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親的同仁、博友、網友:

非常感謝您賜讀下面小組合作學習方案並提出寶貴建議。下面方案是我閱讀小組合作學習相關實踐報告或理論文章的基礎上設計的理論性方案。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嘗試取得成功,我迫切需要您在以下方面提供具體經驗和建議:

1、從您的小組合作學習實踐經驗來看,下面所設計的理論性方案存在哪些重大缺陷?

2、為使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更加勝利,能否提供可資參考的反饋評價細則?

3、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哪些輔助性的措施並提供相關資料,例如組長培訓?

4、就物理學科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內外如何操作?

小組合作學習方案設計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中學劉大明

一、原理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極力倡導的教學模式,遵循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理念的豐富、多樣、靈活教學觀。就當前國內外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實踐來看,下面幾個有關教學實踐研究和傳統經驗理論是實踐者提及最多的。

1、合成教學法(complexinstruction,簡寫CI)

合成教學法,最初是由美國加州的教育學者開創並發展起來的。在加州的研究發現,在混合能力班(mixed-ability)使用合成教學法的學生,不僅數學成績優於分層教學的學生,而且還更加喜愛數學,行為表現也更好。後來CI在英國得到推廣發展。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教育學教授喬·鮑勒指出:「很多家長支持分層教學是因為它有利於成績好的學生,但合成教學法能使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都受益,受益最多的也是成績最好的那部分學生,因為他們有機會學得更加深入。」

一般地,CI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人,分別扮演組長、協調員、資源管理員、記錄員(彙報員)的角色。每個小組要協作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而且,每個人都要為本組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如果組內有人遇到了困難,其他成員要為他提供幫助。在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將隨機抽取一人進行彙報展示。由於學生事先不知道誰會被選中,因此他們必須確保所有成員都掌握。

大多數教師實踐小組合作學習,都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其中「組內異質」或許就借鑒了合成教學法的做法,而「組間同質」顯然是通過引進競爭機制激勵全體同學的學習鬥志。

2、學習金字塔理論

小組合作學習之所以能夠取得「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都受益,受益最多的也是成績最好的那部分學生」,是因為它符合一個著名的教學實驗結論。我們把這個教學實驗結論,稱之為學習金字塔理論。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EdgarDale)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ofLearning)的理論。現已成為全世界學習和培訓的主要資料。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運用了「教別人」、「討論」、「演示」等高效學習方式,限制但不拋棄傳統的「聽講」這一低效的學習方式。

實際上,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前,我國古賢和近代著名教育家就提出過類似學習觀點,例如: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

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得格外明白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二、分組原則和座位安排

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分組原則,教師有必要發揮協調與獨斷雙重角色;又為了保證小組成員形成較強的凝聚力,促使小組討論積極有效、熱情活躍,學生應有一定的民主選舉、自由搭配權。具體做法是:

假定班級共有54位同學,每組6個成員,共分9各小組。

教師首先結合總成績和學科成績綜合考慮,把總成績相近的、學科學習特點相似的同學組合在一起。為表述方便起見,單以總成績為例,把學生按總成績排名分成6個選組——第1-9名、第10-17名……依次分為6個選組。

學生再以自由組合的方式,從以上6個選組中分別選出一位同學作為本組的一個成員。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因為性別、性格、家庭背景、生源地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導致極少同學鬧情緒。面對此種情況,教師要發揮協調、勸解、安慰的作用,使得這部分同學的情緒得到疏導和安撫。

學生分組後,座位安排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圓桌型,一種是田字型。這兩種類型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一切取決於校情班情。

考慮到是個人嘗試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而其他任課教師不一定認可或願意實施這一教學模式,又考慮到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的適應問題,決定採用田字形座位(基本上與傳統教學座位安排相同)。即如下圖所示:

如此座位安排,既不影響傳統教學模式,也不影響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對於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而言,當教師主題引導、拓展精講、總結評價時,學生就回顧傳統坐姿,專心傾聽教師發言;當需要小組討論時,每一組的前一排同學掉頭倒坐,形成「圓桌」型,即刻討論。

另外,對於同一課題(問題)討論後,不一定要讓所有小組都分別進行研討成果展示,原因有二,其一課堂時間有限,不容許一一展示;其二輪流在後面展示的小組,要麼展示成果與前面小組重疊冗餘,要麼無話可說。針對這種情況,中間三組可規定為展示小組,要求展示內容不能重複冗餘;兩邊六組為傾聽+質疑小組,認真觀看傾聽展示小組的展示活動,力爭提出質疑問題,便於促成深度交流學習——即組間研討。

為了教學公平起見,小組座位採用左、中、右三大組實行左右整體平移;每一大組內三小組實行前後整體巡迴移動;小組內成員的座位也實行前後輪流更換。平移更換週期為一週。如此可以保證每一小組、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坐遍教室每一個角落,去除了優、劣座位的「爭奪」問題。

三、成員職責分工

在班級授課制短期內不可更改的情況來看,構建一個積極、有序、穩定的班級管理制度十分必要。顯然,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該促成班級管理的優化升級。另外,就「合作學習」而言,為使討論更加有序、深入、聚焦,也必須構建一個文明、和諧、有效的研討程序和原則。為達成這些目標,對小組成員進行一定的職責分工十分必要。

