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問題2012年隨想 有關釣魚島,每天都有大量相互矛盾的消息。據說,為避免刺激中國,日美兩國決定取消原定於11月5日開始舉行的聯合奪島軍演。但據日本方面解釋,是因為沖繩美軍士兵的強姦案,當地民眾堅決反對才將演習取消。  據說,自日本「購島」、中日兩國關係交惡以來,日本經濟已經受到重創。但據日本方面說,兩國交惡其實對中國的長遠發展影響更大。  據說,日本一些政治人物承認釣魚島爭議和譴責石原的搗亂了,但日本首相依然在強硬表態,國會依然在通過緊急撥款購買船隻,加強海上保安廳的力量。  據說,美國方面已經通過「美日安保條約」為日本背書。但那個口若懸河的希拉里 柯林頓國務卿不見了,換上來一臉愁容的國防部部長帕內塔,要日本方面「冷靜剋制」。  肯定今後不知道還有多少個據說和但是。  其實,這場由日本蓄意挑起的衝突,還是剛剛開始。  既然是剛剛開始,就不能對我方措施的成效估計過高。  比如近期國外有媒體報道,中日釣魚島爭端已經重創日本經濟,日本9月份的外貿總額跌到了30年來的最低水平,中日領土爭端將使第四季度日本GDP下降0.8個百分點。從感情上我們很容易接受這些分析,但卻一定不能讓這類分析遮蔽我們的理智。中日兩個國家之間年貿易量已經達到3400億美元以上,兩個國家經濟已經形成重大經濟關聯。目前雙方的嚴重對立,對日方經濟產生大的影響,對我方經濟同樣也要產生不小影響,我們做好付出這樣代價的心理準備了嗎?如果最終發現這柄劍不是單刃的而是雙刃的,我們的決心會不會開始打折扣?  其實現在就有人主張政治上堅決對日批判、經濟上卻可以緩一緩,以免對我們自身造成過大損害。以往包括參拜靖國神社在內的中日交惡,依然可以「政冷經熱」,今天為什麼就不行呢?  問題是世界上但凡一個主權國家,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都是一體的。日方不顧中方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一意孤行開展所謂釣魚島「國有化」進程,不但無視中日老一代領導人達成的默契,還嚴重侵害了中國國家主權,破壞了中日關係的基礎。態勢如此嚴重,只保持政治上的批判而讓對方繼續在中國市場上大量獲利,不僅普通民眾的感情難以允許,也完全超出一個主權國家維護國家利益的國際政治範疇了。  日本為何要這樣做?它真的沒有考慮到如此行事的後果嗎?  我們今天還不能說日本與中國對抗的決心已定,但日本確實對中國發生重大誤判:  以為中國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不願也不會為其他事情分心;  以為中國內部、外部問題眾多,力量耗散,已經無暇他顧;  以為中國為十八大全力保穩,有事也會儘快息事寧人;  以為有「美日安保條約」的背書,中國人不得不望而卻步。  當這些念頭充斥日本一些政治家的頭腦時,無論怎麼看、怎麼分析,9月11日都是完成所謂釣魚島「國有化」的最佳時機。  一場鬧劇就這樣昏頭昏腦地開場了。  開場容易,收場難。  未來可預見的一個階段,這些日本政治人物決心硬著頭皮堅決頂住。  既然日本決策者已經做出這樣的決策,中日之間政治外交對立、經濟貿易下滑、旅遊交往陷入低谷、兩國關係全面交惡也就在所難免。這對日本能造成多大的影響?能使日本在多大程度上幡然悔悟?我們今天還要冷靜客觀看待,不宜過高評估,因為畢竟時間還很短。日本經濟現在可能感覺到了一些陣痛,還需要更長的一段時間,才能使對方真正認識到:兩國之間再也不會重複「政冷經熱」的老模式,中國人再也不會容忍一方面在政治上與中國搗亂,另一方面經濟上繼續從中國市場上獲得好處。只有讓那些日本政治人物真切感受到與中國交惡會給日本造成多麼大的損害,才能使這些政治人物變得足夠清醒。  當然,我們也必須準備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一個國家維護主權,不僅僅是堅定的政治宣示,更需要具有支撐這種政治宣示的艱苦代價準備,需要切實的籌劃。10月19日東海艦隊與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舉行的「東海協作—2012」軍地聯合海上維權演習,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進展。我們的海上執法力量至今沒有統一,何時才能結束「五龍鬧海」局面,組建國家統一的海上執法力量,過去遲遲未能實現,今天日本引發的釣魚島危機,成為完成該步驟的強有力推動。「東海協作—2012」演習朝著海上維權力量整合的方向邁出了非常好的一步,當然也纔是第一步。至於對日美聯合奪島演習是取消還是進行這類消息,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淡定。其取消就歡欣鼓舞、其進行就憂心忡忡,只能證明我們的欠成熟。我們今天的確有種種不足,但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應具有足夠的堅定性。這種堅定性來源於國家日益成長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更來源於民族自尊心,後者可能更為根本。從極端處說,沒有物質力量就可以沒有尊嚴麼?經濟力量差,軍事力量差,就可以放棄國家主權麼?在人們被問到「你幸福嗎」的時候,幸福僅僅是對物質充盈的追求和感受麼?  更何況,新世紀的中國不論從哪一個方面看,再也不是積貧積弱的以往。  雖然釣魚島問題很麻煩,也很棘手,但中華民族的日益成熟,就是從處理這些麻煩和棘手的問題開始的。 ——來源2012年11月5日《學習時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