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年又这样过去了, 2012年延续著前两年半的衰退惯性继续做低档震荡, 流行市场毫不意外地依然呈现泡沫化的局面, 永远都是相同的那帮子人占据了排行榜六七成的单曲项目, 而其余主流部分也不复以往荣景, 尽管许多当代半资深艺人相继接力演出发片秀, 但无奈事实确实平均水准不如以往, 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出现, 要说复兴嘛, 是真的有点样子, 但认真说起来与期望确实有些落差

 

小弟今年总共进帐了16张年份标注著2012年的唱片外加若干张其他年份的专辑, 零零总总大概快30张去了, 原本期望可以来个2012 Top Ten 倒数的特别企划, 但是当16张一字排开并稍稍排序之后却发现硬是要凑出十张冠上 "十大" 的名号好像有些勉强, 于是就临时改变主意以一半为基准挑选其中八张就好了, 而其他八张专辑则做无排名短评

简而言之总共16张专辑都会有自己的版面就是了

 

那....让我们就这样开始吧!

 

 

 

 

 

 

 

 

 

 

 

#8  Born To Die by Lana Del Rey

born to die  

Lana 当初发迹于2011年尾的VEVO 上, 凭著单纯口耳相传的数百万点阅率人气轻松替她打开成名之路, 首张创作专辑评价两极, 但可以确定的是话题性十足, 搭配起她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与言谈更是整个上半年音乐界时常讨论的对象, 但就纯粹音乐上来说, 这张专辑不失有可取之处

她十分懂得利用自己的天生嗓音优势作曲, 创造出如梦似幻的堕落国度, 乍听之下是很能引起注意力的一张专辑, 黏性也颇高, 几个琅琅上口的曲目不需要听过几遍就能够记熟, 但相反地, 这的确也是热度消退地颇快的一张专辑, 一开始有如蜂蜜般浓而甜的意境在久了之后便觉得稍有腻感出现, 更不用说到被Pitchfork 杂志批评到体无完肤的歌词部分, 本人在这个部分大致赞同他们的观点, 以Lana 一位富家千金的身分, 歌词中尽是病态式对爱情的依恋与毫无保留的投入, 肤浅之余还外加对世俗外物的歌颂, 年纪轻轻唱起这样的题材不但毫无说服力, 更会令人感到反感, 好似一朵温室里的花朵在无病呻吟, 直称"只想死", "金钱万岁" 等等

究竟她会是昙花一现的风潮, 抑或是下一个Cult 巨星我们还无从得知, 一方面第二张录音室专辑目前毫无著落, 另一方面她也竭尽所能替自己增加曝光度并塑造强烈形象, 后续发展只能等一两年后才能知晓

 

 

#7 Fall To Grace by Paloma Faith

fall to grace  

自从Paloma 2009年那张深得我心(名字也超长)的首发专辑之后, 我便不断试著猜想她的下一步究竟会往哪个方向踩去, 因为它仿50年代的复古灵魂风走得实在是太彻底了, 无论就曲风或者是整体视觉艺术上都贯彻那种调调, 而以行销策略来说一个流行艺人这样打响名号是可行的, 但要以这种略微局限的方向持续下去却是万万不可, 我曾说过Paloma 当时是搭上 "英式复古灵魂风潮的末班车" --- 也就是自Amy Winehouse, Duffy, Adele(首张) 之后的另一个惊奇, 但是比起前三位大姊在市场上的名声, 她的确需要替自己的第二张专辑找出一个更好的出路

结果我会说介于 "还不赖" 跟 "意外地好" 之间, 在<Fall to Grace>当中已经见不到例如 "Upside Down" 这种LKK的制作取向, 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种半复古, 半现代的新风貌, 而此时我会给制作人拍拍手, 因为这张专辑确实有兼顾到上一张专辑的走向以及Paloma 她自己的创作风格, 访谈中她的确曾提到过自己当时希望可以在制作上有更宏观的展望, 这点也达成了, 虽然专辑概念性普普通通, 但却很好下咽, 容易到一开始甚至会让人有并不怎么有深度的错觉, 其实不然, 综观Vocal 演绎部分, Paloma 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实力坚强的灵魂乐唱匠, 收起上一张专辑的鸭子音, 取而代之的则是精彩的高音突破与更加细腻的抒情表现, 细听之后便觉她还真有两把刷子, 整张专辑如云霄飞车般的抑扬顿挫除几处有待加强之外几乎漂亮呈现, 可谓胆大心细的优质表现

