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記得董明珠說「互聯網是工具」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12年年底,當時的絕大多數商業領袖(包括王健林、張近東)都是這麼認為的。但實際上到了14年,董明珠就意識到觀點錯誤了,所以有了和馬雲在天貓上的合作。

那麼互聯網到底是什麼呢?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其概念也越來越清晰。從本質上講,互聯網是一種基礎設施,它和自來水、電力、甚至高速公路性質是一樣的。它的誕生提高了人類社會活動的效率,只不過互聯網是一種虛擬的特殊形態罷了。

互聯網帶來的最大的影響是消除距離,提升效率,是一次溝通效率革命性的解放。互聯網本身不會發明一輛汽車,但是互聯網可以用商業模式顛覆的方式讓人類不再需要汽車(共享汽車——如滴滴),這就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區別。

那麼我們來理解下為什麼董明珠當時會理解成工具的?

董明珠認為格力電器底氣在於:自有工廠遍布中國。格力對技術投入巨資研發新產品,將產品製造看做格力的關鍵靈魂。公司和經銷商一起打造了龐大的經銷體系,在全國有數萬家專賣店服務中心。

總結一句話:格力電器不靠價格,靠技術,同時我有優秀的服務。互聯網不過是一種錦上添花全新的銷售渠道而已。

在我看來,董明珠是代表了經典的商業邏輯。從本質上講,格力是一家及其封閉的公司:核心技術、設計、製造、營銷、服務,全部自己掌控。對於電商,她認為:電商是一種新趨勢,但不可能替代實體店銷售,互聯網只是一個幫助銷售的工具。只要格力的核心技術不斷升級,新的市場空間就會被創造出來(比如從單機到一拖多,恆溫恆濕功能)。格力的根本在於製造。

在商業價值模型中,董明珠堅定地認為:「創造價值」環節才是根本,而不是因為互聯網帶來效率提高所代表的「傳遞價值」環節來決定發展思路。

但是,通過和雷軍的打賭,她逐漸發現自己錯了,因為互聯網公司是有可能直接越過技術性創新而直接把商業模式都顛覆的。

這就是互聯網公司所說的「降維打擊」!這個向其扔出的二向箔就是OTT模式!OTT(over the top,即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於開放互聯網的各種數據服務業務,強調服務與物理網路地無關性,把硬體設備、電信網路管道化。當年的微信免費和運營商就是因為這個掐架。)這種商業模式,本質是通過便宜的硬體佔領市場,然後通過OTT上的軟體賺錢。

不管硬體如何革新,我決定不通過硬體賺錢,零利潤銷售,然後靠別的賺錢。你如何和我競爭?比如說,小米手機、樂視電視……

所以,董明珠和雷軍的賭局不是「創造價值」(中國製造)和「傳遞價值」(網路營銷)的賭局,而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賭局,是「創造價值」和基於OTT的「創造價值」的賭局。

對於不需要創新的商業模式配合的技術創新,都是「延續性創新」,延續性創新相當於把一把匕首升級為一把砍刀;而顛覆式創新的商業模式就是直接把刀扔了,因為我造出了一把槍!!!哪個更厲害!!!

最後用雷布斯的一段話結束這個回答:

如果你僅僅是把互聯網當作工具的話,那你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其實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思想。它用完全不同的思想來開展業務、看待市場。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互聯網就是顛覆性的,我認為互聯網的核心思想可總結為:專註、極致、口碑、快!


