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5中外電影合作:協議簽到手軟 合拍數創紀錄 標籤: 電影合拍片 來源:電影漲姿勢作者:2016-01-20 藝恩網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摘要]

2015年,中國已經與13個國家簽署了13個完全生效的電影合拍協議,合拍立項作品也達到了82部的歷史之最;多部華語電影也在西方上映。那麼,華語電影與國際的合作攀上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峯?

原標題 解讀2015中外電影合作五大現象:協議簽到手軟 合拍數創紀錄

在過去的兩周裏,記者已經帶你回顧了去年華語電影的市場萬象、大數據、營銷手段以及資本運作。今天,我們不如迎面感受下來自太平洋的季風,看看華語電影與國際的合作在2015年是攀上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峯。

大概兩三年以前,好萊塢也不曾想過,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會這麼快,而且這麼短時間內就成為了其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2013年《環太平洋》的內地票房超月北美的時候,他們只當做一個巨大票倉的潛力覺醒;

2014年,《變形金剛4》內地票房狂收近20億,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他們通過合作才能攫取更多資本的龐大市場;

2015年,中國已經與13個國家簽署了13個完全生效的電影合拍協議,合拍立項作品也達到了82部的歷史之最;多部華語電影也在西方上映。

記者決定從中美兩國電影領域的合作說起。

現象一:中美合作再升級廣電民企多樣牽手好萊塢

2015年,中國與美國電影產業的合作是跨越式的發展。在13個已經簽署合拍協議的國家中,美國在2015年立項的電影項目已經有了10部,為各國之最。

中美目前如此良好態勢的合作自然與習大大去年9月的訪美成果有關。而這次訪美的首個成果,就是中國電影集團與美國電影協會簽署的《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議》。

根據《好萊塢報道者》等多家外媒的信源,其中一項共識就包括中國將取消批片配額限制。

而另一項關於國內票房監測的則已經得到實施:

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也談到,從《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開始,中影、華夏已經同美國六大公司的分賬影片啟用了新的長期協議文本,各院線也按新的合同進行,包括片款結算時間從60天縮短至50天,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市場、票房進行監察和審計等國際慣例。

好萊塢影星花樣來華

除了將要看到的外國電影越來越多,來到中國的好萊塢影星也達到了一個量的飛躍。

2015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裏,至少有14部電影的主創集體現身中國

往年一年能見到幾位大咖,變成了「007」與「大表姐」同天雙雙現身在各自的新片首映式上;而「星爵」、「綠巨人」阿諾、阿湯哥都紛紛地來到中國為自己的電影站臺。

廣電協議升級翻倍

好萊塢影星紛紛來華的背後,是影視企業、製片公司之間持續升溫的合作熱情,也是在試探中國電影市場到底能吞吐下多少好萊塢的作品的試金石。

作為中國電影的龍頭企業,中影與時代華納在去年四月簽署了《電影衍生品項目意向書》,此舉正式開了中影股份進軍電影衍生品行業的序幕。

當然,中影的重中之重還是參與合拍項目,除了立項已久的3D版《馬可·波羅》,還參與到了1月29日登場的《功夫熊貓3》以及2月19日上映的《臥虎藏龍2》投拍之中;

《臥虎藏龍2》、《功夫熊貓3》、《長城》均為中美合拍項目

BTW,張藝謀的《長城》則是目前中美合拍投資規模最高的一部電影,達到了1.5億美元。

除了中影,湖南電廣傳媒也與美國獅門影業達成了總金額約15億美元的合拍協議,雙方將在未來3年合作拍攝14部電影。

兩家公司合作覆蓋的首批片單中,包括冒險動作片《埃及眾神》,你們家倫倫小公舉再次出鏡的《驚天魔盜團2》,還有剛在內地上映的《最後的女巫獵人》。

《埃及眾神》(左)、《驚天魔盜團2》(中)、《最後的女巫獵人》(右)

