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10.35.55  

 

真要認真面對臺灣的族羣議題,可不比美國還簡單,但是,竟在喊了幾十年的多元化口號之後,對彼此族羣的文化基底連最基本的認識都沒有?這個除了教育有問題之外,媒體偏頗之外,整個社會太過於自大、封閉,纔是真正的主因。

因 為做科學節目而與各族原住民文化結緣,我是他們口中的「白浪」、意思是非原住民族的漢人,但因為必需瞭解不同族羣的工藝及生活,和科學家與科學老師們一起 研究如何轉化成生活科學內容、做成易懂的節目,這個過程讓我對做過內容的各族原住民文化有些淺薄的認識,也因為如此,我跟原住民朋友相處的時候,比起一般 白浪來得更為自在和融入。

回想小時候,我能完全理解一般人不瞭解原住民族的原因,小時候不會也不可能花時間去走遍臺灣各個角落,對原住民 的刻版印象就是阿美族和泰雅族,其他什麼族的完全都沒聽過,加上自己小同同學陳俊男(真名)那黑黑的皮膚和有腔調的國語,就以為原住民都長的黑皮膚、講話 都有個山地腔,而且那時候都還稱呼他們山地同胞還是山地人。後來知道原住民族有好多族,是從九族文化村開始的,一直到現在已經分野不只九族了,它的名字還 是叫做九族文化村。

直到開始做了原住民文化混搭科學內容的節目後,我才開始認識原住民不同族羣的分別。阿美族人數最多,泰雅族分佈最廣, 難怪一般人都會覺得原住民就是阿美族,多知道泰雅族的就會多猜一族,像其他排灣族、魯凱族...還有大家常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的鄒族,全都被叫成阿美 族,還要特別跟朋友們解釋不同族羣有不同的特色,也讓少話的我多了些話可以講。其實這樣看著原住民族被朋友們搞混的日子還蠻有趣的,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如 此。因為開始做了科學節目,而接續著做了原住民族的文化加科學節目,後來還近一步做了客家族羣的文化科學節目,我想我應該是中華民國科學人裡面離原住民族 文化混搭客家文化最完整的一個人了。

經過這幾年的認識,我深深地認為臺灣這塊寶地,最重要的不只是去各地夜市喫美食,還更應該留給自己更 多時間去踏遍這土地的每個地方。正如我們地處的地理位置與自然地型特殊,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其實我們在歷史的洪流所影響的文化樣貌,一樣是其他國 度所無法呈現的多樣和美麗。

我有很多夢想,其中一個就是能帶大家走遍原住民的部落,好好地去體驗一下不同族羣的生活文化,就算不像我們為 了做節目和內容去仔細的研究和瞭解,至少可以多一些不同思維的刺激,增廣自己的見聞,也至少以後不會以為原住民族只有阿美族,也至少瞭解原住民還是有皮膚 比你還白的族羣。

這個島嶼上的美麗,不僅僅在於城市鄉村間的常民美食文化,而是在於可以讓所有人在一個島嶼上,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就能看到密度極高的、不同族羣間的文化差異。

想真正落實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嗎?有機會跟著我們一起去部落走上一遭,過過不同的原民生活吧!

圖說:卑南族、初鹿部落年祭祭場場地之一。

本文同步發表於
【愛自遊 FU free】
http://www.fufree.com.tw/

【玉米象限】
http://miau.pixnet.net

 

相關文章