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王蒙(1308-1385),元代畫家。

  字叔明,號黃鶴山樵。

  趙孟頫外孫。

  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

  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

  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鬆茂樹,

  氣勢充沛,變化多端;

  喜用解索、牛毛皴,乾溼互用,

  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

  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

  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

  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

  存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

  《夏日高隱圖》《丹山瀛海圖》等。

  王蒙畫像

  王蒙早年在家鄉吳興優越的環境中成長,

  他的外祖父趙孟頫、舅父趙雍、趙奕

  及父親王國器皆是以書文書畫稱譽於世

  在這樣家庭環境的薰陶之下,

  王蒙很早便對藝術情有獨鍾。

  王蒙得益於趙孟頫並繼承其筆法,

  開創了以書入畫的格局,

  比如王蒙“老來漸覺筆頭遷,

  寫畫如同寫篆書”的體會,

  與趙氏“書畫同源”的主張很相近,

  王蒙《 銅官山圖》

  在元四家中,黃公望年齡最長,

  二人的畫風各異,

  但各自的繪畫功底技巧被對方所欣賞。

  在王蒙隱逸山林期間,

  他有機會就向黃公望討教,

  或是二人合作一張山水圖,

  如《琴鶴軒圖》

  (公元 1350 年,爲安溪文人雅士錢氏做的畫),

  就是二人共同完成的。

  《琴鶴軒圖》立軸,設色紙本

  另外,王蒙畫作受到黃公望的影響,

  作品大多進行了賦色。

  但他在此基礎上,

  對黃公望的山水特色又賦予了新的藝術構思,

  將黃公望的淺絳山水的表現推向了極致,

  這是王蒙藝術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

  除此之外,王蒙還與另外兩位畫家,

  吳鎮和倪瓚有長期的往來,

  他們的友誼是建立在藝術情趣基礎之上的,

  他們也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文,

  總之,王蒙與其他三家的友好交往,

  對王蒙繪畫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王蒙 《西郊草堂圖》

  接下來就具體看看王蒙的代表作品,

  首先說說他的《青卞隱居圖》

  《青卞隱居圖》爲筆墨紙本,

  此作品取景在王蒙的家鄉吳興卞山,

  根據史書材料的記載,

  王蒙的外親和其他畫家們,

  都曾畫過卞山的景色,

  《青卞隱居圖》表現出了卞山的雄偉和奇特的景象,

  此作品層巒疊嶂,

  從上到下豐富的內容佈滿整個畫面,

  構圖也很合理,皴法疏密而又老練,

  乾溼濃淡的用墨十分純熟,

  山石樹木的局部感極佳,

  山峯勾勒的俊俏而又奇特,

  作品體現出空靈的氣韻,

  是王蒙晚年的傳世佳作。

  《青卞隱居圖》 王蒙 紙本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再來看看他的《層巒蕭寺圖》

  《層巒蕭寺圖》是王蒙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

  此畫最早由清代宮廷舊收藏,

  後來帶到僞滿洲國的內務大臣沈瑞麟那裏,

  再就流入到了海外。

  清代的乾隆爺欣賞此作品時,

  還提詩一首書寫於作品的右面上方:

  “巒疊枯荷葉,寺棲老衲寮。

  煙霞爲世界,松竹伴混朝。

  戶跡絕雙足,鐘聲批七條。

  林關客未止,未許易相招。”

  畫面上部還有乾隆爺的璽印:

  乾隆御覽之寶(朱文)、

  乾隆鑑賞(白文)等,

  可以推斷此作品各朝歷代都收藏過。

  王蒙 《層巒蕭寺圖》

  王蒙在此作品裏用的構圖,

  是“高遠法”結合“深遠法”