这张专辑输就输在少了点企图心, 但我想这就流行艺人来说也不方便再去多勉强什么了, 没错, Paloma Faith 是今年起风处进榜位置最高的流行艺人, 而这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了

 

 

#6 The Lion, The Beast, The Beat by Grace Potter & The Nocturnals

the lion the beast the beat  

GPN 上一张同名专辑极具爆炸性的震撼力恍若昨日, 转眼间两年已经过去了, 团员组成经历了小变动, 新录制的专辑到底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令人想破头, 毕竟他们从第一张专辑<This Is Somewhere>淡如茶水的优闲风到第二张专辑扎实老派的蓝调/民谣摇滚风差距可不小, 感觉起来似乎除了Grace 打赤脚在台上又跑又跳是万年不变的保证之外, 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The Lion, The Beast, The Beat>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成熟稳重, 因此冲著 "Tiny Light" 或者 "Medicine" 而来的歌迷可能要小小失望了, 因为Grace 似乎并不打算这样嘶吼下去, 但是GPN 却带给了我们其他的收获, 新专辑呈现的层面更广阔, 更有自信, 总体来说, 本张专辑给人一种轻松中带点酸楚的感觉, 也许这可以说是传统南方音乐的共同特征, 但是我是真的可以清晰感觉到明确的形象在我脑中浮现: 夜里的营火, 摇曳的影子, 人们口中虽然轻松的交谈著, 但心里却不时浮现几抹阴影, 这其中不难看出主要创作人Grace 在感情上似乎遭遇到一些挫折(歌手谁不是呢?), 但在她的音乐中我们却也可以听见坚韧的声音, 搭配上一些新颖的尝试, 更为收敛但不减其魅力的Vocal 表现, 整张专辑的风貌就有如其中想要呈现的人生一般: 值得反复咀嚼

尽管不免要拿来跟上一张专辑百听不厌的表现作比较, 也尽管我承认我对这张六月发行专辑的最终评价依然摸不透, 无法确定, 但就目前已知的部分来说, 已经可以毫不犹豫的给他们一个极其正面的认可了, 因为大部分的时候表象不一定就等于全部, 而GPN这支尚属年轻的乐团也已经向大众证明了他们有创作深度专辑的实力, 至于口味问题, 则无关紧要

 

 

#5 Battle Born by The Killers

battle born  

绝对是年度期待最深的一张专辑, 因此只能落得第五名的水准对我这个杀手迷来说实在是不过瘾, 但事实就是事实, 下面四张专辑自有其出色之处是杀手一伙人比不上的, 即便自2008<Day & Age>年之后已经隔了4年, 乐团历经休息与充电, 还有两位成员出了个人专辑, 但或许是期望过高的缘故吧, 这张其实水准已经很不错的专辑似乎仍有加强的空间

遥想早期The Killers 人称 "披著英国旗的美国狼", 的确, <Hot Fuss>与<Sam's Town> 时期的杀手与现在Brandon 的走向有著显著差距, 我想这可以从他2010年的单飞专辑<Flamingo>所带来的转变开始说起, 要我说, 我会形容这次的<Battle Born> 在整体上有种太过精致的感觉, 无论是混音走向或者Vocal 的表现即是, 我想"抛光过的杀手" 是我当时使用过的形容词,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美国味十足, 放眼整张专辑, Brandon 的平均音域堪称是历来最高, 唱腔却最为收敛, 歌词大部分都集中在对旧感情的抒发, 而且一样时常令人摸不著头绪, 被网友形容 "这张专辑就是在车上或在晚上自己聆听时会让你实际地感觉到你有多孤单" 十分恰当

