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黑就開着燈睡覺?部分家長可能還沒意識到這小小的妥協所將導致的大大影響。前段時間,一部《白夜追兇》刷新了中國網絡劇的新紀錄,口碑人氣雙豐收,主角潘粵明成功翻紅。劇中,潘粵明一人分飾孿生的兄弟兩個角色,哥哥是一名警察,但卻患有“黑暗恐懼症”。一到夜裏就各種不安、害怕,睡覺也必須把燈打開,嚴重幹擾了日常生活。夜晚需要出警時只能由弟弟假扮自己去工作。

針對怕黑這個世界性育兒難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曾經製作過一部《怪獸電力公司》:在怪獸的世界,有一家最大的電力公司。黑暗的夜裏,怪獸們穿過任意門進入孩子的臥室,他們嚇唬怕黑的小孩,取得他們的驚叫聲,然後將叫聲轉化成發電的能量。

這樣的劇情設定令人稱奇不已,畢竟我們都知道,在每一個孩子獨處的黑夜裏,那些想象中的怪物總是安靜四伏、無處不在的。正所謂,世界上只有兩種小孩,怕黑的小孩和更加怕黑的小孩。

怕黑,是99%的小孩必經的過程。

很多家長會覺得有點兒奇怪,孩子白天的時候還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搗蛋鬼,怎麼一到晚上就變成了害怕關燈的瓷娃娃。每當遇到類似的場景,孩子們哭鬧掙扎,家長也隨即陷入兩難。強制關燈強迫TA去睡覺?一不小心就可能留下童年陰影。容忍這種恐懼,讓TA開着燈睡覺?解決之日遙遙無期,況且,開燈睡覺對成長和健康都有危害。

怕黑,其實是恐懼表現的一種。恐懼,是人類的本能。恐懼心理一般可以分爲三類:

1.對自然的恐懼。

2.對社會的恐懼。

3.對超自然事物的恐懼。

對黑夜的恐懼屬於第一類,即對自然的恐懼。引起這類恐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對未知事物的惶恐。一方面,由於認知能力有限,兒童很難瞭解事物背後的運作規律。對幼齡的孩子而言,天爲什麼會變黑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一方面,人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視覺和聽覺,安靜的黑夜裏,看不清的地方會有些什麼東西,是人無法掌握的。這些未知,常常令人產生莫大的恐懼。

2.周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有些成人常常嚇唬小孩:“這麼不聽話,當心晚上有怪物來抓你”,或者在看了《名偵探柯南》或是鬼怪類的恐怖片之後,沒有進行科學地疏導,反而強化恐怖和超現實的經驗,這些話語或行爲都會對兒童的認知產生影響。

3.外界環境的變化。兒童需要強烈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一般來自於Ta熟悉的環境。因此當小朋友離開父母獨自睡覺,或是黑夜裏不能看見父母在哪兒,往往會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這是失去可靠的親人和熟悉的環境所帶來的恐慌。

提起怕黑,大多數人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小毛病,並且似乎是孩子的專利,隨着孩子長大就會逐漸消失。然而,許多人到成年之後仍會有怕黑的表現,例如這位曾經刷屏的保安大叔:

少數人甚至會從一般程度的怕黑發展成爲“黑暗恐懼症”。主要表現爲對黑暗形成了條件反射,只要身處黑暗之中就會產生恐懼,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上的消極情緒,生理上無法控制個人行爲等。在心理學的定義中,這已經構成一種焦慮性的強迫症,必須尋求心理治療。

怕黑,對成人或許只是一個小毛病。而幼年經歷中深化之後的恐懼,卻很可能成爲孩子成長的絆腳石。我們目睹着孩子們重複着我們嬰幼兒時期的恐懼,幼小的他們如盤繞着大樹的菟絲,緊緊依附於家長不敢邁出自己的腳步。抓馬君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日後能夠堅強勇敢,而不是被恐懼擊倒。對於如何緩解孩子怕黑的情況,這裏有兩個小建議:

1.輕推:感知外部世界,輔助孩子走出安全區。

美國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Lawrence Cohen)在其著作《遊戲力》一書中,提供了一種幫助家長解決恐懼這一問題的新方式:輕推(nudge)。即在可控範圍內輕輕推動孩子去嘗試走出安全區。

國民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集故事:劉星看完恐怖片《午夜兇鈴》後受到驚嚇,母親的安慰沒能起到任何作用,夜裏關燈後在牀上依舊不斷瑟瑟發抖,由於不敢獨自上廁所還尿牀了。夏雪爲了幫助劉星戰勝恐懼,用能“鎮鬼降妖”的寶劍來安慰他,反而讓劉星更加恐懼。

最後,只能由一家之主夏東海出馬解決。他首先表示劉星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不可能會怕鬼怕黑,然後以“激將法”鼓勵劉星在夜裏獨自去衛生間。而劉星獨自起夜確認不會有“貞子”突然出現後,便成功消除了恐懼心理。夏東海的行爲便是一種“輕推”,先給孩子以心理上的鼓勵,其後爲其設定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標——在自己家裏獨自去衛生間,最終使劉星勇敢地邁出了克服恐懼的第一步。

但觀察孩子的情緒並順勢進行教育是一件很考驗能力的事情,不同的孩子接受能力不一,在教育時還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描述和表達:將虛無的恐懼具象化。

孩子的恐懼大多來自於認知系統的有限。兒童缺乏抽象思維,同樣也很難表述自己害怕的原因以及究竟在害怕什麼,更多地會將恐懼具象化爲對某一種怪物的恐懼。

其實,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順勢繼續將恐懼形象化,將恐懼的對象轉化成生活中常見、孩子也能理解的日常事物。這種“過渡性客體”,可以幫助孩子們最終克服心理的障礙,越過成長路上的鴻溝。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進行這樣的對話:

“哦,黑暗怪呀,那它長什麼樣呢?是《怪獸電力公司》裏毛怪的樣子嗎?多可愛啊~”

“不是嗎?那像我們一樣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嗎?有沒有穿衣服穿鞋子呢?……我們一起給它穿衣服吧!穿你喜歡的條紋衫好不好?還有小靴子……嗯……這樣看,黑暗怪也很可愛對不對?明天等你起牀了,咱們一起把黑暗怪畫下來好嗎?”

事實上,在不斷細化形象的過程中,飄渺不定的恐懼轉變爲孩子認知中可以理解的形象,對黑暗的恐懼也就逐漸降低了。最終,抽象的恐懼變成了我們可以拿在手裏、畫在筆下的某種東西。正如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一樣,一旦我們可以命名它、掌握它、理解它,那無論是黑暗還是別的恐懼,就都不再是主宰我們的未知,而成爲我們可以學習和克服的對象啦!所以,在成長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不要輕易妥協,試着“輕推”幫助孩子克服一下、努力一下,這纔是真正對孩子成長有利的呵護和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