簽署協議展開合作之餘,也有廣電系企業的資本加入了轟轟烈烈的中美合作之中。

2015年,1905影業不僅與阿里影業共同參與了《碟中諜5》的投資,還參投了《海綿寶寶》3D電影,未來還將有《極品飛車2》等其他與好萊塢合作的項目。

民企資本流向國際

廣電系的影視企業多以合作協議為主,而民營電影企業已經不滿足於國內市場的突進,更迅猛地融入了國際資本的浪潮之中。

華誼兄弟研究院與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影企國際化報告》中指明:2015年是中國影企首次享有著作權、全球收益分賬和衍生權益。

萬達

萬達在國際化的浪潮中率先投拍了好萊塢電影《鐵拳》,這也是中國資本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與好萊塢接觸。

隨後萬達集團又斥巨資買下了好萊塢貝弗利山莊的一處地產,又在今年年初以230億人民幣收購了好萊塢電影投資公司傳奇影業的半數股份。

博納

博納影業在去年11月的時候向美國TSG娛樂金融投資了2.35億美元。雖然動靜遠沒有萬達收購傳奇影業的聲勢浩大,但其憑藉這一投資舉動,參與到TSG與福斯的合作中。

博納影業的第二大股東復星國際也在2014年就與美國Studio8公司簽署了投資協議,介入到了華誼兄弟收購Studio8的談判中。

華誼兄弟

華誼兄弟雖然在去年沒有好萊塢的投資行為,但也依舊通過合作協議與美國STX娛樂公司展開合拍計劃。雙方將在2017年年底前至少聯合投資、拍攝、發行18部電影。雖然華誼沒能成功收購Studio8,但在這一輪合作中也將享受到所有合作影片的全球分賬收益。

獨立資本中美互通

除了龍頭老大和民間巨頭,還有不少獨立資本也加入到了這股中美合作的洪流中。趙薇領銜的《橫衝直撞好萊塢》是中國資本與好萊塢班底的合作,也算是為後來者開闢了一條新路;《美國隊長》系列導演羅素兄弟也將來華拍攝、監製3部電影;連漫威老大斯坦·李也為李冰冰開發了一個全新的超級英雄系列《虎影俠》。

現象二:中英合作新開始新片銀幕搶先看

說完了中美,我們再來suosuo電影領域合作的新夥伴——英國。說起來,英國看到鄰居與法國與我們的合作,那是相當嫉妒。畢竟法國與我們已經合拍了《夜鶯》和《狼圖騰》。

所以,英國方面一再示好。三月的時候,威廉王子帶著《帕丁頓熊》來到了中國。終於在10月習大大訪問英國的時候,兩國簽了一份新的《關於電影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這項備忘錄的最直接成果,便是在今年元旦期間和英國同步上映的《神探夏洛克》。

目前兩國的合作還以引進為主,但兩國的合拍計劃也在籌備之中。習大大訪英期間,上海文廣集團下屬的尚世影業宣佈將與BBC合作一部初定名為《地球:神奇的一天》的紀錄片。

習大大訪英,開啟了中英電影合作的新篇章

和好萊塢一樣,英國電影產業也瞄準了中國廣闊的市場與活躍的資本。

中英聯手建立的「中英電影電視投資基金」從一方面,是給予英國電影雄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是英國將為中國提供技術手段。

現象三:中韓合作再升溫合拍來華花樣多

老鄰居韓國,資勢君也想來嘮一嘮。

我們在2014年就和韓國簽署了《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看似形勢大好的中韓合拍片,其實更多的只是韓國電影與韓國電影人的單方面輸出。

無論是韓國明星來華,還是內地市場對韓國電影的引進(《暗殺》《鳴梁海戰》),其吸金能力都呈上升趨勢。

雖然與好萊塢及本土勢力相比,韓方羣體仍處於弱勢,但內地市場已經逐漸成為韓國電影的第二大市場,更多更快地進行著韓國電影的二次消費。

而從2015年開始,大量韓國幕後製作人員也開始了內地征程,如去年上映的《我是證人》,今年的《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外公芳齡38》《致命倒數》幕後主創多為韓國人。其中《我是證人》與《外公芳齡38》分別是韓國電影《盲證》與《超速緋聞》的重拍版。