单纯, 容易融入, 甚至可以说有一丝媚俗, 即便已经没有太多可以挑剔, 但对杀手来说似乎仍不够: 少了野心, 少了大气, 最重要的是少了惊奇

 

 

#4 Blunderbuss by Jack White

blunderbuss  

首先我必须先大声承认我对这张专辑的背景知识是我所评论的里面最少的, 我没听过白线条乐团的任何一张专辑(欸, 别那个表情), 虽然我有看过他与大师 The Edge, Jimmy Page 一起录制的吉他纪录片<It Might Get Loud>, 因而深刻的了解了Jack 对音乐的核心理念与影响途径, 但关于他究竟是如何将那些理念转化成先前的音乐.....我一无所知 

Jack 自称是个不折不扣的蓝调乐迷, 而且是三零到六零年代的早期黑人蓝调, 因此相对于白线条有点Hard Rock, 有点Garage, Indie Indie 的曲风, 我想在乐团解散之后这张个人专辑代表的正是他对那些对他影响甚深的音乐所创作出的致敬专辑, 并不在于模仿, 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出属于他的蓝调 --- 而这不就是Blues 的精随吗? 不修边幅的Vocal, 大量Keyboard 与直立式钢琴伴奏以及简单效果器推出来的吉他Solo, 全是技巧与感情的硬碰硬对决, 称不上很好消化, 而且流逝感偶而会出现, 但在这种听的是意境而不是编曲的音乐里, 如此一张专辑其实就像是支好酒, 是引子, 是钥匙, 与刚刚杀手出品的幽幽然叹息不同, 入喉时会烈得你嘶牙咧嘴, 但只要后劲一上来时, 不只像是音乐在带领著你, 甚至会让你觉得你也正参与演出

Jack White 是一位杰出的音乐人, 只是我总觉得他有股莫名的执著让我感到纳闷, 有人会觉得他的音乐好像四不像, 对于这点我是持保留态度, 但我总觉得他应该可以再更细腻一点, 一如他招牌的吉他演奏风格, 有些东西自有他的粗旷美, 但当作音乐可以做到真正胆大又心细时, 那才是真正伟大的成就啊

 

 

#3 Contact by Noisettes

contact  

我想无论是任何人都很难只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Noisettes 的风格, 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多变了, 一般乐团在不同专辑之间的风格转换很容易流于两极化的结果: 不是重复性太高导致了无新意, 就是为了求新求变而招来不同时期的乐迷不满, 取得两者之间微妙平衡的难度是十分之高的, 而在这点上来说, Noisettes 做的棒极了

时间拉回2009年(好像很多美好专辑都来自2009年啊...?), 他们的<Wild Young Hearts> 专辑获得了专业乐评一致的认可以及消费者的亲赖, 当时他们的曲风就已经难以辨认了, 一说Indie Pop, 也有人说是纯粹的Brit Rock, 但是其中明明就有浓厚的Brit Soul 以及R&B元素牵涉其中, 相互碰撞之下就成了他们自己独树一格的标记, 这样的趋势在这张专辑内持续延烧, 但是管他的, 这还真是一张如同万花筒般缤纷的优质作品! 尽管运用了不少现代音效做妆点, 但Shingai 跟Dan 这对爱侣持续以放克/灵魂为基底带给我们几乎可以说是难以拒绝的轻松旋律, 而且几经反复聆听之后, 越来越多的细节与惊奇还能持续浮现, Dan 精湛的电吉他技巧始终在背后用低调却华丽的方式衬托著, 而不管在整体混音上或者是编曲, 甚至是乐理上堪称令人咋舌的绝妙转调 (练乐器的朋友们可以试著找找他们的谱, 很少, 很难, 但是很过瘾) , 听众很容易迷失在他们用创意与才华堆叠出的迷宫里, 却同时乐此不疲

