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魯能青訓為大家介紹一下娃娃足球存在的認知誤區和訓練誤區,以便讓家長帶領自家的娃娃正確走上足球之路。

誤區1:踢球會花費大量時間從而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學習。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玻爾曾是丹麥替補國門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就講到踢足球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十分有益。足球運動不光是拼體力,還需要戰術和心理的配合。足球運動的連貫性極強,集體配合嚴密,而足球場上不確定性的因素非常多,場地,球員每一個技術動作,每一次帶球跑位傳球射門接應等等,正因如此,更需要足球運動員冷靜清晰的判斷,以及時刻觀察的習慣。

雖然對於3-6歲的孩子們來說,講戰術和心理來說未免有些虛無縹緲,但是孩子們在球場上面對各種繁雜的不確定因素麵前,確實能讓孩子判斷、觀察能力遠遠強於同齡人。球場上孩子摔倒、被踢倒這也能鍛煉孩子們的抗擊打能力,家長不應過分寵溺孩子,孩子離開家長們的羽翼走到球場上才能能更快地成長。

踢球鍛煉的是孩子全面的素質,尤其是智力頭腦,同時在奔跑當中可以發泄孩子的情緒,所以踢足球的孩子一般更加開朗,更加陽光。當孩子經過球場的歷練,走進小學心智頭腦上更加成熟的他們無疑將在小學起跑線上就領先其他的孩子們。

誤區2:運動量越大越好

有的家長就想了既然踢球這麼多好處,我也喜歡足球想讓自己的孩子踢出個名頭來,我能不能在娃娃足球階段就帶著孩子開始魔鬼訓練呢?畢竟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

這就是又一個誤區。其實不光是家長,很多娃娃足球訓練營也是通過長時間的訓練來提高孩子們的足球水平的,這種舉措並不可取。

有關研究表明兒童的新陳代謝與職業運動員在氧化反應的能量上一樣有效,因此疲勞的速度要比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成年人慢得多。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劇烈運動後,參加測試的兒童恢復與運動員相同的速度,甚至更快,因為孩子的身體系統可以更容易地消除乳酸。

因為孩子們不會覺得累,訓練營包括家長便會加大孩子們的訓練量。殊不知孩子在3-6歲骨骼正處在發育期,尚未完全鈣化。這個期間如果長期持續過量從事某些運動,有可能由於骨骼受肌肉拉力不均勻導致一些變化,比如踢足球可能導致羅圈腿。除了骨骼之外,超負荷運動可以引起心臟病理性重塑,比如說心壁(室)肥大,而心壁肥大會進一步導致心臟的出口狹窄(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再使得血管末稍阻力增加(例如高血壓)。

迷你羅的一身肌肉並不是足球練就,室內系統訓練必不可少

因此,當孩子們9-10歲之間骨骼鈣化後再進行專業而系統的足球訓練至關重要。在足球訓練過程中,科學的訓練方法,合理的運動負荷,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缺一不可,這些都會進一步發揮孩子們身體素質方面的優勢、改善身體素質方面的不足,使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水平得到全面而健康的提高。

誤區3:戰術為先,觸球機會少

因為孩子們的運動天賦和和訓練專註度不同,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們的足球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某些娃娃足球訓練營的教練為了提高成績,會讓水平較差的在後場擔任球權破壞者的角色,或是將球大腳開給前場技術較好的球員讓他們完成進攻,一支球隊的進攻和防守完全是兩個獨立的系統,最令人可氣的是由於孩子們的戰術防守水平較低,這種戰術通常極為有效,嘗到了甜頭的教練們對於這種戰術也是樂此不疲。

後場全部死守,前場一個毒瘤。咱先不說這種戰術的對錯,單對孩子來說,這種戰術就剝奪了後進生提高自己足球水平的道路:連球都摸不到,足球水平咋提高?對於孩子來說,戰術就應該以傳控為主,提高每個孩子的觸球時間。在魯能青訓之前幼兒足球的文章我們也提到過,比賽人數是隨著孩子們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這就是為了孩子們在小的時候有更多的觸球時間,這樣既能提高孩子們的技巧和水平,又能使孩子們保持對足球的樂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