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82岁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淡雅,但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七年一直画到至正十年,他会随身带著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富春山居图全图明末原为董其昌收藏,之后董其昌转卖给吴之矩,骑缝印是吴之矩盖的,清初顺治年间画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过世前,决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当作陪葬,这些画丢到火炉时,姪子吴贞度从火堆抢救「富春山居图」,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占原画十四分之一,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占原画十四分十二。

     《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一个道士,是黄公望师弟。1746年「无用师卷」收藏家安仪周死后家道中落,变卖收藏后进入清宫。但乾隆皇帝认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为真,在画卷空白处题写评语五十五处并加盖玉玺,在他出巡常比对真实风景与画中风景。「无用师卷」由于不被视为真迹故没有他的题字,仅有大臣梁诗正奉勅敬书乾隆御识文字,因此保留黄公望的留白空间。

     《剩山图》有1669年王廷宾的题跋,说明1650年吴洪裕火烧「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民国初年曾流落民间,后来被上海吴湖帆收藏,并用篆字提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前韩葑题「富春一角」,意指现存者只是残留的一小部分。

     《子明卷》乾隆皇帝在1745年读到大臣沈德潜的文集,文中对「富春山居图」大为称赞,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称是因为题跋指是画给「子明隐君」,但尚未考证出实际人员。直到国民政府点收北京故宫文物,由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霁」里有黄公望的题字,证实「无用师卷」才是真迹,但由于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图被烧前所仿摹,故为了解富春山居图原作之重要参考。

     《仿富春山居图》原沈周收藏「富春山居图」,因请人题识,遭其强占为己有,并以高价出售。沈周无力购回,因此于1487年中秋,依记忆仿绘此卷以志思念。因此该作物像细节与原作颇有差异,笔墨亦全为沈周沈实稳厚的面貌,并添补浅淡颜色。不过除最末段,大体仍维持原作结构。此卷是所知最早的临仿本,起首布局与「子明卷」相同,可推测「富春山居图」火焚前卷首的状况。

 

画作赏析因档案巨大,请联结参考故宫博物院。

引用自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1.html

 

富春山居图-渊源.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