沒邀。

董總對事物的認知應該沒有問題。

行業,從事相同性質的經濟活動的所有單位的集合。

1,互聯網是個什麼?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品,換句話說就是個工業品。與計算機晶元一樣,只是這個技術很技術化。就像目前在傳統行業所用的各種軟體一樣,就是一個產品,不存在什麼行業一說。

2,全球行業化的說法是在產業之下的行業分類,互聯網作為產業目前還不能說成型,在國家2017年度行業分類標準里,只有信息技術,沒有互聯網。從這點看來,國家也在認定互聯網的工具之說。

3,互聯網是工具,是服務於所有行業的工具,所以,互聯網對於各行業確實是推進行業創新的工具,而不可能自己成為一個行業,把互聯網歸去到信息技術行業是沒有問題的。

4,從實踐中看,商業革命的步伐一直是科技作用下對商業形態的改變,而從商業歷史看,算盤,計算器,計算機,POS機,互聯網,這些產品的應用,才有商業形態的改變,

因此,互聯網作為工具和手段,是推進各個行業進行創新改造的因素,但是這個手段和工具還行不成行業。


行業 ,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經濟社會的經營單位或者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一個行業可以是生產,可以是非生產,可以是實體,也可以是虛擬,形成行業的前提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社會上從事同樣經濟活動的人足夠多了,那麼就會形成一個行業。

工具,則是這個行業的一個具體體現。全行業的業務需要具體的工具來落實。互聯網行業的工具表現,就是PC和手機上的各種APP。通過這些APP,來連接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舉個例子,淘寶是連接人與物,微信是連接人與人,智能家居軟體則是連接物與物。

所以,互聯網是一個行業,而該行業需要工具來實現其價值。

既然互聯網是一個中介行業,沒有實體,沒有人與物,那互聯網就失去的存在的意義。如果把互聯網比作汽車,那麼我們沒有汽油,也是開不起來。

我們國家大力提倡的互聯網+,就是體現了實體和互聯網的有機結合。互聯網只有在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前提下,才能煥發生機。互聯網依附實體存在。

董明珠所說互聯網是工具,是站在了互聯網的功能角度來說的,用互聯網去更高效的連接用戶, 最終會快速反應到格力的生產研發部門,促進產品更快速的升級換代,這才是互聯網應有的作用。

我是王小雷,喜歡和大家做朋友,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我會儘力寫出更好文章回報各位。謝謝您的支持!


董明珠小姐做實業很強,但是可能不太懂科技,也不太懂互聯網,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董小姐做的手機,賣得十分不盡人意。

我有幾篇文章都是寫董明珠的,歡迎關注我之後再閱讀一下。回過頭來討論懂小姐這句話。有50%是對的人,主要是看前提條件。

如果是線上線下結合的行業,董明珠是對的,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譬如說賣手機,互聯網就只是工具

但是有很多公司,只是純互聯網科技公司,在這種情況,董小姐這句話就不對了。譬如說今日頭條,互聯網就不只是工具,可有可沒了。互聯網就是必需品了。


我覺得董明珠當然沒有說錯,互聯網確實是一個工具,只不過這個工具在發生的早期,因為是個新鮮事物,還需要打磨,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融資去支持。我們那麼多的社交軟體,那麼多的app,早期都是免費使用的,為什麼他沒有任何的現金交易,就可以撐起一個這麼龐大的商業模式呢?一個是流量早期是可以賣廣告的,另外一個是它有潛在的盈利的希望,它搶佔住了人的心智和時間以及用戶習慣,培養用戶習慣之後才可能會出現收割的商業模式。最終一定會回歸到實體來。人類生存的剛需,永遠是衣食住行,那麼互聯網只是在這些衣食住行的基礎上,去改變了他們的分發形式,比方說買衣服從實體店,轉換到了電商,從對廣告牌推薦位的依賴,轉換到了對某個網紅的喜愛的依賴。比方說從出行,依靠路邊招手去打車的原始的方式,變成了以基於GPS定位和平台分發推薦演算法的功能,更好地實現車輛資源的分配,並且帶動了許多私家車,成為快車司機之後,這個城市交通資源的利用。當然它的本質,依然是實業、傳統行業,因為互聯網再厲害,不可能去憑空做出一個漢堡包給你,去把你從一個地方運到另外一個地方,或者說,目前是做不到的。我們也看到2016年許多的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很多O2O公司在倒閉,這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互聯網+火爆了中國2015年經濟轉型年的同時又多了一個「+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強調順勢創新,是傳統經濟以既有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渠道資源等來提高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董明珠操盤格力電器一直以創新精神為基礎,對產品質量十分考究,對於製造業而言屬於重資產運營,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倉儲物流、渠道銷售、售後服務等涉及很多項業務,當然可以採取外包形式,但是最為繁重的生產製造是一個龐大的區塊,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互聯網不可替代的,類如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是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者精準化操作,但一僅僅是輔助工具而已。客戶是要見的到實物,發揮的了實物的價值,這不是單就網路技術所能做到的。另外,董明珠和國美這樣的渠道商今年簽過200億的合作協議,線上渠道的第一次合作是跟劉強東的618電商節,電子商務平台對於格力來說只是一個渠道工具。

