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增值稅改革實施在即,如何確保各項改革舉措順利、平穩落地?3月27日,財政、稅務兩部門相關負責人亮相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爲炒好減稅“硬菜”添油加薪。

  3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以增值稅改革爲主要內容的一攬子減稅措施,主要包括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擴大進項稅抵扣範圍、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和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進項稅額加計抵減等4個方面。

  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表示,今年主要的減稅措施都已經出臺。“如果說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是今年更大規模減稅的一道‘開胃菜’,那麼此次增值稅改革措施就是一道‘主菜’,更是一道‘硬菜’”。

  “硬”在哪兒?最重要的就是製造業。程麗華說,在增值稅改革中,製造業一直是減稅規模最大、受益最爲明顯的行業。

  在前期營改增試點過程中,隨着納入試點的行業範圍逐步擴大,製造業企業可抵扣進項稅不斷增加,享受了淨減稅的改革紅利。2018年5月1日,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1%降至10%。據稅務機關統計,此項措施2018年5月至12月減稅2700億元,製造業減稅約945億元,佔35%。

  此次增值稅改革仍以製造業爲減稅重點,將製造業適用稅率由16%降至13%,將交通運輸、建築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0%降至9%。並且進一步擴大了抵扣範圍,將國內旅客運輸服務納入抵扣、將不動產由分兩年抵扣改爲一次性全額抵扣,“製造業企業相關支出的總體規模較大,受益尤爲明顯。”程麗華表示,在此基礎上,財稅部門還將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通過持續、較大幅度減輕製造業企業負擔,來改善企業預期和經營效益。

  在增值稅稅率調整過程中,適用6%稅率的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因進項稅額減少稅負可能出現上升,爲確保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承諾,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經過反覆研究和測算,綜合比較,多維度論證,最終確定對其適用進項稅額加計抵減10%的政策。

  加計抵減,就是允許特定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10%虛擬計算出一個抵減額,專用於抵減一般計稅方法下計算出來的應納稅額,從而達到降低納稅人稅負的目的。爲確保這項全新的政策落地生根、切實生效,稅務部門按“簡明易行好操作”原則的要求,設計了一套操作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孫瑞標將其總結爲“寬口徑、年度定、可追溯、易操作”。

  孫瑞標介紹,稅務總局按最大口徑明確了加計抵減政策,只要納稅人符合條件,其國內環節所有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均可按10%的比例進行加計抵減;只要納稅人符合規定,當年內無需調整,均可享受加計抵減政策;對於滿足條件,但因各種原因未及時計提加計抵減額的納稅人,允許其補充計提,用於抵減以後期間的應納增值稅額;同時,納稅人享受加計抵減政策,不需要任何審批,“自主判斷、自主申報、自主享受”,避免因納稅人數量較多、審覈時間長而造成政策延遲落地。

  程麗華說,改革實施後,將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下降、部分行業稅負有所降低、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給納稅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減負感。

  本報北京3月27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