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這個問題扎心了。

特別是最後一句:國產歷史電影前途何在?

就小編目前的眼光,這個問題無解。

題主看到了《龍之戰》看到了《蕩寇風雲》的慘淡票房,卻沒看到前些年歷史題材無論大小製作都逃不出票房撲街的尷尬境況,小編這裡列舉幾部「高口碑低票房」的國產歷史題材電影——

這部電影,良心中的良心,有非常講究的劇本和人文訴求。

講了一個游醫吳又可,在末世生存的故事。

人物與背景本身就是衝突,醫生為了治病救人,可大明王朝風雨飄搖。

這麼長知識的電影,2013年底只有不到五百萬的票房入賬,被同期《速激》碾壓的渣都不剩。

現代歷史題材同樣逃不出賠慘的境遇,比如以文藝范兒著稱的《三城記》《明月幾時有》,揭露慰安婦的電影《三十二》、《二十二》,主創都下了很大的經歷去製作,但終究沒有逃出被碾壓的命運。

經過小編查閱資料,發現歷史題材最賠錢,是個不爭的事實。

從觀眾角度來看,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被屈辱兩個字充斥,一提到歷史,沉重感油然而生,但目前中國電影觀眾進影院主要是為了消遣和娛樂,說通俗一點:我知道你是好電影,但我不喜歡你的情緒。

畢竟,歷史離浮躁的華語電影市場太遠了。

這裡需要提及一下韓國,他們的票房榜第一是《鳴梁海戰》,長期霸佔著榜首。

同樣是屈辱史,為什麼韓國歷史題材就這麼暢快?

答案很簡單,因為韓國人習慣了看自黑的電影。

中國人保持著獨有的傲嬌。

近些年的《軍艦島》《南漢山城》《暗殺》等等,都有著不錯的票房成績。

這裡不得不服。

《赤壁》《關雲長》《戰國》《銅雀台》《王的盛宴》《太平輪》等影片雖然大多出自名導之手,也不乏明星助陣,票房與回報率卻都一蹶不振。不少業內人認為,中國歷史題材電影已經進入了發展瓶頸期,或靠明星刷臉打造奇觀,或過度戲說解構,歷史本身的厚重感與倫理維度卻被一再擠壓。

知名媒體《文匯報》曾經這樣評論這一現狀——

有文化學者分析,歷史題材佳片少、市場越來越差,同時也暗含著中國和世界文化的一個特徵——歷史縱深的消失。如何在瀰漫著喧囂與躁動的影視市場奪回話語權,已經成為擺在歷史劇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唯有一聲嘆息啊


近日,國產電影《蕩寇風雲》正在上映,至今快到半個月的時間了。但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皆不如人意。為何這樣一部帶有民族史詩的抗倭電影、抗倭英雄卻得不到觀眾的熱捧與關注?這恐怕還得從片子的本身來找原因。

首先得肯定導演的良苦用心及精益求精的拍片。據悉,導演為準備此片準確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從實地追尋真實歷史、查閱真實史料,到真實還原戚家軍的抗倭細節,鴛鴦陣的編排,虎蹲炮,狼筅,盾牌等等都可以說下了很大功夫,傾注了很大心血。在演員陣容上,有趙文卓、洪金寶兩大功夫巨星,片中還有兩人的棍戰,可謂看點十足。

但是整個電影看下來,實際上給觀眾的感覺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是感動?是激情?還是宏大的戰爭場面?筆者觀看後,有這樣的感觸:

一是電影稍顯拖沓。片子長達兩個小時零九分,但起碼有一半的時間在交代歷史背景,這期間插入了很多不必要的情節,如戚繼光被老婆嚴管,把很多時間放在了不溫不火的情節上,使得觀眾看來無味,抓不到主線,有看電視劇的感覺;而抗倭環節來看,電影在下半部分才進入真正的抗倭戰爭,且時間不長,有點主次顛倒的味道。