隨著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會對各行各業有所滲透,所體現的重要性和產生的價值比重將有所提升,當生產製造模塊被人工智慧技術過度覆蓋,那麼反客為主的話,就不能以工具來定義它了。

總得來講,在董明珠內心,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涇渭分明,互聯網對她的製造業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但是兩者的邊界越來模糊的今天,我們應該有一個包容的心態來看待經濟體的融合,共同打造美好生活。


歷史上一些重大的技術變革,其實在當時看來,影響似乎也是很有限的。比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蒸汽機的發明,無非就是用蒸汽機替代了馬匹等,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蒸汽機確實帶動了一輪工業革命。還可以舉一個經常被引用的實例:是不是機動船和帆船相比起來似乎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機動船能逆風而行,並因此而改變了航運業。

不過,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也是分階段的,就以互聯網與金融業的融合為例,最開始往往是由互聯網和金融業各自來探索,互聯網企業嘗試進入金融行業,而傳統的金融企業也嘗試在內部利用互聯網。他們各自用自已的方式積累一定的經驗,也在進一步地把互聯網和金融融合,一個是從互聯網進入金融,一個是金融企業融合互聯網,其實最終的狀態是在逐步逼近的,這個過程也是互聯網改造傳統金融業的過程。

家電行業其實其中也有不少信息不對稱的環節,如果能引入互聯網來進行改造,客戶的使用體驗應該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互聯網不是行業,更不是一個工具,而是新能源。

1:互聯網不是虛擬的,互聯網是建立在計算機基礎上的信息技術,就像電一樣。

2:阿里巴巴和京東建立物流就像架電線杆一樣,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

3: 馬雲的新零售和劉強東先後進軍實體店鋪,是在為產業鏈(電商平台+智能系統+物流倉庫+金融服務)找到新的引流口,因為京東和阿里巴巴都沒有像微信那樣的社交平台。

4:董明珠和宗慶後等老一代企業家都是產品思維,很難理解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的意義,都還把互聯網當成工具或者渠道,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已經變成社會背景了已經進化成新能源了。

5:互聯網是人類發展新階段。人類從原始社會到游牧社會到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到商業社會現在到信息社會。信息社會主要的特徵就是互聯網!


關於互聯網使一個行業還是一個工具,其實用另外一個事務來看待就很清楚了,「電」,電對其他行業是工具還是行業?自然是工具,能源工具。但是對於生產電的企業,電廠、風力發電場等呢?他們自成行業。關於互聯網到底是工具還是行業,要取決於一個人當下要做的事情的角度來看待,董明珠站在家電行業,對於他來說互聯網就像他生產產品用到的電一樣,是個工具;但是對於馬雲等人而言,自然是行業。

別忘了,當電剛剛出來的時候,有什麼行業應用嗎?一開始是照明,慢慢是各種基於電產生的新應用,新行業,那麼這些都是電這個行業的嗎?電無論在那個時代,還是現在也是看不到的呀(呵呵,能摸到)