  畫面整體內容是層次茂密的針葉林,

  和山泉深谷的江南山景,

  在畫面中間是密林深處的多間寺廟,

  把針葉林作近景佈置,內容遠近分明,

  穿插呼應,虛實分明,

  雖然內容繁多但畫面的層次感氣魄感極好,

  使觀看者有着一種進入了自然的感覺。

  《層巒蕭寺圖》繪畫技法上融合了,

  董源、巨然、郭熙、趙孟頫的技法之長處,

  靈活多變的皴法交換運用,

  在技法上充分展示王蒙純熟的功底,

  在畫面上也體現了江南山水的景象。

  《林泉清集圖》中的屋前圍坐的隱士們飲酒下棋,

  身旁還有小童服侍,文人氣質顯露無遺,

  衆多文人士大夫們理想着,

  有一天自己也可以遠離城市,

  久居深山過着隱居的日子,

  圖中的這些隱士們也正是王蒙隱居生活的反映,

  元·王蒙 林泉清集圖 局部

  同三五友人一起聊天下棋飲酒賦詩,

  過着安逸恬淡與世無爭的生活,

  隱居題材的點景人物,

  在整個元代也是較爲普遍的點景人物題材

  這類題材的盛行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元·王蒙 秋山草堂圖 局部

  在作品《花溪漁隱圖》中的行隱題材也有所體現,

  近景處的點景人物中,

  有一隱士坐在船頭悠閒的釣魚,

  船尾處的小童手中拿着船槳,

  船艙裏坐着一位婦人,

  推開船艙的窗子在向外看,

  像是在看船頭的隱士是否釣到了魚。

  王蒙 《花溪漁隱圖》

  整條船的刻畫十分細緻,

  船身用葦子編的棚都被一一描繪出來,

  船甲板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

  這三個點景人物將船分成三個部分,

  也令船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悠閒的船頭垂釣,

  行隱意味油然而生,

  王蒙 《花溪漁隱圖》

  隱居山水時期,

  生活題材的點景人物,

  明顯較書齋山水時期有所增加,

  這一時期有許多作品中的點景人物

  都描繪的是生活題材。

  像《葛稚川移居圖》、《秋山草堂圖》、

  《秋山蕭寺圖》等等。

  《葛稚川移居圖》中描繪了葛洪搬家的場景,

  主人公葛洪拿着羽扇站在橋上,

  回頭看着身後那些搬運行李的僕人,

  在葛洪前方有一背行李的男子,

  該男子前方不遠處的岸邊有位小童,

  坐在那裏倚着一大堆行李休息,

  元·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局部

  葛洪身後的一行中共六人,

  除一個大人抱着一個孩子騎牛外,

  其餘四人均在地上步行,

  牛被一位年紀稍長的人牽着,

  牽牛人前方的男子是走在整個大部隊最前方的。

  此男子揹着一把古琴,

  整個隊伍的末尾有一男一女,

  女子跟在牛身後,

  女子身邊的男子身份地位明顯比該女子要低,

  這名男子貓着腰在一旁負責保護該女子。

  整幅作品中出現了九個點景人物,

  人物按照隊伍的先後順序拉開層次,

  有條不紊的描繪出了一個生活中的搬家場景,

  因此點景人物在作品中的佈局也是十分重要的。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明代董其昌稱王蒙:

  “刻畫之工,元季當爲第一”

  說明王蒙的山水畫風格,

  在元代較之其他畫家有更爲獨特的一面。

  王蒙的繪畫技法最爲繁複多變,

  其山水畫風格也最爲豐富多樣;

  其作品景繁筆亦繁,意境清幽深遠,

  用筆達到了“繁”的極致。

  王蒙開創了“密體山水”,

  獨創瞭解索皴和牛毛皴,

  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形式和筆墨技法,

  爲中國山水畫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

  王蒙的山水畫風格可謂山水畫史中一朵奇葩,

  王蒙的藝術風格是元四家中,

  也是元朝畫家中技法最爲豐富、

  風格最爲高逸古雅,

  畫風對後世的影響也最爲巨大的畫家之一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請聯繫刪除!)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