二是電影戰爭情節及場面不夠。《蕩寇風雲》肯定要展示諸多抗倭細節。但電影展示最精彩最多的部分就是快要結尾的台州之戰,花街巷戰。當時是戚家軍兩千人對戰倭寇兩萬人。這個環節中,畫面沒有展現倭寇人數眾多的現象,主要就是經過機場巷戰,不知不覺就把兩萬人打敗了,這實在讓觀眾難以解眼。

三是電影主角的智謀沒有太多展現。戚繼光是戚家軍的核心人物,有勇有謀,武藝高強,但電影中卻展現戚繼光柔情的一面,在謀劃戰爭、個人武力方面並沒有鮮明的突出,只感覺戚家軍建立起來了,往前沖,能打仗,打了就勝了,沒有很好的突出和展現這樣的核心人物。

四是戚家軍的鴛鴦陣威力沒有展現。戚家軍之所以能夠打仗,百戰百勝,除了士兵好,紀律嚴,還有就是裝備好。據悉,戚家軍是當時東亞最強的軍隊,軍隊紀律嚴明,武器裝備良好。擁有多種火器,而且戚繼光還開發了鴛鴦陣。這個陣法多變,可以多人組合,形成強大戰鬥力。最重要的就是狼筅,這種兵器很好的破解了倭寇的倭刀,因為倭刀鋒利,明朝士兵的刀劍根本不足以對抗,而狼筅發揮了長槍優勢,可以把倭刀拒之身外,讓倭寇不得近身。但是電影中沒有把狼筅即鴛鴦陣的威力凸顯出來,反而突出了倭寇用長竹筒來應對狼筅的情節,這樣就讓精彩的戰鬥場面大打折扣,觀眾看起來也不得勁。


有些歷史值得銘記,有些人物令人敬佩,這是筆者在看完電影后的最直接感受。

當下的影院中《戰狼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爆如荼,而像《龍之戰》這樣的展現中華民族血性的影片卻不得影院的垂青排片寥寥,希望各家影院在看重商業利益的同時能多少兼顧一下展現民族那段屈辱史和奮戰史的好片。

當外國侵略軍鐵蹄踏破我國河山,清政府已經是滿目瘡痍,面對法夷的塗炭生靈,卸甲歸田的老將馮子材挺身而出,招募兵馬、習練戰法,最終打的法夷潰敗,電影中的那種熱血豪情都很容易感染到每一個中國觀眾。尤其最後,火燒酒窖後的熊熊大火,整個山都被燒成了一條中國火龍,龍形火舌,烘托主題,襯托出一種民族燃爆的血性,這樣有血性,展歷史的電影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

祖國山河在侵略者的踐踏下,滿目瘡痍,已過花甲的馮子材,率軍奮勇抵抗,講策略,懂戰法,嚴肅軍紀,一支不怕犧牲、敢打勝仗的威武之師守衛住了祖國的山河。電影中,一位晚清時期的英勇大將的風采一覽無餘,我們怎能不去看、不去支持如此充滿民族氣節的電影?

其實,《龍之戰》對於喜歡歷史題材和戰爭場面的觀眾來說,它絕對是一部可以點燃熱血不錯的影片,雖然它沒有那些追求視效大片的龐大場面,但電影無論是歷史、人物、服裝、對白、場面都十分考究,讓觀眾看的很過癮!毫無疑問,這是一部主旋律的愛國題材的電影,裡面法國侵略者對中國邊境燒殺搶掠,令人恨得咬牙切齒!電影可謂用心,尤其可惜排片目前看起來和電影內容一樣,十分悲壯,在大片夾擊下十分慘烈,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其實並非只是一句口號,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支持這樣一部歷史佳片。


龍之戰這部劇最大的敗筆就是啟用了講相聲的笑星擔任主演,還演民族英雄,一點也不嚴肅,觀眾容易跳戲,不如不看!