不要說什麼實體行業和互聯網行業,除非哪天你單純靠互聯網能夠活下去(不藉助其他任何實體行業喲)那才可以。什麼滴滴啥的都是傳統行業穿上了新外衣,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老太太去做了個美容,又招人待見了。


互聯網+」與「+互聯網」自「互聯網+」概念在兩會上被提出之後,「互聯網+」便迅速成為2015年最火的網路熱詞,但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卻一直爭論不休。

基本上形成了三派觀點:

一派觀點認為互聯網將徹底顛覆傳統行業,未來所有的產業都將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用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的方法和互聯網的架構去開展業務,所以是「互聯網+」。這一派主要以互聯網從業者為主,如馬雲、雷軍。

另一派觀點認為互聯網只不過是工具,就像蒸汽機的出現只是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其結果不是順覆和替代,而是助力和優化。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進行效率的改進和產業的升級互聯網只是扮演了優化產業的工具性角色。互聯網無非把傳統商業的內容搬到線上而已。這一派主要以任志強、董明珠等傳統行業企業家為代表。

還有一派認為「互聯網+」和「+互聯網」同時存在,前者是針對互聯網企業而言的,後者是針對傳統企業而言的,「互聯網+」就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把傳統行業加上,「+互聯網」是指傳統行業把互聯網這個工具加上。兩者不是誰顛覆誰的問題,是各自的發展路徑不一樣。「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網,傳統產業是工具;「+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互聯網是工具兩者的結合還要看具體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是何為主何為末,何為目的何為手段。王石是這一派的代表。

在這三派觀點中,應該說比較完整全面的是第三種,在互聯網企業四種基礎典型業態中,生態鏈型企業和平台型企業對應的是「互聯網+」,品牌型企業和工匠型企業對應的則是「+互聯網」。

為什麼會有爭論?

之所以對「互聯網+」和「+互聯網」爭論不休,主要是混淆了互聯網在兩個層面的連接,「互聯網+」的核心是通過雙邊連接構築起自身,一般不提供內容,而只是作為一個連接平台,屬於主動連接,而「+互聯則是被動連接,其核心還是內容本身,互聯網只是一種完善自身的方式。

日常提及的互聯網公司一般是指前者,後者雖然和互聯網發生了關係,根本上還是傳統企業,是傳統企業披上互聯網的外套。

其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最直接的就是觸網上線,利用互聯網進行銷售推廣。二是生產端的變革,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開展C2B的定製化個性化產,自括引入眾籌眾包,利用群體智慧進行生產研發設計。三是組織端的變革,組織端的互聯網變革一方面是企業內部的流程優化和部門協同方面也包括產業鏈上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數據共享和生產協同。四是打造基於互聯網的新品牌。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效率優化將是來一段時間內的核心主題。整體的趨勢是由B2C批量化向C2B定製化樣型,由線下的消費關係向線上的服務關係轉化,由層級明確的科層架構向平化的自由協同轉變,由單一的機械化工業化向基於數據的信息化自動化轉型。

未來的方向

「互聯網+」指向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指向傳統企業,而互聯網業和傳統企業是雙向並行的,「互聯網+」和「+互聯網」是同步發生,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不僅僅是互聯網在優化傳統產業,同時傳統產業也在豐富互聯網。互聯網企業只是實現連接,內容的供應需要傳統企業來定成,而在這一過程正在進行中。

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最終的交匯點是智能化,誰能第一時間實現產品的智能化誰就有可能佔據行業先機。

優劣勢比較

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其核心優勢有兩個①流量導入;②互聯網工具和手段的運用。劣勢是缺乏對傳統行業的深人經驗和技術掌握。

傳統企業則恰恰相反,其優勢在於深耕的行業經驗和技術,劣勢是對互聯網應用和運作模式比較陌生。

看到這,你是否對互聯網+與+互聯網有了深刻清晰的認識了呢?

如果有,你所在的企業屬於那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