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巧遇千年古樹空心懷竹,又怎能引發作者對“靜虛”境界的嚮往與追求?“弱者存,哀者勝”是天道,也是作者對於人生“不爭”的領悟。

讀新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王賢根老師的散文集《又是煙雨迷濛時》,好似在柔軟的月光下,隨好友于院中品茶閒談,言者娓娓道來,聽者句句入心,在疏淡的竹影中咂品語言的魅力,完成思想的交流;在沙沙的青竹搖曳聲中,踏着文字走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生活化、樸實無華的文字,讓人讀起來輕鬆自如。比如在《又是煙雨迷濛時》中寫到:

我們用剛剛泛青的桐樹皮卷號角,香椿皮做口哨,吹得山野活絡絡的,而會稽山仍沉沉地臥着,待幾番春風春雨,才輕鬆活躍起來。

這一段,沒有華美的詞藻,只用三兩句近乎口語的文字,就將會稽山的初春鋪展開來。江南的薄霧在字裏行間彌散,不知不覺人就走進了畫裏,嗅着“泛青的桐樹皮”汁液的新鮮味道,巴巴地盼着春風春雨。

恰到好處的比喻,令文章在平淡中彰顯深刻。如《又是煙雨迷濛時》中有這樣一段:“須臾,一隻臉盆般的鱉在淺水中翻動,十幾雙光腳在河灘上歡騰:‘這就是我們這幾年望到過的那隻!’”這句話極具意象之美,文字泛着水花,讀來彷彿身臨其境。我們由那十幾雙光腳可以看到十幾張歡快無邪的面龐,彷彿自己也光了腳在隨他們跳躍。

在王賢根老師的文章中,還經常能讀到他家鄉的語言,真實自然,讓故鄉人倍感親切,讓外鄉人大開眼界,同時添得一份親近感。我是北方人,讀着書中的文章,彷彿自己也是從小生活在江南了。

細節描寫到位是王賢根老師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通過細節再現生活,代入感強,讀者如入其境,跟着文字穿越到作者的生活乃至生命中去。臺灣著名作家王鼎鈞先生說過,好的描寫,可以讓讀者對熟悉的事物有新的認知,對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比如《養蜂》這篇文章有這樣一段描寫:

全家老少,有的提桶,有的端盆,用瓢向上潑灑,成羣的蜜蜂在六七米的空中盤旋,彷彿是在等蜂皇的命令。我們抓住時機,用力地將清水在空中灑成網,灑成片,在鮮紅的太陽照耀下,閃出七彩的光澤。最小的弟妹端着小竹碗助戰,潑不到一兩米,成了落水人。

人在下面忙,蜂在上面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準確生動,將“一個新的蜜蜂家庭的誕生”活潑地展現在眼前。不知爲什麼,讀這段文字總會想起豐子愷的畫。

這樣的細節描寫在《養蜂》中還有很多,將作者與父親從上山放置蜂桶到割下蜂蜜的整個過程生動地呈現於讀者眼前,讓人在讀的過程中心情隨着文章情節變換,時而充滿希望,時而惋惜,時而緊張,時而歡喜,當在文末讀到“給路經家門的歇客端上一碗蜂蜜水”的時候,整個人都被那種甜蜜感包裹起來,彷彿自己也品嚐到了蜂蜜的甜香。

當然,王老師如此出彩的文章,可不是就爲了寫個熱鬧。如果說優秀的描寫是文章的茂葉繁花,那麼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則是撐起文章的枝幹。

有對人生的思考。《懷竹》中寫到:“這樹在層層翠竹中並不顯眼,奇異的是這棵‘千年古樹’,空心懷竹,七根粗壯的毛竹在這空蕩蕩的樹心中挺拔而出。我沒有眼福親見尖尖竹筍是怎樣從樹中破土而出而又茁壯成長的,我欽佩的是虛心的竹子竟遇虛情若谷的千年古樹,這應該成爲美談。”以及這一段:“我想,它如果生長在樹林中,如果高俊、挺拔、健壯,那早已成爲棟樑之才而消失,可偏偏它夾雜在茫茫竹海中,又是那般的‘不成器’,歲月的銷蝕又使它僅存皮肉,失去內腹,這倒好,它成爲自然界的弱者。弱者存,哀者勝。多少松竹在這大山中呼啦啦倒下,而這棵空心雜樹卻依然聳立,閱盡春色。”

若非作者心中存有“靜虛”又如何會被靜樹虛竹所吸引?若非巧遇千年古樹空心懷竹,又怎能引發作者對“靜虛”境界的嚮往與追求?“弱者存,哀者勝”是天道,也是作者對於人生“不爭”的領悟。

還有對生命與人性的思考。《與熊相處的日子》寫了作者在部隊時,冬季野外拉練中,一個戰士槍殺了一頭母熊,因而連隊收養了母熊的孩子——兩隻小熊,戰士們與小熊相處時的快樂與分別時的不捨。在文中,作者不乏對生命的、對人性的思考。比如當看到母熊倒在血泊中,小熊不停地舔母熊的傷口時寫到:“那時,人們是多麼的愚昧和無知,不但對動物缺乏保護意識,在報刊上還把打死老虎、金錢豹的事當做英雄行爲宣傳。”

文中小熊對母熊的依戀,以及小熊失去母親的茫然和無奈,觸動了作者的悲憫心,也觸動了讀者的情感,它讓讀者跟着作者一同思考:生命到底是什麼?熊的生命難道不也是生命?它喚起了讀者對於保護動物、尊重生命的使命感。

當然,文中還寫了戰士們與小熊相處時令人感動的場面,比如有一次連隊外訓,在過一段河道時,一位小戰士和一隻小熊跌進冰冷的河水中,拉上岸後,戰士們爭相用毛巾擦熊毛、給熊做薑湯。一處是槍殺大熊,一處是用生命保護小熊,都是出於人的本能,前者因爲恐懼,後者因爲憐愛,人性使然。

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也在文中有所表述,比如:“我們的介入,無疑打破了這片原始森林的固有寂靜,侵擾了野生動物的生活圈,也危及它們的生命。”作者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思考人類究竟應該怎樣將自己放置於大自然中,作爲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及其中的其它生命來共存。

王賢根老師的作品中,情感與思想都落在實處,拒絕空洞的抒情。無論是寫故鄉風景、回憶兒時生活,還是寫人、寫歷史人文,都將感情蘊藏在故事裏,讀來如同踏踏實實地走在文章中,與作者撞擊出的共鳴並非飄渺無着,每一個文字都是落腳之處。我們可以跟着作者悠遊在生活與思想的字裏行間,體驗會稽山中的快樂童年,去感受水鄉山民的淳樸,體會生活不易中點綴的快樂;可以感悟作者的夫妻深情、對女兒的牽掛;可以留下一分思念或敬仰給作者筆下的人物,可引發一些思考在作者對於生命的闡述之中。

《又是煙雨迷濛時》,是一本值得靜心品讀的好書。

技術創新的商業邏輯

路蒙佳:一路向陽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