為使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幹」,小組每一成員都安排一定職務;在管理上,採用二級交叉管理模式,如下圖所示:

組長:是小組的核心人物,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老師的小助手,對本小組的學習、紀律、榮譽等負全面領導責任,對組內成員起到凝聚和團結作用,對組外合作起到協調和聯絡作用。

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及本組的得分情況,避免監督組誤加或誤減分數。

紀律員:提醒本組成員在課堂內外遵守校規、班紀、組約等規定,對於嚴重違紀者,協助監督組和教師調查覈實違紀事實經過,通報相關事實和懲戒決定;接受、核實、轉達來自於組內外同學的違紀舉報;對其他小組成員的嚴重違紀進行督察或提醒。

聲控員:對小組成員討論時的音量大小進行監督提醒,小組內課內外討論使用小音量,使音量盡量控制在本組範圍內(鼓勵小組成員在討論時運用脣音、筆寫等無聲方式交流);在小組研討成果展示和組間討論採用大音量,聲音宏亮流暢。

時控員:對於限時討論或限時合作等學習活動內容,在時間上對成員進行提醒督促。

宣傳員:對本組取得的重要研討成果、獲得的榮譽、創造的新方法進行報道宣傳,也配合班級宣傳員,辦好黑板報,班刊等對外宣傳活動。

教師應該就以上各職責負責人進行崗前、崗中培訓,其中對於組長的培訓尤為重要,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順利開展,有必要建立小組長定時定期聯誼會,及時趁早發現已經或可能存在的問題,探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實踐中提高小組長的全方面能力。另外,教師對小組長的工作或能力給予更多但不泛濫、客觀而不虛假、真誠而不敷衍的鼓勵,使得小組的工作積極性和動機得到有效加強。

四、組約、班紀的產生原則和辦法

任何一個合作性組織,在具有一定合作意願的基礎上,都要建立一套符合基本常情且大家願意遵循並維護的嚴明規章制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同樣要建立這樣一套規章制度。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班級授課制下的一個教學模式,其所謂的「基本常情」,就是校情,而校情指的是,由校園傳統文化(校訓、校史、校規、作息要求和一貫性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統稱)、各級領導管理理念和風格,全體教師的較為共性的教學理念和風格,以及當地社會成員特別是家長和學生對學校各方面的期待等方面的總特點。因此,採用民主方式制定組約時,一定要向全體同學通報校情,並講明制定組約一定要符合校情的道理。

小組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合作」,而所謂的「合作」,就是學習上相互幫助、紀律上相互督促,情感上相互支持,歸根結底就是要多交流、多溝通、多探討。其中,在學科學習上,「合作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典型方式。然而,泛濫的、無節制的、虛假的「合作討論」不僅僅不利於學習,甚至會滋生一系列的班級管理問題。這自然也不符合校情。

基於以上考慮,鼓勵同學們把課外「合作探討」活動盡量地安排在課堂之外(早讀前、課間、午間、晚間),不得不佔用自習課時間的,則要遵守定點、定時原則。這實際上就是由校情和學情決定的事例,應該在組約和班紀中體現出來。

總之,組約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小組全體成員民主制定,其中把各小組組約中共性部分提取出來,上升為班級紀律條理,即班紀。

值得指出,把組約和班紀制定作為小組合作學習一項學習課程來看待,既有利於增加小組的凝聚力、也有利於提高小組的合作能力,更有利於班級文化的生成。

五、反饋評價

如同任何一個合作性組織都需要構建嚴明的規章制度一樣,所有發展性組織都會構建一套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實際上,獎懲制度是規章制度的延續,只不過因為它有著「突出」作用而受到格外重視,時下用「反饋評價」等時髦辭彙代替「獎懲」二字。

不管是反饋評價,還是獎賞懲罰,其本質性的價值要求是促進發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面評價或獎賞對人的激勵更有效,更容易促進人的發展;但是賞識過度,或完全放棄批評的作用,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導致「恣意膨脹」,最終適得其反。恰當的做法是,以獎勵為主,懲戒為輔,懲戒隱含於獎勵之中。

以懲戒為主的過往做法中,「連坐」是社會組織中一項十分常見的懲罰制度。業已證明,這種懲戒制度極端不人性,應當唾棄。然而相反,以獎賞為主的先進做法中,對整個團隊進行集體獎勵,這有利於促進團隊的整體發展,最終也促進團隊成員個體發展。

綜上,在設計獎懲評價方案時,多設置團體性獎勵項目,而且對個體突出表現的獎勵要惠及團隊所有成員;少設置團體性懲罰項目,特別是對個體極端不良表現的懲戒不要影響團隊其他成員。

另外,在當前社會的教育評價環境下,突出學習成績的評價的基礎上,絕不能忽視「紀律」、「衛生」、「體育」和「生活」等方面的評價,即學業評價與其他方面的綜合評價的權重係數力爭平衡,例如6:4或5.5:4.5。

以上為設計獎懲評價方案的總原則,具體的評價方案應該結合班級規則制度、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際操作特點以及校情等綜合因素來設置。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