除了韓國導演來華翻拍自己的舊作,去年的中韓合作還玩起了一本兩拍,《重返二十歲》與韓國電影《奇怪的她》分享了同一劇本,但在兩個國家以不同的面貌呈現。

雖然中韓合作之間,韓國一直在向中國輸出著導演與人氣偶像,但去年11月的《壞蛋必須死》則是中國導演在韓國拍的電影,演員搭配上則是中國男演員配韓國女演員的反招式。

現象四:中印合作初嘗試合拍引進形式豐富

隨著國家戰略「一帶一路」的部署,中印在文化上的互通比往年更加流暢。

從《大篷車》到《三傻大鬧寶萊塢》再到《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電影獨樹一幟,寶萊塢的年產量足以令好萊塢汗顏。

印度神片《我的個神啊》

2015年上映的印度喜劇《我的個神啊》國內上映後,取得了1.18億的票房,可以說內地觀眾對印度電影的認識與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隨著中印雙方合作協議簽訂,兩國在電影方面的合作也越發頻繁。黃教主的合拍片《大唐玄奘》今年2月就要上映了;深受印度人喜愛的成龍找到老搭檔唐季禮籌拍《功夫瑜伽》;王寶強也要拍《大鬧天竺》並且是自導自演。一年有3部合拍電影立項,倒有了一種印度洋的季風終於吹過了喜馬拉雅山的通透感。

現象五:華語片登陸國際院線電影節落地開花

「美、英、韓、印」這樣各國的合作,說到底「中國夢」還是要走出去。

那麼,華語片如何通過合作走向海外?除了傳統的影展形式,資勢君覺得,今年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多部電影在海外院線上映。

2015年一年裡,有9部電影登陸了北美院線,《老炮兒》《尋龍訣》《港囧》《夏洛特煩惱》4部拿下了100萬美元以上的票房。

英國的主流院線裏除了上述電影的蹤跡,2016年年初還有《唐人街探案》《葉問3》等和國內同步公映。

於是在2016年初,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策劃指導,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華獅電影發行公司共同搭建的「中國電影,普天同映」國產電影全球發行平臺也正式推出。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將作為第一部將由該平臺發行、且在春節前後全球同步上映的華語片。此外,華語電影除了海外上映,參加競賽類影展,還有不少華語電影節在海外落地生根:

2015年,習大大訪美,還帶去了《滾蛋吧,腫瘤君》《捉妖記》等五部電影參加2015中國電影周。與以往的展映不同,這次展映的電影均是2015年全新的院線片。

英國的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到2015年已經舉辦了3屆,並已改名為中英電影節。這一電影節不僅得到了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支持,英國方面也有英國文化協會與英國電影協會共同協辦。

還有一個選擇在倫敦主辦的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也已有7年的歷史,展映院線片、商業片之外,萬像電影節還有紀錄片、動漫短片等類型的參展作品。2014年,這一華語電影節也升級為歐洲範圍內的華語電影節,使得華語電影能在更廣闊的層面上與歐洲溝通。

同樣創立七年的國際華語電影節現在已經是澳洲最大的華語電影節了。每屆電影節上,參展、競賽之外,國際華語電影節一直致力於促進澳洲與中國的電影領域的合作。在去年11月結束的第7屆國際電影節上,大量澳中合拍的論壇均體現了這一華語電影節的特色。

結語

回看2015年,電影真正成為了國家之間溝通合作的橋樑,中國電影走出去,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的銀幕之上。而電影市場的潛力也在驅動著合作的規模,以現在的增長速度來看,中國預計未來2-3年內超越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到那時,中國與各個國家電影領域的合作,又將另有一片新天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影漲資勢(微信號:filmmore),作者:資勢君,轉載請聯繫原微信號及作者。

編輯:vian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