再說一遍!國產電影要尋求突破,必須脫離歷史片,古裝片的誤區!作為一個電影人,我們看慣了歷史的演繹,或一本正經,或荒誕不經。但是廣大電影觀眾已經對於歷史古裝片產生審美疲勞!難道我們只能從意淫歷史中才能獲得靈感嗎?

《戰狼二》為啥能火?

首先這是一部現實題材,又結合當下的國際環境,再把好萊塢的一些元素柔和進去。這才是《戰狼二》大火的主要原因。

所以,真正想做電影的人,應該看到,我們目前的現實題材電影少之又少。而真正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還是現實題材的電影。

不要說現實題材都是有主旋律的電影。錯!《戰狼二》就是一個最好的反例。同樣是弘揚人性美,戰狼二在緊跟好萊塢題材的同時,結合現在中國老百姓最新看的,最想聽的一些故事。說他不火,那是不正常的。

時下很多電影,很多都是無病呻吟,或者矯情做作,故事不好,加上脫離一線老百姓的思維,怎麼可能火起來,怎麼可能有高票房?

所有電影人共勉!


原因千千萬,根本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對於歷史不那麼關心,無論是輝煌,還是苦難,中國人現在最關心的是現實,是今天的中國,在一個資訊如此發達,中國人眼界處在歷史上最開闊的時期,老是炒那些剩飯能吸引人嗎?這不是八十年代了,整個少林寺都能讓中國人沸騰,現在中國人最關心的是現實,看不明白嗎?很多業內和主流媒體不看好的人民的名義火了,大火,火的出乎意料,這跟今天戰狼2火是一個道理,還不明白嗎?下面該怎麼做還不知道嗎?還一天天的瞎扯那些沒用的,有錢繼續賠好了


成熟的觀眾從不看炒作,只相信感覺。但講真,實力派演員更讓人對影片有信心,花瓶演員只會讓普通觀眾虐心。戰爭體裁的電影最忌諱太多的兒女情長,什麼是英雄,大義凜然,大公無私,甚至結局會慷慨悲涼。而戰爭電影重在塑造英雄,絮絮叨叨地家長里短,必然讓觀眾看得索然無味,偶有感動之處也消磨掉了。


國產片票房注水也是無語的,市場監管機制不完善,也是很無語的,其實想去看的,唯一有放映的影院居然是幽靈場,下午就想買票,發現半夜場居然早就賣空了,一個偏僻的電影院,即使是戰狼也沒見過滿場的,這樣搞,想看都看不成咯


還是那句話,現在的中國不再是過去的中國,現在的觀眾也不是過去的觀眾,歷史題材的選擇特別是近代歷史題材,已經看爛了,觀眾喜歡的是滿足大國崛起的自豪感和歷史感,這些傻逼導演拍的都是些什麼玩意!大漢雄風,盛唐對外征戰的歷史,任何的漢唐的故事題材多如牛毛,現在的觀眾喜歡看的是這樣的東西,滿足中國觀眾現階段的需求。龍之戰拍的清朝末年,這種憋氣的故事看的太多了,誰他媽的有興趣?再說請的曹金是個什麼玩意,誰會去關注?所以失敗不可避免!戚家軍的故事也是同樣如此,現階段老百姓關注的不再是被侵略,蹂躪的歷史,關注的是對外征戰的自豪感!誰能滿足,誰的片子一定大賣!


過去的我們尊重歷史,無論我們被欺辱還是竭力反抗。但不能老是拿這個來反覆的拍,就像抗日神劇一樣,這幾年拍的大家對那段歷史究竟是怎麼樣的都要模糊了,狗娘養的日本鬼子侵犯我們中華大地,到現在我們看的全是如何吊打小日本,歷史劇要麼做大劇儘可能去還原那段歷史,要麼不拍,戰狼的成功其實很明顯了,我們要看的是今後我們如何捍衛、如何去反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