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6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邀請專家學者、知名網絡作家等走進“團團直播間”,圍繞“互聯網空間中的未成年人”主題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並現場發佈《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基於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院校31158學生抽樣調查,從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情況、網絡接入環境、應用使用情況和利用網絡自我保護能力等多個方面,展示了當前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現狀和行爲特點。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超九成,城鄉差距較小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明顯高於同期全國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57.7%)。這是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覆蓋範圍擴大、移動流量資費下降的直接表現,也與未成年人對互聯網的興趣濃、學習能力強、應用需求大密切相關。從各學歷段情況看,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學生上網比例分別達到89.5%、99.4%、96.3%和99.0%。從城鄉分佈看,城鎮未成年人上網比例爲95.1%,農村未成年人上網比例爲89.7%。我國通過持續改善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互聯網爲農村學校輸送了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城鄉未成年人的上網比例差異逐漸縮小。

未成年網民的上網設備更加多樣化,使用電腦上網地點主要在家庭和學校

《報告》顯示,手機是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設備,使用比例達到92.0%。使用電視、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則達到46.7%和37.4%,分別高出整體網民使用率17和10個百分點。未成年人擁有屬於自己的上網設備比例也不低,比如69.7%有手機,24.6%有平板電腦,13.9%有筆記本電腦。當前未成年人使用電腦上網地點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學校,92.4%主要在家裏上網,39.4%經常在學校上網。從上網時長來看,76.4%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但同時也應注意到,日均上網超過3小時的未成年網民佔比也達到13.2%。

未成年網民上網活動豐富,不同學歷段未成年人的網絡使用呈現差異化特徵

未成年人上網,排在前幾位的是利用互聯網學習(87.4%)、聽音樂(68.1%)、玩遊戲(64.2%)、聊天(58.9%)。用戶自制的短視頻作爲新興娛樂類應用受到未成年人青睞,使用比例達到40.5%。從不同學歷段未成年人上網情況來看,小學生的社交應用顯著低於其他學歷段,而在網上看短視頻、玩遊戲、看動漫或漫畫的比例差異相對較小。初中生偏愛使用社交網站、網上聊天和網上聽音樂。高中生網上活動則與社會的聯繫更加緊密,更加普遍使用微博、論壇、網上購物等互聯網應用。

網絡暴力、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仍然存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需要加強

《報告》顯示,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網絡暴力,最常見的是網上諷刺或謾罵、自己或親友在網上被惡意騷擾、個人信息在網上被公開。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網過程中接觸到暴力、賭博、吸毒、色情等違法不良信息。針對上述問題,69.1%的未成年人知曉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舉報,其中初中、高中和中職學生的網絡權益維護認知率達到80%左右,小學生也達到59%。但是,曾通過網絡進行法律諮詢或接受法律服務的未成年人比例只有15%,未成年網民利用互聯網進行自我保護的應用水平較低。

《報告》在總結研判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趨勢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是構建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基本法律框架。建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中增設“網絡保護”章節,儘快出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在完善行業監管機制、減少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不良信息、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二是在現有的網絡監管格局內,深化職能部門間的協同聯動,健全約談警示、定期巡查、聯合懲戒、黑名單等行之有效的監管制度,對未履行審覈義務、放任不良信息傳播的企業,依法高限處罰。三是明確所有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都具有媒體屬性,推動企業嚴格執行“先審後發”制度,規範個性化推薦算法,網絡遊戲中強化實名驗證及身份識別、防沉迷設置、家長守護工具等技術措施。四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家庭和學校共同引導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網絡、學會規避風險和預防沉迷,對沉迷網絡的未成年人,進行以心理干預爲主的教育矯治。五是在現有的治安、刑事處罰框架內,依法對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爲進行嚴厲打擊,特別是對網絡兒童色情、性侵等犯罪明確界定範圍、提高懲處力度,並探索建立從業禁止、涉罪嫌疑人信息公開等制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