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82歲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淡雅,但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七年一直畫到至正十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佔原畫十四分之一,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佔原畫十四分十二。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子明卷》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仿富春山居圖》原沈周收藏「富春山居圖」,因請人題識,遭其強佔為己有,並以高價出售。沈周無力購回,因此於1487年中秋,依記憶仿繪此卷以誌思念。因此該作物像細節與原作頗有差異,筆墨亦全為沈周沈實穩厚的面貌,並添補淺淡顏色。不過除最末段,大體仍維持原作結構。此卷是所知最早的臨仿本,起首佈局與「子明卷」相同,可推測「富春山居圖」火焚前卷首的狀況。

 

畫作賞析因檔案巨大,請聯結參考故宮博物院。

引用自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1.html

 

富春山居圖-淵源.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