毕竟不是天碟或准天碟等级的表现, <Contact> 虽成功兼顾了细节与格调, 但整体的印象感却有待加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等到对专辑有熟悉感之后偶而一首一首拆开听才比较容易 "发现" 其中精妙, 如果要一次听完整张却又会感到坐立不安, 但就现在来说Noisettes 已经不是乐坛新手了, 能够在一张大获好评的作品之后继续坚持做自己的音乐并且做到最好是很可贵的, 就是这种音乐人会让我们感到放心, 即使久久苦等一张专辑也不用担心是否会以失望收场

 

 

#2 The 2nd Law by MUSE

muse-2nd-law-artwork5-1348263520  

以下是我在Ultimate Guitar 网站2012 前十大专辑榜排行上看到他们对<The 2nd Law>(他们给他第7名)所评的其中一段节录:

"......Early demos featuring dubstep made Muse fans uneasy, and early single streams made them sound more like Queen-wannabes than ever. But in the context of a full album, every track has a place and Muse proved themselves kings of operatic rock for the modern age." (一开始参杂了Dubstep 元素的demo 曲(他指的是当初的专辑预告, 背景音乐是曲目第12"The 2nd Law: Unsustainable" ) 令许多歌迷感到不快, 而接续的单曲听起来又让他们比以前更像是在模仿皇后乐团的作品 (指的是"Survival"), 但当整张专辑照著顺序一路听下来之后, 却发现其实每首歌都各有自己的位置, 而MUSE 本身则再一次证明他们是当代无庸置疑的歌剧摇滚之王)

这段节录的重点在哪? 他暗示了这张<The 2nd Law> 是(一如MUSE以往一般的) 有野心并且专辑概念性浓厚, 而且单随便抓几首歌断章取义无疑是傻瓜才有的行为, 距离上一张本人赞不绝口的<The Resistance> 充满古典诗意与华丽摇滚已经过了整整三年, 而本次Matthew 决定带来的新风貌是前卫与复古并存, 从中规中矩的硬式摇滚, 令人血脉喷张的歌剧风, 一直到走在时尚尖端的电子摇滚, 再再证明了这即便已经是MUSE 的第六张专辑, 源源不绝的创意与野心依然迫不及待的想要满足每一双挑剔的耳, 而且他们做得很好, 从开场第一秒的四次刷扣开始一直到大约第七首的结束堪称毫无冷场, 音量放胆转大后更是叫人听得冷汗直流, 大呼痛快

网路上有人不以为然的表示像"Madness" 等电子元素过为浓厚的曲目简直 "不知所云", 而这也包括了主打之一的"Follow Me" 以及压轴的 The 2nd Law 组曲等等, 我想这真的只能说每个人对音乐的适应力不同吧, 但就客观来说MUSE 其实一路从最早期到现在唯一不变的两件事情就是 "不断创新" 以及 "忠于摇滚"......或许那些睡觉也要抱著<The Origin of Symmetry>才不会尿床的所谓 "Old Fans" 也可以算在内吧, 毕竟他们只要每次MUSE 一出新专辑就会大吼著真正的MUSE 已死之云云, 因此要说什么他们的音乐已经走样了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反而是幼稚而裹足不前的心态, 不信的话可以自己去听听倒数第二首"Unsustainable", 里头所谓的"Dubstep" 可是由货真价实的乐器所演奏出来的仿Dubstep 风格呢!

发片超过五张以上而依然活跃的乐团很容易犯下模式重复, 像是在写流水帐的毛病, 毕竟通常在这个时候来说团员的年龄也差不多都要过三十了, 成家的成家, 要在像年轻时把精力与重心通通放在乐团上是有一定的难度, <The 2nd Law> 就像是赏给乐坛的一记巴掌, 证明MUSE 仍然走在音乐界的尖端, 令人想起两年前Kanye West 的<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 都是新型态音乐的拓荒者, 而前卫中却仍不失一分一毫的优雅与美感, 替纯粹的概念披上一件由音符编织而成的衣裳

 

 

 

 

于是, 2012年最佳唱片的殊荣颁给了.....

 

 

 

 

 

 

 

 

 

 

 

 

 

#1 Some Nights by Fun.

2.27-Fun  

也就只有这一张专辑还没被点到名了, 不是吗?

