令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副社長趙武平鬱悶的是,全國有35萬家圖書館,他們翻譯的外國文學名著「過去進圖書館5000冊沒問題,現在進不了100本,甚至乾脆一本也不進,都是『館配招投標』鬧的」。外國文學書版稅、翻譯費再加上紙張和裝幀講究些,成本高,「進了會賠錢」。

最先死亡的是各地古籍出版社,接著是文藝出版社,現在名家名作銷售不到5000冊,兩年方能回款,等於虧損了。很多文藝出版社無奈向「青少年類」和「養生類」轉型。教科書減少了魯迅,他們就做魯迅箴言中學生版,中小學晨讀本、晚讀本,經典書插圖本、連環畫本、新概念連環畫本,零售和館配都命中率高。

劣幣驅逐良幣。好書被擋在圖書館外,而大量垃圾書卻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

直到現在,宋一柯心裡有一種「共犯」的內疚,儘管沒得一分錢。他堅持讓收廢紙的直接把「垃圾書」拉走了,他希望它們灰飛煙滅,別再拿納稅人的錢打水漂兒。

(文中袁彪、宋一柯為化名)http://www.infzm.com/content/5017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