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蔣剛:國之強“蔣” 百鍊成“剛”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緊密結合國家需求,他主持、主研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項目30餘項。2018年他獲評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他在科學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3部個人著作,其中《工業機器人》獲評“十二五”規劃教材。

他獲得知識產權授權40餘項,包括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5項、軟件著作權5項、外觀設計專利5項。

他就是四川工匠蔣剛,憑着執著的信念堅持奮戰30餘載,攻堅克難,百鍊成鋼。

龍騎戰神巨型六足機器人 受訪者單位提供

“夢在哪,心就在哪”

“我從小就是機器人‘發燒友’”,蔣剛說。他從小就癡迷於機器人,最大的理想是長大後當一個機器人發明家。爲此沒少折騰,7歲那年就自己動手造出了人生第一臺電動機,因爲缺乏安全意識和防護措施,被電傷,但這並沒有絲毫減少他對製作機器人的狂熱。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有時真的是自己一個人瞎折騰,走了不少的彎路。爲了獲得更多跟機器人有關的知識,他就大量地買書、看書”。琳琅滿目的圖書給兒時的蔣剛構建了一個機器人世界,他“貪婪”地從中汲取着養分。他最喜歡的書是《科幻世界》、《電子世界》和《科學24小時》,只要走進書店,他就目不斜視地直奔這類書而去。

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文理成績均佳的他堅定地選擇了理科,理由很簡單——“學理科以後才能研究機器人”。憑着這份對機器人的執著,在大學本科專業的選擇上,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當時非常冷門的專業——機械設計與製造。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時候,以機械電子、信號處理和人工智能爲主攻方向,從而獲得了從事機器人研發所必須的“機、電、控”專業知識體系。

“‘四川工匠’稱號是實至名歸的榮譽”,2017年,四川省總工會聯合五部門發起“尋找四川工匠”活動。初評的時候,有專家對蔣剛博士以教授身份參選“四川工匠”產生了許多疑問,但後來瞭解到,他是少有的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全能型”選手。

上學的時候,除了學習,他幾乎所有的假期都跑到廣東、深圳、重慶等地,到廠子裏面去打工,當學徒。他認爲,“工匠”是需要歷練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件事”。正是這些艱苦的歷練,讓蔣剛博士擁有了與一線工人相比也不遑多讓的實踐動手能力,成爲四川省首屆30名“四川工匠”中唯一的高校代表。

“一些小時候覺得是科幻的東西,現在在自己手中都變成了實物,這種感覺真的很神奇,也很有成就感!”。他對工作執著專注,十年如一日。正如郭沫若所說:“科學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

蔣剛在研製機器人零部件 中工網記者牛文嫺攝

“舍小家,顧大家”

2006年,蔣剛博士畢業後到西南科技大學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因成績突出,被破格評爲副教授。5.12地震的時候,他的小孩才3個月,妻兒在災難中也需要關愛和幫助,在“大家”和“小家”都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大家”。

“任何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像我這麼做,這是使命,是責任”,蔣剛謙虛的說,但同事們深知他的背後,是無盡的辛酸。“無論什麼時候回憶起當年這個決定,都會對家人產生深深的愧疚感!”他眼裏閃爍着淚花。從5月12號到8月29號,他幾乎沒有回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災後重建工作中。

他帶領機器人小組備戰全國機器人大賽,5.12地震發生的時候,正是備戰最關鍵的階段。斷水、斷電、斷氣,城市供應系統陷於癱瘓,在學校領導和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帶領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機牀沒電,用鉗工的方法硬是用手工製造了機器人零部件,完成了全部參賽備戰工作。

爲了躲避堰塞湖洪水,帶領機器人小組“搬家”12次!多番勞苦,他都默默地堅持,從未叫過一聲苦。作爲當年唯一一個來自重災區的機器人小組,征戰全國強隊,挺進全國八強,被授予最佳技術獎和最佳精神獎。

他獲得災後重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綿陽市十佳崗位能手、綿陽市優秀教師、綿陽市軍民融合領軍人才、綿陽市青年文明號、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首屆四川工匠、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等榮譽稱號。

舍小家、顧大家,他帶領團隊躬行實踐,“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含着眼淚依然奔跑的人!”

蔣剛正在給學生團隊講解機器人知識 受訪者單位提供

“強中強,王中王”

“普通的學生進不了我的團隊,能進團隊的學生不普通!”蔣剛博士2007年創立“先進機電技術創新團隊”,每年從全校30000餘名學生中遴選機器人愛好者,經層層選拔淘汰,最終確定60-70名優秀隊員進行重點培養,這種萬里挑一的精英培養模式,爲國家輸送了高質量的科技精英人才。他指導大學生參加全國機器人大賽、全國電子設計競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挑戰杯科技大賽等,近年來累計獲全國一等獎11項。

機器人是高技術的集合體,涉及機械、電子、控制、材料等多個學科,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非常多,也非常棘手。蔣剛博士帶領團隊成員深入開展結構設計、運動仿真、強度校覈、數控加工、電路設計、傳感檢測、通信技術、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控制系統開發等技術研發,取得了突出進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授權40餘項。

“強將手下無弱兵”,和蔣剛博士一樣,他的學生們不僅具有紮實的技術功底,也完全繼承了他吃苦耐勞的堅韌和執著,參賽備戰,熬更守夜,苦幹巧幹,刻苦鑽研。從2006年來到西南科技大學工作,他十餘年如一日,致力於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技術研究,創立先進機電技術創新團隊,爲社會培養輸送高端科技精英人才786人。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憑着一種信念堅持任淚水風乾,寧折不彎在烈火中濾去渣子百鍊成鋼。(記者 牛文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