我原本要将第一名的位置让给上一张<The 2nd Law> 的, 然后写几句例如 "姜还是老的辣" 之类的话, 但到最后我还是决定把我的 The Best Album of 2012 颁给Fun. 的第二张作品, 因为我实在有好久没听到这么真诚, 这么美丽的一张专辑了

其实Fun. 并没有一般大众所想的这么年轻, 主唱兼灵魂人物Nate Ruess 早在2001年就已经创立过The Format 乐团, 发过两张专辑之后解散, 后来成立Fun. 之后的首张专辑<Aim and Ignite>里头就有不少歌曲是在描写解散初期对事业失望的郁闷心情, 而在乐坛打滚10年之后才终于以一首家喻户晓的"We Are Young" 成为2012年意外爆红的"新秀", 这一路走来步步是艰辛, 而换得的成果便是Nate 对音乐的精湛演绎

没有人能否认Nate Ruess 拥有一副近年来罕见的优美嗓音, 不管是极广的音域或是爆发性十足的丹田, 让听过的人很难不对他收放自如的Vocal 留下深刻印象, 但真正能将他推向高峰的则是声音背后的情感, 以及建构起这一切的歌词, AllMusic 杂志是这样形容他的歌唱:

" He has the kind of voice that could cut through any amount of noise, not by using volume but honesty. Even when he's fed through Auto-Tune, you know he's telling you the truth all the time. " (他拥有能够贯穿任何杂音的歌喉, 凭借的并不是音量而是真诚, 即使被电子效果给Auto-Tuned , 你依然清楚他无时无刻都演唱著实话)

稍稍探究过他们的歌曲元素便不难理解, Nate 其实是个很小男人的家伙, 他的创作中总是透漏著一股无能为力的苦笑, 却时时刻刻期望自己要乐观, 有点酸, 有点苦, 不用长篇大论或者艰深用词就能轻易地touch 到每个人的心坎里, Fun. 的歌词一向简单易懂, 大量穿插自言自语或者与人的对话, 每一首歌听起来就像是不同的小故事, 串联起来则成为一个可爱男人的生活写照, 搭配起他悠扬中带点调皮的演唱法, 不时再来点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嘹亮高音, 很难有人会不喜欢这样的专辑

制作人Jeff Bhasker 在这张专辑所造成的影响有如两面刃, 创作初期Fun. 表示他们很想要营造出一种跟Kanye West 的<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 一样的氛围(连续两次提起纯属巧合!), 于是便找来了该专辑的制作人操刀, 听过<Aim and Ignite> 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两张专辑的相似与不同处差在哪里, 而这也很明显有Jeff 留下的痕迹, 回忆我们第八名的<Born To Die> 同样也是这位老兄经手制作的专辑, 便会发现他其实在这张<Some Nights> 里的某些部分已经算是点到为止而已了, 但例如"It Gets Better" 这首明显就是混音失败的曲目依然替这张专辑留下不可抹灭的污点, 除此之外, 个人其实认为在"Some Nights" 与"Stars" 这两首歌中出现的Auto-Tune 使用地......还挺妙的, 而除了电子音效的介入之外, 他的确也在弦乐团以及合唱团这些部分下了不少工夫, 替元素原本就丰富的作曲能够以更厚实, 更缤纷的方式呈现, 所得的结果就是一张既华丽又朴实的专辑

从"Carry On" 与 "Why Am I The One" 的半不插电, "Some Nights Intro" 的皇后风, 一直到"We Are Young" 和 "Stars" 的Pop Rock 节奏, Fun. 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张专辑, 反而更像是一种体认或者是一股情感, 在无数个感到孤单寂寞或者怅然若失的夜晚里, 我们会想起他们是怎么歌唱, 怎么演奏的, 仿佛近在身边能与你分摊情感重担的老友, 一点一点把笑容放回我们的脸上 --- 虽然有时是先哭过 --- 而就是这份跨越一切鸿沟的真挚情感, 以及感人肺腑的音乐, 成就了年度最佳专辑: Some Nights

 

 

 

 

2012 年度专辑总整理(上) 完, 下篇后会有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