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影子銀行」的四張「畫皮」

經濟參考報20111104期 電子版 數字報

  一家在港澳及內地皆有業務的大型公司業務員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外方老闆近期有計劃通過貿易、投資等各種途徑,從境外募集10億元,到內地做「准信貸」業務,「保守以20%的收益率計算,現在有什麼生意能有這麼高的利潤?」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傳統銀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銀行」吞噬,而其所帶來的貨幣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隨著風險的上升。  「影子銀行」的概念最早始於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當時次貸危機已初露端倪,這一概念被用來形容那些「無銀行之名、有銀行之實」的種類繁雜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及金融行為。隨著我國金融機構發展日益多元化,我國社會融資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影子銀行」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根據野村證券研報數據,截至2010年,中國「影子銀行」放款規模達到8.5萬億元,達到銀行貸款總量的18%。  當然,總體而言,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還比較小,運作形式也相對比較簡單。《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影子銀行」往往披著四件外衣:一是具有監管套利性質的業務,例如以個人理財、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方式向實體經濟融資;二是監管相對較少的非銀行機構,包括各類投資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三是建立在金融創新基礎上的新業務,如資產證券化和衍生品交易;四是以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投融資機構。  銀信合作從規模上來看是「影子銀行」中較大的一塊。銀信合作是指銀行通過信託理財產品的方式隱蔽地為企業提供貸款。由於信託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表外資產而非表內資產,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銀監部門的監管。  中國信託業協會公布的一份數據表明,儘管去年中國銀監會曾一度叫停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但截至今年3月31日,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規模仍達1.53萬億元。  民間金融的發展更是隨著我國信貸調控如火如荼。據中國人民銀行問卷調查測算,2008年3月末我國民間借貸餘額在2萬億至2.5萬億元,占同期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的6.8%至8.5%。截至2010年6月末,小額貸款公司機構數量達到1940家,貸款餘額1248.9億元。同時,典當行業也在快速擴張。據商務部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典當行業累計發放當金103萬筆,典當總額847億元。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傳統的民間借貸,當鋪、小額貸款公司、民間擔保公司等准金融機構並未嚴格遵守基準利率4倍的規定,而是以經營超短期過橋貸款、替企業解決短期頭寸的方式高利率發放貸款。這類公司都在私下進行攬存業務,吸收一些高收入者的存款。一位外資銀行管理層人員告訴記者,有小額貸款公司向他個人「拆借」資金,月息2分(即年化24%)。「付給我的利息就這麼高,可以想見,他們放出去沒有年化30%至40%的利息怎麼賺錢?」  而這樣監管較少的金融機構發展勢頭迅猛。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例,央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3791家,貸款餘額3359億元,前三季度累計新增貸款1379億元。  盈利豐厚的小額貸款公司,甚至吸引了上市公司的資金參與。以南京高科為例,其參股的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2億元,南京高科投資1.4億元,持股70%,成為該小貸公司的控股股東。  此外,境外「熱錢」也覬覦國內民間借貸市場的高回報,意圖通過各種途徑流入國內。  「影子銀行」的迅速發展及其隱含風險已引起監管層注意。前任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明確將「影子銀行」風險列為銀行業當下三大主要風險之一。專家認為「影子銀行」趨於活躍正是緣於市場多元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金融監管和准入門檻過高。除了加強監管、設立風險防火牆,更重要的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拓寬社會融資渠道,推動「影子銀行」陽光化。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影子銀行」在不改變貨幣存量的情況下,增加了社會的信用供給。雖然它超出了傳統的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的視野,但如果禁止其發展,會付出喪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價,甚至會逼迫更多資金轉入地下。當務之急,是加快發展銀行之外的多元化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盡量搞報備,不要搞審批,增強金融體系活力,滿足市場多元需求。  劉煜輝表示,相對於美國有較完備的風險隔離機制,我國很多「影子銀行」業務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繞開現行的監管和宏觀調控政策,流向與宏觀調控有分歧的行業本身存在政策風險。如果銀行表外融資出現問題,債務清償還是要回到表內,沒有實質性的隔離,風險積聚只會越來越高。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地下金融等「影子銀行」體系蓬勃發展,緣於我國對利率的行政管制,官方利率價格信號失靈,民間利率就會自動修正。我國應加快利率市場化和正常化步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